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花楼 《干旱区地理》2001,24(2):172-176
在提出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结构,指出我国现有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不合理是引发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的根源。实现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有赖于优化目前的结构,即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从而改革其功能,以解决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最后对如何优化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地结构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慧  田亚平  彭补拙 《山地学报》2001,19(5):392-397
从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演替结构等方面对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土地结构独特,垂直分异现象明显,宜农、宜牧、宜林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该区合理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保护森林资源和加强草场建设。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学工 《地理学报》1997,52(1):18-26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山地地貌以及相应的山地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异是影响本区土地资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研究了山区土地资源的结构,指出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自然特征,分析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6~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探索了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但是土地功能一直滞后于土地结构,阻碍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②土地利用目标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协调性逐渐提高。在研究前期,土地利用目标超前于土地利用强度,而在研究后期,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土地利用静态结构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之间的协调性比较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对发展速度却起伏不定。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之间的局部协调性逐渐上升,且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也不断提高。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局部协调性也稳步上升,但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却没有明显变化。④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尤其在研究后期提高的速度变大。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很大。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土地结构对协调性的影响小于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西安市土地资源调查(详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差异、利用现状及其历史发展特点,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对全市土地利用进行分已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范辉  刘卫东  吴泽斌 《地理科学》2014,34(6):696-704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论,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6~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的时空演变,探索了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结构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但是土地功能一直滞后于土地结构,阻碍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② 土地利用目标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协调性逐渐提高。在研究前期,土地利用目标超前于土地利用强度,而在研究后期,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土地利用静态结构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之间的协调性比较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对发展速度却起伏不定。③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之间的局部协调性逐渐上升,且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也不断提高。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功能之间的局部协调性也稳步上升,但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却没有明显变化。④ 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尤其在研究后期提高的速度变大。⑤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很大。土地结构、土地功能对土地结构-土地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土地结构对协调性的影响小于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土地资源的利用条件与开发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气候条件,地貌类型,地表基质,土地开发史,交通网络与水平设施布局,经济形势与政策对海南岛土地利用的影响,据此指出未来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是:1继续发挥热作优质;2土地开发重点宜西移,南移;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4更多地服从市场导向;5贯彻“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9.
广州老城区用地结构的优化与东南部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新基 《热带地理》1993,13(4):298-304
本文在分析了广州市老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造成老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认为开发广州东南部地区,是老城工用地结构优化的战略抉择。在利用东南部一发优化老城区用地结构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作用,并从综合观点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古地理研究成果,应用计算机整理计算了中国远古土地利用结构概况。根据土地资源现状数据,研究了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结构,并对2000年我国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斌 《热带地理》1997,17(4):327-333
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以效率为特色,兼顾市场,政府和社会作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肇庆地区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方向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勃  李吉均 《中国沙漠》2000,20(4):383-388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基础,运用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河绿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五条原则;并根据水、土、光、热等资源组合特点,将黑河流域划分为四大土地开发利用区:①上游祁连山区以保护、抚育水源涵养林为重点,以水养林,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草场资源,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②高位绿洲区,充分利用光、热优势,发挥现有土地潜力,以大宗粮食及油料生产为主,粗放畜牧业与精细畜牧业结合。③中位绿洲区以发展节水、节地、节粮农牧业为主,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草种植,发展舍饲畜牧业。④下游低位绿洲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为重点。总之,抚育、保护上游,调整、发展中游,恢复、保护下游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开封市黄河滩区土地资源规避洪水风险的安全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ArcGIS与ERDAS遥感影像制图软件,利用2007年SPOT2.5m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详细编绘了开封市段黄河河道边界、开封段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采用1992~2007年最大洪峰时期的TM影像与沿河水文站点的观测资料,提取1992~2007年7个典型日期的河道行洪边缘线,与本底数据叠加,编制了开封段不同常遇洪水流量下滩区淹没范围。按照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采用2004年汛后河道大断面资料,计算生成不同流量级大洪水在滩区的可能淹没范围图(淹没区边界)。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与河道行洪安全性的要求,总结当前黄河下游滩区利用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订土地安全利用规避洪险的原则,规划土地安全利用分区,分为临河风险缓冲带、近河宜耕地带、相对稳定利用带(中风险带)和稳定利用带。提出了黄河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安全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802000北京市农业土地生产性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飞  鲁奇  傅桦  李娟 《地理研究》2006,25(4):719-729
根据1980、1990、2000年的统计资料和实地走访观察,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乡镇一级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和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研究认为:1980年北京农业生产分布格局与土地生产性为比较典型的杜能模式;随着农业经营的多样化,1990年和2000年北京农业土地生产性呈现出多样的分布格局;北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与此阶段的农业生产政策、农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化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北京以上问题的研究为验证杜能、辛克利亚、布莱昂特城市周边农业地域研究经典理论的演变提供了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5.
民勤绿洲地区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强 《中国沙漠》1998,18(2):160-163
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具代表性的民勤绿洲地区土地资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得出了民勤绿洲各级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就限制绿洲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及强度进行了研究,其中水分限制占30.87%,土质限制占25.74%,盐碱限制占15.96%,肥力限制占8.96%。最后就土地资源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合理匹配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农业部门结构和地域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搞好水土资源结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昌吉州土地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昌吉州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悦  谭雪兰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任辉 《地理科学》2022,42(7):1272-1282
耕地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凸显耕地价值与作用、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以湖南省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地区耕地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经济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地区中部、西南部等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增强明显,仅有临澧县、津市市和鼎城区3个地区功能强度有所减弱;生态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小,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② 自然地理条件是早期影响地区耕地功能的主要因素,随时间推移其影响能力逐渐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能力逐渐增强,并凸显出决定性作用;耕地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影响能力逐渐增强;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明显增强对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共同推动地区耕地功能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在分析了我国于2002年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选取北盘江镇与花江镇作为研究区,利用谷歌高精度遥感影像,结合分区分层分级思想,基于深度学习与传统约束方法对研究区耕地进行精准提取。结果表明:1)在数量精度上,以视觉形态差异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并选取不同模型训练获得的精细地块,面积约为9 867 hm 2,与实际数量基本一致,F-Measure主要分布在[0.82, 0.98]之间,受到地形和岩石裸露率的影响,石漠化严重地区耕地提取精度较低。2)在形态精度上,预测耕地与实际耕地的GIOU主要分布在[0.7, 1]之间,分割正确率>0.85,表明预测耕地边界与实际地块边界吻合度高,提取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3)利用地貌坡度等约束条件对耕地进行划分发现,研究区以喀斯特耕地为主,占比74%,并且石漠化程度较严重,其中轻度石漠化耕地与中度石漠化耕地占总耕地的32%。在石漠化地区,耕地的狭长程度、破碎程度受人类影响较大;距离居民地越近、可达性越高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率越高,斑块越破碎。文章所提出方法可用于耕地破碎、地形复杂地区的耕地提取,能够为地区的发展、耕地治理与研究、环境保护与决策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日益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新阶段的难题。本文从耕地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粮食稳产、增产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85—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农业生态区为基本单元,采用比较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规律性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粮食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减产现象。(2)中国粮食产量主产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向东北区、黄淮海区转移。(3)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和区域性规律。例如,东北区、西北区粮食生产主要受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等影响;黄淮海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主要受粮食单产影响。(4)中国各区耕地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耕地非持续问题,在西北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域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