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1966年的3月,我从济南调往长春地质部石油综合研究队。途中经过老家丰润。那天恰是3月8日,早上起来母亲说:“地动了!”我们也没在意,之后才知道邢台发生了大地震,更没有想到,是年9月底我就接到调令,前往我所的前身―—地震地质大队报到。我在队部河北省正定仅呆了4天,10月2日就起程到长春怀德进行5.5级地震的调查工作。我们与地质力学所和吉林地质局、水文队的同志一起展开了宏观野外调查,使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严重危害。工作结束已近年底,正值文化大革命大串联高峰,从长春经沈阳、天津、北京辗转走了3天才到达正定…  相似文献   

2.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同年4月,地质部党组根据李四光部长的倡议,批准成立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队部设在河北省三河县。大队下设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四个区队,各区队分别从事辖区内活动性构造带和构造体系的地质调查,并建立地应力、断层位移观测台站,探索地应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从而预报地震。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预报地震的方法。1967年初,李部长召集地震地质大队的主要科技干部和领导开会,提出编制一份地震危险区预测图。由于当时还处于建队初期,各项工作尚未就绪,加上“文革”运动正在…  相似文献   

3.
1966年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教授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1],在地质部组建地震地质大队,从全国17个单位调集了地质、物探、测量及地应力仪器研制和观测人员,从事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四十年。我作为一名从事地质找矿的地质人员,在这四十年中经历了认识――实践――研究――再认识的艰辛历程,参加过活动性断裂的调查、研究,也参加过一些经验性的地震预测和预报工作,但是深切地感到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作出地震的预测和预报难度大、责任重、任重而道远。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还应当坚定信心、攀登高峰,为防震减灾而…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邢台大地震后仅隔一年的时间,又于1967年3月在其北东方向相距约170公里的河间地区发生了6.7级强烈地震。当时我们地震地质大队正处在建队初期,各方面条件都还很不完善,有限力量正忙于地震观测手段的研制和试验、观测台站的选址和建设、以及初步的地震地质调查和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但地震就是命令。河间地震发生后,我队迅速做出反应,克服困难,抽调力量,并联合地质力学所的有关技术人员,组成考察小分队,连夜或于次日赶赴现场。首批考察人员所用车辆,配司机两人,轮换驾驶,披星戴月奔赴震区。当时没有直达公路,城镇间的已有路段,也有好…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距雄安新区300 km范围内包括唐山、邢台和张北三个典型强震区,近50年来,先后发生1966年邢台7.2级、1976年唐山7.8级和1998年张北6.2级强震活动,未来仍具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在现今构造应力环境下,3个典型强震区内断裂活动危险性如何、再次发生中强地震对雄安新区地面稳定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要回答的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基于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计算各强震区内潜在发震断层的临界失稳状态,探讨断裂活动危险性;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之《中国大陆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厘定雄安新区外围300 km范围内主要潜在震源区和震级上限;最后选取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定量计算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时对雄安新区地震烈度的影响,进而为雄安新区及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内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产生的地震烈度衰减至雄安新区时均位于Ⅳ~Ⅶ度;(2)北京通州及邻区发生8.0级地震、涞水—高碑店沿线发生6.5级地震会在雄安新区产生Ⅶ度地震烈度,震害较轻;(3)其他潜在震源区在雄安新区产生的地震烈度均小于V度,并不会产生显著震害效应。鉴于此,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议由原Ⅶ度调至Ⅷ度为宜。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是我国主要的强震发生区,研究区内的地震地质构造对认识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1∶20万区域重力、1∶20万~1∶5万航磁资料,采用小波多尺度断裂分析方法,研究河北断裂体系,并应用于地震地质构造分析。重点分析了1966年邢台7.2级、1976年唐山7.8级及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特征,发现新河断裂、唐山断裂与夏垫断裂,其浅部断裂与深部断裂关系密切,邢台7.2级地震的浅部断裂与深部断裂平面位置重叠,邢台7.2级地震是下部深断裂与浅部信合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研究指出,重力航磁资料处理解释是研究地震地质构造的一种有效、快捷及经济的方法,它能够为地震地质构造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1966年4月27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地质力学专家、地质部长李四光教授和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石油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翁文波时指示说:“今天请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搞地震预报。这是我交给你们的任务”。周总理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工作,拓开了广阔的平台。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一位受灾的农民说:如果地震发生前打个招呼,损失会少些。1975年2月,辽宁海城县发生强烈地震,由于震前有了预报,群众都被动员撤出户外避震。但有一位老人,由于当时天气冷,不愿外出。一位村干部知道后,便…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的推动,同时也是防震抗震斗争的实践密切相关连的。大家知道,我国从1966年以来相继在邢台(1966)、通海(1970)、炉霍(1973)、海城(1975)、唐山(1976)、松潘(1976、)澜沧(1988)等人口稠密区发生了6级以上的强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山东兖放务局鲍工矿、枣庄矿务局付村矿以及河北邢台矿务局东庞煤矿、葛泉煤矿和邢台煤矿的采区地震勘探为例,简述了各项目的地质效果,说明了生产矿井补做地震勘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地震勘探方法的优点和制约因素,讨论了地震探产生误差的部分原因和面临的难题及攻关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应力预测地震的全称应该是:地应力状态变化预测地震。中心思想是研究地应力状态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地应力与地震地质相结合,这是李四光提出的实现地震预报的一条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是重温李四光先生在地应力与地震预报方面的讲话,并将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地震预报科研领域的主要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地应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做一番回顾。一、李四光论地应力变化(1)1966年10月,李四光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所的几位同志谈地震预报时提出:压磁电感法测值“下降很厉害就可能是地震的信号。从三月十几号以来,在…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1966年邢台地震后,特别是1970年以后,在我国一些主要的活动断裂上布设了多处断层位移测量点。试图通过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特征探寻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捕捉地震的前兆信息,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强震前后断层确实有明显的异常活动,如海城7.5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道孚7.2级地震、中缅边境7.3级地震,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张北6.2级地震以及甘肃永登5.8级地震等中强地震前也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995~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震的趋势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台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67年2月,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为监测华北地震活动而专门增设的首批地震台站,为建国后山东省境内第一个地震台。原名为泰安地区地震综合台,1971年9月被国家地震局定为国家基准台。台站处于鲁中隆起,莱芜弧形断裂带的北侧,辛庄至垛庄北西向断裂带的西侧,见图1。  相似文献   

14.
1991年2月17日青浦练塘3.0级地震,震级不高,波及甚广,损失轻微,是上海地区解放以来陆域的最大地震,属正常地震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66年12月,我接到调令,由甘肃省地质局测量大队调往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次年5月担任了测量队的第一任技术负责,1971年起担任断层形变分析组组长,直到1998年退休。因此,亲历了我所断层形变测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一、形变测量点的建设及观测情况断层形变测量是在1967年地质部李四光部长的指示下由地震地质大队建立起来。其指导思想是“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地震是岩石受到力的作用,达到某一个临界程度,岩石承受不了时,便会发生破裂而产生震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地壳运动某些阶段的急…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43’,东经123°04’震级(Ms)6.1级,震源深度7km,陆上最大地震烈度为4度。上海虽普遍有感,但无明显损失。在解译长江口外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基础上,发现这次地震发生在东西向崇明—启东断裂与北东向镇海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向断裂右旋滑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966年邢台地震震撼了中国大地,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向我们发出了“保四大(大城市、大厂矿、大水库、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号召。为此,我们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了北京。我是1966年7月13日接到调令。当时,我正在湖南资兴一带开展野外普查工作。调令就是命令,我急急忙忙于16日离开湖南省地质局郴州408队。18日上午到达河北正定大队驻地。21日就奔赴黄壁庄水库地区,参加了该水库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在那动乱的文革时期,我们排除了各种干扰,为了地震事业,坚持年年出野外工作。从京津地区到华北平原;从太行山区到山西、内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近期 5 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图象 ,发现台湾地区从 93年开始5 5级以上地震逐渐形成一条中强地震共轭条带 ,其中主条带长仅 30 0公里左右。强震条带形成后 ,1 999年 9月 2 1日在主条带的西南段 1 /3处条带的西侧边缘南投发生了7 6级地震。南投地震后 ,5 5级以上地震条带仍然存在 ,2 0 0 2年 3月 31日在共轭条带交汇处附近苏沃海外发生了 7 5级地震。在共轭条带内相隔两年半时间里发生两次 7级以上地震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块的地质属性及其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上海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确认它为外来地体,中生代早中期才汇聚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晚期,成为福建—岭南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局部发育了晚侏罗、白垩纪的断陷盆地,新生代随该隆起带全面下沉,接受沉积。上海地块的地震活动以“频率高、强度低”为特征,地震往往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海地块上的断裂以 NEE 向和 NNW 向的两组为主,前者具剪切滑移性,后者具压扭性,根据各处发育的断裂规模和地震密度不同,可将上海及其邻区地震划分为四个小区。在一些区内可发生5级以上的较强地震,这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作者因邢台地震而于1966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地震工作至今 的经历。本文是“福建省防震减灾三十年暨福建省地震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征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