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李天杰前言“南极现代自然环境背景和自然过程研究”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南极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研究”(85-905-02-04)中的一个子课题。本课题依据攻关内容和南极与全球变化主题,共设置了5个专题:(1)南极中国站地...  相似文献   

2.
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 ,我国科学界有关南极科考成果 ,丰硕至极 ,仅就南极无冰区地理环境方面 ,1 9 93年谢又予研究员发表了专著《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区地貌与沉积》,是我国关于南极无冰区地表物理风化、地貌发育与沉积环境等方面研究的领先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赵烨博士撰写的《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与环境》,已由海洋出版杜于 1 999年出版。这是一部以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为核心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了亚南极冷湿区现代环境的特征、土壤发育过程、土壤发生类型 ;详细讨论了全新世土壤发育与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 ,…  相似文献   

3.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 ,对近 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在南极地区 ,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 ,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 9月和 2月 ;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 ,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 ,变化也小 ;近 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 ,存在着 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 ,其中有两个区域近 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 ,面积增加 ,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 ,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 2- 3年和 5- 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 冰 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极长城站及附近岛屿南极发草的形态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发草是本研究地区常见的种子植物,作为南极极少的维管束植物成员之一,它在南极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对南极发草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植被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南极发草是本研究地区常见的种子植物,作为南极极少的维管束植物成员之一,它在南极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对南极发草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植被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极地研究》2000,12(1):62-74
由于科学考察活动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在南极地区的迅速开展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最近几十年内一直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广泛收集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南极地区区域性的土壤与植被污染、野生动物受扰、外来物种引进、以及细菌性疾病侵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 ,阐述了南极以外地区的人为污染源对南极环境的潜在威胁。最后 ,对“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为保护南极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南极长城站地区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南极长城站地区人类活动规模、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南极环境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南极环境影响评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提出可将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分为计算“影响度”和“环境承载力”两个层次;在目前南极环境缺乏环境基准值、环境标准值的情况下,可据环境背景值进行第一层次的评估工作。以长城站地区发电站废气的直接排放为例,运用高斯模式预测了发电站下风向大气环境质量,并计算了影响度,划分出影响区间,提出科学研究和科考管理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四湖地区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湖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近50年来区域河湖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影响因子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围垦和技术性蚕食是该区水系格局改变的主要原因;人口快速增长给四湖地区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河湖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9.
李瑞秋  赵俊琳 《极地研究》2001,13(2):137-150
南极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极环境管理是保护南极环境和保证持续利用南极资源的必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南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南极环境管理的进步。本文为提高我国南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根据南极环境、南极环境管理以及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的特点 ,尝试研究开发了南极站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 ASEMIS:Antarctic Sta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SEMIS具有管理、模拟、利用南极站区环境、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等有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南极考察队员生活规律的紊乱与地磁场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极越冬队员出现生活规律的紊乱及不同程度的“南极综合症”现象,结合越冬队员血液、尿及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南极地区地磁场变化,初步显示出这些现象与南极地区地磁场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极地人类活动的增多,南极及其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社会对减轻和适应这些变化的持续关注,促使人们不断呼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在世界诸多区域,海洋空间规划已成为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管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并被认为是实现极地空间综合管理的新工具。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海域最大的无冰区,该地区具有科考站密度高、人类活动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是研究南极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与空间管理的理想区域。结合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系统梳理了菲尔德斯半岛自然环境、生物分布与区域保护等环境特征,简要分析了科学考察站基活动、南极旅游、海上与空中交通、商业捕捞等主要人类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在菲尔德斯半岛的实践研究,初步建议提出了由3个“一级功能区”与10个“二级功能区”构成的分区体系,以实现对南极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人类活动的科学管理,为海洋空间规划在南极地区更大尺度、更广范围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极政治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华 《极地研究》2009,21(2):160-166
随着各国对南极考察和研究的日益深入,南极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新兴领域已经形成。本文拟通过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矿产资源问题和科学考察问题的研究来阐述南极政治的主要内涵,并对南极政治法律框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对南极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极冰盖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是全球环境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扩展和消融的动态演化过程不仅是南极大陆最重要的地质过程 ,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学界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南极冰川和气候演化研究的历史 ,总结了当前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南极考察队发现格罗夫山 (GroveMountains)地区新生代沉积岩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德里协议”与ATCM通过的其他相关议案对南极环境管理、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要求,在系统研究澳大利亚南极局自2003年起运行的南极环境评估系统[1]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中国南极环境评估系统(Ch inese Antarctic Environm entEvaluation System,CAEES)。该系统在设计中将结合中国南极考察活动的特点、规模、发展战略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涵盖一系列静态或动态的南极环境要素数据,同时综合相关学科专家的评估意见。该系统拟采取基于W eb的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南极环境的实时动态评估以及中国南极环境状况报告(Ch inese Ant-arctic Environm ental Report,CAER)的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15.
南极天气预报业务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卞林根  张雅斌 《极地研究》2000,12(3):219-232
第一届南极天气预报国际会议于 1 998年 8月 31日至 9月 3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的 4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近年来 ,随着综合科学考察的增多和南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南极地区天气预报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许多南极考察站已使用了复杂的预报系统 ,浮标和自动观测站获得的数据、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都得到有效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在预报发生在大洋和海岸附近天气尺度的低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对当地预报非常重要的许多中尺度系统 ,在模式中还不能反映出来 ,系统的活动主要通过卫星资料来预报。期待将来能够选择南极的某些地区来运行高分辨率的有限区域模式。会议表明 ,随着近年来对高纬地区的天气过程的进一步认识、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使用 ,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南极以外的气象中心很难得到南极的资料、南极半岛及内陆缺少高空资料、数值预报对南极地形和高纬过程的模拟效果不好等。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将完成整个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手册  相似文献   

16.
南极特殊环境可为天文台址提供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且具有极高的空间碎片过境频率等特性,因此,南极大视场望远镜在天文观测、空间碎片管理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南极天文观测科学目标的需求,综合考虑南极天文台址视宁度数据要求,针对满足南极使用的大视场望远镜光学系统关键科学问题,首先总结与分析了南极天文台址的特征。其次,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部署的几批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囊括了几类典型的大视场光学系统,本文详细探讨了南极大视场望远镜目前采用的多类典型大视场光学系统的设计理论,并对南极地区现有和规划中的大视场望远镜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介绍了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特点。最后,深入探讨了南极大视场望远镜在天文探测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环境背景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岩石、原始土壤(风化壳)、沉积物、地表水、大气降水、气溶胶、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本研究可为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确定环境中的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为南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岱海湖心沉积物分析及其600年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岱海湖心2号钻孔剖面沉积物的牯土矿物分析、化学元素分析、有机质含量分析、孢粉分析、介形类及其附近地区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600年来环境演变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林祥  卞林根 《极地研究》2017,29(3):357-367
利用长城和中山站的多种气象观测资料,揭示了南极气候在近15—30年全球气候变化关键时期的最新动态及其对南极涛动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近15年来,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增暖趋势减缓且有变冷迹象,并伴随气压下降和降水增多的趋势,表明全球增暖停滞期南极半岛经历了与过去几十年长期趋势有所不同的新变化,而位于南极大陆沿海的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相对平缓,表明南极半岛和南极大陆气候变化特征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两站多个气象要素与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两站温度与南极涛动相关关系相反等研究事实说明了两站气候与南极涛动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区域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唐学远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2015,27(1):104-114
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记录了不同时期冰盖表面的特征及其演变,蕴含了丰富的冰下环境信息。目前,已成为研究大空间尺度与长时间尺度上南极冰盖演化及其底部环境的重要媒介。地球物理观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综合使用,实现了南极冰盖内部等时层在大陆尺度上的可视化。通过这些内部等时层,冰川学研究将南极冰盖内部的古冰流与千年至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地貌及冰下环境的变化细节联系起来,得到了一系列数量化的结果。针对南极冰盖,综述产生内部等时层的冰盖动力学物理机理及其在冰川学上的应用,评估在五个方面的运用:(1)深冰芯断代与选址;(2)冰盖动力学过程;(3)冰盖物质平衡;(4)冰盖稳定性;(5)冰下环境。另外,基于对内部等时层的已有认识,对未来在内部等时层研究中可能需要强化的领域进行了归纳:(1)发展更精细描述并测试内部等时层结构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技术框架面临的挑战;(2)如何从内部等时层蕴含的信息推断鉴别以目前南极冰盖作为初始条件的冰盖质量变化;(3)为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内部等时层结构图像,得到关于冰盖内部冰体形变与演化的更多数量化信息,如何强化冰盖冰下环境的重复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