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文章作者根据大量资料分析认为,秦皇岛港潮汐类型是日潮为主的混合潮。潮汐类型判别式选用F=(H_(K1)+H_(o1))/(H_(M2)+HS_2)公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乘潮作业的港口、船坞、航道,需要了解某一持续时间(例如两小时)的高潮潮位,这里以H_2表示。在工程规划设计里,要求知道H_2的累积频率,这项工作费时很多。而求取高潮位(即潮峰,以H_0表示)累积频率则是容易之事。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就是推求H_2与H_0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根据方程推算H_2的累积频率。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黄祥媛 《海洋预报》1989,6(1):41-45
文章论述长江口水文情势。阐明形成本地区潮位变化的影响机制是海洋潮汐的周期性涨落;构成潮位特征值大辐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台风暴潮。着重分析了长江口的可能最高潮位的主要组成成份——台风增水,暴雨增水和天文潮位。 选择高桥作为长江口代表站,进行累加频率和抽样误差之计算,得到长江口可能最高潮位。千年一遇为 6.86米(H_(0.1%)= 6.86 m),万年一遇为 7.67米 (H_(0.10%)= 7.67m.)  相似文献   

4.
0715号台风“利奇马”风暴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715号台风"利奇马"于2007年10月2日23时登陆海南岛,引发了海南岛沿岸不同程度的风暴潮增水,多处岸段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给海南省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海洋站实测潮位资料对0715号台风的风暴潮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台风过程中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总结,旨在进一步掌握风暴潮预报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首先给出了基于GNSS-MR技术提取潮波系数的原理与方法,然后利用布设在浙江省石浦港验潮室屋顶的GPS站DSPU实测数据对潮波系数进行了提取,并与验潮站实测潮位调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GPS-MR反演潮位与验潮站实测潮位值吻合较好,相关系数优于0.97;GPS-MR反演潮位与验潮站实测潮位获取的潮波系数基本一致,除M2、S2外其它差异较小。两者获取的潮波系数差异主要因为DSPU测站观测环境极大地影响了GPS-MR提取潮位精度。沿海GNSS站用于潮位监测和潮波系数提取,将进一步拓展沿海GNSS监测站的应用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验潮站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基于CFSR、CFSv2再分析风场数据和Jelesnianski经验风场建立混合风场,利用TELEMAC2D平面二维潮流模型对中国沿海进行了31 a(1989—2019年)数值计算,将模型计算一般潮位过程和风暴潮过程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潮汐潮流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中国沿海不同重现期高潮位在东海和南海北部较高,由于风暴潮作用,越靠近海岸高潮位越高。高潮位极值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海沿岸,尤其是台湾海峡较高,另外北部湾的高潮位极值也较大;低潮位较低区域也主要分布在东海沿岸,台湾海峡及北部湾低潮位较低。流速极值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近岸、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湾口。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岸线定义不适用于日潮特征海域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潮汐类型海域潮汐高潮位与月相和月赤纬间关系,提出并实现了日潮特征海域顾及日潮龄值的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计算。结果表明,在不规则日潮海域月赤纬极值与回归潮高高潮位表现出强相关性。海岸线定义明确为平均大潮高潮面或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与海岸的交接线更科学。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远岸潮位精确监测,从天线类型、浮标姿态改正、数据处理模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远距离GNSS浮标潮位测量精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扼流圈天线,采用扼流圈天线可有效提高GNSS浮标数据观测质量,获得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姿态改正对浮标天线高误差达厘米级,潮位提取中可通过低通滤波器有效消除;远距离潮位测量(基线大于300 km)中PPP潮位精度整体优于PPK潮位;GNSS潮位测量精度受海况影响严重,四级海况以内,潮位测量精度优于10 cm,可以满足远距离潮位观测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平均大潮高潮面在我国用作海洋测绘净空信息表示的参考面。论证了该特征潮面的定义,扩充了其含义范围,将回归潮高高潮位应用为平均大潮高潮位。分析描述了实测潮位和预报潮位统计计算方法,比较了统计方法与潮汐特征值算法的符合度,计算了平均大潮高潮位与理论最高潮位的比率。基本研究结论是:对规则半日潮和规则日潮海域,统计算法和特征值算法的结果较为一致,而混合潮海域,两种特征潮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平均大潮高潮位计算的相关问题需深入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西沙站的实测潮位推算三亚站潮位,研究用一地点的潮位资料去推算另一地点(异地)潮位的方法。文章比较了不同隐含层节点数和输入因子对潮位推算结果的影响,采用预测时间(t)之前N个小时(t–N+1,…,t–1,t)西沙站的实测潮位数据作为输入因子,输入因子数目在2~10之间,隐含层分别采用节点数3、4、5、10和15建模,分多种情况进行推算。结果显示,对文中使用的特定情形,隐含层为4个节点的效果最好,隐含层为15个节点的效果最差;输入层为2个节点的效果最好,输入因子增多会使得推算效果变差。隐含层为4个节点、输入因子为t–1、t时刻潮位的仿真验证的结果最好,推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1,均方根误差为0.06m,误差在–0.16~0.15m之间。结果表明,如果两个地点的潮位具有物理上的关联,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用一地点的实测潮位推算另一地点潮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长江口6个主要潮位站1993-2008年潮位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法)分析了长时间序列和三峡工程前后月平均高潮位变化规律以及2000年的日高潮位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OF分析前三个主成分贡献率为98.19%,可以反映潮位变化的主要过程。EOF1的影响因子是径流量,在空间上均为正值,呈上游至下游递减趋势,时间系数呈季节性变化;EOF2的影响因子是月平均海平面变化,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分布差异,时间系数总体有上升趋势。三峡工程前后影响因子的作用有一定变化,径流量的影响增强,海平面减小。徐六泾以上河段的潮位站受径流丰枯影响,徐六泾以下高潮位受平均海平面控制更大。  相似文献   

12.
0814(黑格比)和9615(莎莉)是登陆粤西沿岸的强台风,台风路径相似、强度相同、登陆点相近,两次台风均造成珠江口内高潮位,而前者形成超高潮位。通过现有资料的比较,对两场台风特点及产生风暴潮灾害程度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0814台风造成珠江口内特高潮位的原因主要有:1.台风强度,0814台风低压控制时间较9615台风长;2.天文潮大小,0814台风登陆日珠江口外天文潮潮差超过9615台风25%;3.登陆时所遇天文潮涨落阶段不同,0814台风登陆时逢珠江口内处于高潮位时,而9615登陆时珠江口内处于落潮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济南站边界层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WPR)观测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采用偏离度法确定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H_(BL)),分别与基于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的干绝热曲线法、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国标法确定的H_(BL)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三种方法确定的25 d日最大H_(BL)的平均值分别为2 500.0 m、2 529.1 m、2 469.9 m,总体一致; 25 d同日期比较,偏离度法与后两者的标准偏差(σ)分别为337.1 m、636.7 m;前两方法结果的相关系数(R)较高为0.668,但两者与国标法的R分别为-0.130、-0.064,证实国标法H_(BL)的均值准确度尚可但实时值准确度低。2)偏离度法确定的日最大H_(BL)出现时间,25 d平均和最多均在15时,逐小时H_(BL)07—15时呈缓慢增高态势、15—19时则快速降低;但国标法日最大H_(BL)25 d平均和最多均出现在16时,且H_(BL)在午后13—15时出现坍塌现象,与对流边界层午后峰值规律显著不同。3)前两种方法的H_(BL)与地表温度、气温的相关性均较好,与风速的相关性则较差;而国标法H_(BL)与风速的相关性较好,与地表温度、气温的相关性则较差;偏离度法日最大H_(BL)对最高气温、最高地表温度的平均响应时间分别为1、2 h左右,符合太阳辐射—地表温度—气温—H_(BL)的响应关系和次序,但国标法的日最大H_(BL)未能反映这一响应。4)偏离度法H_(BL)与各污染物的逐小时质量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国标法H_(BL)的相关性较差。5)三种方法综合对比,偏离度法H_(BL)准确度较高,且能给出时空演变;干绝热曲线法H_(BL)准确度较高,但不能给出时空演变;国标法实时H_(BL)准确度低,虽能给出时空演变但午后峰值偏差大。  相似文献   

14.
周黔生 《海洋预报》1992,9(3):56-59
现行风暴潮增水计算方法,通常是从实测潮位过程减去天文潮位过程,分离出来的差值过程称为实测风暴潮增水过程。其中的天文潮位一般用分潮法预先计算好,并制成表格以供查用。 风暴潮是一种长波运动,传播距离远,因此当台风远离海岸时,就已经对海岸潮汐发生影响,使潮位站的潮位发生异常变化,一般是高、低潮位出现时间提早,潮位增高,实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8923”号台风时,浙江省海门站9月14日晚高潮出现时为20时23分,比从潮汐表查得的时间20时44分提早21分钟,当然潮时推迟的情况也是有的。实测潮位比同一位相的天文潮位提早(或延后)的时间Δt的长短与台风强弱、台风移动路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江苏如东燃气电厂厂址(如东县长沙港海堤外)所在洋口港进行了风暴潮数据分析及对厂址影响评价。通过对风暴潮影响规律和历史强风暴潮过程灾情分析,仔细研究了相关特征潮位与潮位重现期和波浪爬高计算,确定了厂址区域的警戒潮位。研究认为:现有的堤防工程能够抵御重现期为200a一遇的风暴潮过程的堤防设计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多分潮漫滩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漫滩格式,通过对胶州湾1个月实测潮位资料的调和分析,选取了5个较大的分潮,首次对胶州湾进行了多分潮的潮位和潮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研制的GNSS浮标,在海南省清澜湾进行了21.5 h的潮位测量工作,分别使用GAMIT+TRACK和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两种方法对GNSS数据进行解算,并对高频GNSS解算结果进行了巴特沃斯、低通滤波、中值滤波、小波滤波等处理,处理结果与实测潮位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使用GNSS浮标可以进行潮位测量;(2)移动平均滤波或中值滤波对高频GNSS浮标解算数据的处理结果较好,其次为巴特沃斯滤波,小波滤波处理结果较差;(3)在GNSS基准站的支持下,GAMIT+TRACK对GNSS解算结果精度可达1.065 cm,并可以给出绝对高程下的潮位信息;PPP技术解算结果的精度为4.283 cm,但不需要GNSS基准站的支持,可用于远海潮位测量。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多频多模GNSS浮标在远距离海洋潮汐测量中的应用,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recision pointing positioning,PPP)数据处理策略获取潮位信息,以压力验潮仪为参考,对GNSS浮标测量海面高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滤去高频波浪和噪声,获取潮位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多系统可以提高PPP解算潮位精度。GPS/GLONASS双系统和GPS/GLONASS/Bei Dou三系统PPP提取潮位与验潮仪潮位差值的最大误差均小于18cm,RMSE小于6. 5cm。因此,多系统PPP解算GNSS浮标海面高可以实现远离海岸的潮位获取与监测,能够提高海上潮位测量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三峡大坝运行和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水文动力变化的影响广受国内外关注。本文选取长江感潮河段沿程6个站(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和天生港) 1963-1985年(其中1970年和1971年数据缺失)和2003-2013年(其中2008年和2012年数据缺失)共30个年份的1月和7月的月均高潮位资料,以及相应月份上游大通站的流量(1950-2013年)、长江河口吴淞站潮位资料,通过肯德尔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长江感潮河段潮位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1)枯季流量和海平面的增加,导致上下段(以江阴为界)的潮位分别上升了0.33 m和0.20 m;洪季流量减少和海平面增加,导致上段潮位减小0.19 m、下段潮位增加0.04 m。(2)感潮河段洪季海平面与潮位回归方程的斜率均增加,表现为建坝后洪季洪涝灾害增加。(3)上下段流量和海平面对潮位贡献率的显著变化是导致上下段潮位呈现不同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潮汐在民生、经济、国防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大重要的意义,掌握潮汐规律是开展海洋事业的先决条件之一。本文根据夏威夷大学水位中心公布的4个长期验潮站(东方站、北海站、Hon Dau-A站和Vung Ang站)以及一个临时实测站(白龙尾站)各1a连续数据,利用T_tide程序包提取调和常数,解算北部湾沿海的潮汐特征值,得出如下结论:研究海域以规则全日潮为主,仅Vung Ang站为不规则全日潮;研究区域半日分潮以M_2分潮为主,北海位置M_2分潮最大,全日分潮以O_1为主;平均潮差H_1在Hon Dau-A站最大,Vung Ang站最小;对于最大可能潮位H_2,北海站最大,Vung Ang站最小;日潮不等现象仅Hon Dau-A站比较明显,其高潮和低潮均日不等;在涨落潮历时方面,Hon Dau-A相差1h左右,其余站相差不大; Hon Dau-A和Vung Ang涨潮历时长于落潮历时,其余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