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董凤娟 《地质与勘探》2017,53(5):1032-1038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分析资料等,对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微观孔隙结构以及成岩相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沉积微相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2)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局部构造的控制;3)孔隙结构越复杂,孔径越小,注水开发效果越差;4)不同成岩相组合控制了储层发育特征和储集物性,其注水开发效果不同。因此,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注水开发效果是主力微相、微构造、微观非均质性、成岩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庆杏南地区葡Ⅰ组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油田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期时,非主力油层接替主力油层将成为必然趋势。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一直以来被作为非主力油层。为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必须精细研究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有效指导油田开发的调整挖潜。利用密井网、岩矿鉴定等资料对杏南地区葡I油层组前缘亚相储层进行研究,将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枝状、朵状、席状3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的成因类型,描述了不同类型砂体在平面上、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不同砂体内部性质的差异以及砂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层内以及微观特征等方面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指出不同三角洲前缘储层中剩余油的富集位置。  相似文献   

3.
大庆杏南地区葡I组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油田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期时,非主力油层接替主力油层将成为必然趋势.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一直以来被作为非主力油层.为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储量动用程度,必须精细研究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有效指导油田开发的调整挖潜.利用密井网、岩矿鉴定等资料对杏南地区葡I油层组前缘亚相储层进行研究,将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枝状、朵状、席状3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的成因类型,描述了不同类型砂体在平面上、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不同砂体内部性质的差异以及砂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层内以及微观特征等方面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指出不同三角洲前缘储层中剩余油的富集位置.  相似文献   

4.
岩石磁性组构及其在构造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磁性组构是指岩石内部决定磁化率各向异性强度和方位的矿物组构。它们能反映岩石形成过程或经历构造变动过程的一系列地质信息。本文在简单评述岩石磁性组构的物理学含义与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在构造地质分析中,磁性组构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之一的应用现状。这里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1)磁性组构与岩石应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2)磁性组构在剪切带研究中作为岩石相对运动的指向标志;3)磁性组构有可能揭示某些构造形迹的成因机理。最后,指出了磁性组构在构造地质分析中的应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秦家屯油田登娄库组小I段油层大量分析化验数据,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储层属中孔、中渗储层,油藏在宏观上受断层影响具有一定的不连续性,但在微观上却表现出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储层岩石为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研究成果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是决定镇泾油田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镇泾油田长8和长6油层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及其储层特征的差异,从改进油井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调整开发方案,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下古生界野外剖面的踏勘实测及样品采集,综合应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以及常规物性分析方法,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物性相对较差,但次生孔隙,如溶蚀性孔洞、裂缝及孔洞-裂缝等孔隙类型优势发育;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组构、成岩演化和构造运动等。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储层的孔喉结构是以原生孔隙为基础,经后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及多期构造叠加改造而成的;先期的溶蚀是受岩石组构控制的选择性溶蚀,而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缝隙是溶蚀性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初洞岩体是一个罕见的复杂地质体。它以其独特的岩石外貌、多期次的矿物世代、罕见的组构特征及复杂的变形机制而不同其它岩体。在研究其岩石结构构造基础上,对反映其成因信息的组构特征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将其命名为流改质碎斑岩──一种底辟构造岩。进一步研究后提出:流纹斑岩、碎斑熔岩及流纹质碎斑岩组成“三位一体”的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并依此建立起特殊构造环境下岩石分阶段逐渐自碎的一种新底辟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9.
李震宇  黄宝春  张春霞 《岩石学报》2010,26(11):3418-3430
对河南西南部西峡盆地阳城-丹水上白垩统岩石磁学、磁组构的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磁性矿物以及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并含少量磁铁矿,且磁铁矿与赤铁矿相对含量比例随剖面由老到新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岩石磁组构主要受顺磁性矿物以及反铁磁性矿物的控制。全剖面磁化率椭球结果显示在原生沉积组构基础上叠加了最早期阶段的弱变形组构;同时,全剖面以及各岩石地层单元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向的变化揭示了两个不同方向及大小的构造挤压作用导致磁化率最大轴从NNW-SSE向转至NW-SE向,后又到NNW-SSE向的变化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华南、华北板块NE-SW向的构造挤压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两板块构造挤压而引起的桐柏-大别造山带上地壳物质相对下地壳发生东向构造逃逸和挤出过程中与东部块体物质间发生的挤压作用引起,这两种不同的挤压应力作用在盆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陈能松  夏彬  游振东 《地球科学》2021,46(9):3049-3056
为建立一个较严密、系统的常见变质岩石的岩相学分类,采用既反映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又蕴含岩石基本组成的变质岩组构组分作为岩石分类的一级分类指标,以岩石结构、构造和组构组分的成分依次作为二、三和四级指标,划分了归属于造山区域变质岩、接触热变质岩、断层动力变质岩、蚀变交代变质岩和混合岩这5个大类变质成因的基本岩石.如岩石的地质产状已知,可用对应于地质产状的成因类型变质岩替换组构组分,升级为一级分类指标,然后用同样程序进行划分.本分类方案中,造山区域变质岩与接触热变质岩因具有相同组构组分,因此,大部分基本岩石名称相同,但可借助其地质产状和一些特征变质矿物的特殊显微构造的有无将它们区分开来.本分类方案的分类效果优于国内外现有的岩相学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田地质特征与开发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田具有地层压力高、凝析油含量高和露点压力高等显著特点。在分析其主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模型来准确地预测储层中影响注气效果的高渗透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凝析气田地质特征和开发机理的深入研究,发现对于高渗、高含油的凝析气藏,由于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较低,可以采用衰竭式开发方式;而对于储层物性较差的高含油凝析气藏,则适合保持压力开发。据此不仅建成了我国凝析油产能规模最大的凝析气田--牙哈凝析气田,还在多个气田开发前期评价及柯克亚凝析气田综合调整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开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里木盆地超深高压凝析气藏的开发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核三段Ⅱ油层组内夹层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层内的夹层是影响油田注水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剩余油研究分布的主要因素。笔者以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研究夹层的类型,成因及发育分布特征,指出各种类型的夹层与基准面变化过程中A/S比值变化和沉积物补给通量变化关系密切,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和不同沉积微相内夹层的层次类型及发育分布规律不同。文中深入分析了夹层类型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蒋涛  夏响华  任春 《物探与化探》2004,28(6):523-527
在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与土壤介质中的矿物成分的对比分析中,不同地区两者间在相关分析、聚类谱系图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与矿物成分间相关性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在油气藏上方的土壤菱铁矿分析中发现,油气藏(开采晚期的油田除外)边缘与油气藏范围内、外的土壤菱铁矿平均含量存在着差异性,油气藏上方及其外围的土壤菱铁矿与热释烃含量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赵希 《地质与勘探》2021,57(3):667-675
裂缝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展布是影响低孔特低渗储层有效、高效注水开发的关键。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长8油藏及周边油藏投产油井存在砂岩裂缝发育区含水上升快、裂缝侧向油井水驱开发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基于岩心、声电成像测井资料标定常规测井资料,选取特征参数构建裂缝识别综合指数,实现樊学油区长8储层中砂岩裂缝的识别。依据识别结果绘制砂岩裂缝平面展布图,进而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特征分析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其对生产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底断裂中生代以来的重新活动控制了樊学油区裂缝的形成与展布,裂缝优势展布方位为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砂岩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砂体厚度以及岩层组合等因素影响。裂缝发育区油井具有初产高、产量递减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生产开发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注采井网,尽量采用大井距、小排距的方式提高驱油效率。上述认识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13西块油藏岩石形变对采收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异常高压油藏弹性能量充足,储层欠压实,岩石易发生弹塑性变形。根据这些油藏特性,从达西定律的角度推导出了室内一维岩芯中最终采出程度与岩石物性变化的近似关系式,并引入渗透率变化因子分析采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而以文13西块油藏岩石为例,通过不同流体介质的渗透率压敏性试验,以及不同加压方式下渗透率变化试验,结合降压弹性开采试验和水驱物理模拟试验,以渗透率变化因子为基础,分析并讨论该类油藏的开采方法。结果表明:该类油藏在保持较慢降压速度、较高孔隙压力水平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重点集中在低渗爱的低含水层位,这些动用差的储层主要是由于层间干扰所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藏工程师非常重视储层物性的非均质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而对层间不同含不率引起的干扰现象重视不够,笔者从理论到现场分析探讨了含水率差异引起的层间干扰问题,以指导油田高含水开发期的调整,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董志—正宁地区是该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新区,对该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进行研究,了解原油的成因,可以为该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对采集于董志—正宁地区原油和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原油中各类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原油形成于...  相似文献   

18.
油藏描述中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伟锋  金强 《沉积学报》1995,13(1):94-101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是油藏描述技术中的基础工作。在油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油藏所进行的沉积相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勘探阶段以沉积学和地震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沉积盆地地震相、沉积相和构造岩相带分析;滚动勘探阶段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和钻井资料,进行沉积亚相、砂体做相与油乞富集关系研究,开发阶段以地质、测井、钻井和油田生产动静态资料为依据,研究油藏内不同开发小层的砂体大小、形态和分布。  相似文献   

19.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尤罗勃钦油田储层评价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俄罗斯测井系列的测井曲线,系统评价了尤罗勃钦油田的碳酸盐岩储层。在对岩心分析和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该油田储层测井响应,针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建立了识别储层类型、裂缝性质等测井评价参数。据此把储层分为基岩型、微裂缝型和大裂缝型3大类。裂缝型储层发育方向在平面上是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分别与尤罗勃钦组、多尔戈克金组、库尤姆宾组中白云岩分布和古潜山构造高部位方向一致;纵向上裂缝和大裂缝储层发育段厚度一般在距剥蚀面以下0~100 m左右,与白云岩溶蚀带发育一致。裂缝和大裂缝型储层发育段控制了油气井分布,但裂缝型储层分布仍极不均匀。油气分布主要受储层岩性和其在古潜山的构造位置控制:尤罗勃钦组岩性较单一并处在古潜山构造高部位,油井产量高;多尔戈克金组发育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互层,虽构造部位较高,但有的井出油,有的井出水,产油量也不高;库尤姆宾组虽岩性单一但构造部位不佳,油气产量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