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将海南省划分为琼北、琼中、琼南、琼西、琼东五个区,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海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五个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海南省现代农业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距,区域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资源结构对现代农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由此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优化农业资源结构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缩小地区差距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地质研究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丹权 《吉林地质》2003,22(3):46-51,61
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地质研究及地质信息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本文以地质信息技术及农业地质研究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对其开发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应用前景等展开初步的分析、讨论。主要阐述农业地质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开发应用的重要性,拓宽地质理论技术的开发应用及服务范围,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4.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5.
贵州坝子现代农业功能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发展的引擎,而贵州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坝区少,研究坝子现代农业功能分布可以为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利用ArcGIS10.2对2016年高清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识别贵州省现代农业功能地块与现代农业功能坝子,利用核密度、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别分析地块、坝子个数空间分布特征、地块与坝子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遵义市、黔南州和毕节市现代农业功能地块面积与个数均位于全省前三,且地块与坝子区域空间自相关关系最为强烈;②坝子在遵义市播州区与红花岗区交汇处形成一个高密度核心区,地块在惠水县、长顺县、平坝区与花溪区交汇处形成一个高密度核心区;③地块面积与坝子面积呈强正相关关系;④地块占所在坝子比例为0~10%。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预计到21世纪中期,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粮食供给是保障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战略。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愈加依赖于化肥的使用。磷肥是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三大(氮、磷、钾)基础原料肥之一,磷肥的原料主要就是磷矿石,随着中国磷肥产业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7.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8.
肖君 《广西地质》2014,(11):37-38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基础.但在现阶段,广西各地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支持和鼓励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率先发展,以提供发展思路、模式和经验,继而引领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设施快速增加,势必要占用大量的农用地。因此,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和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滥占乱用土地,促进耕地保护和设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伟亭 《地下水》2013,(6):119-12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及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重大论题,对中国尤其重要。地理学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方法,针对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联系国际经验以及我国传统农业中的可持续因素,以自然结构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转换机制,从区域尺度探讨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途径及区域系统模式,为实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两个转变”和“两大战略”提供区域对策和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对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农业的发展状况不甚明晰。得益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使用浮选、植硅体分析等植物考古方法收获了一批小麦、大麦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量化分析,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皆有小麦存在;以龙山文化、周代所出小麦、大麦的遗址最多;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小麦存在得到测年数据支持。进而得出结论: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小麦作物进入海岱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先民对小麦的利用程度可能有小幅提高,但仍处在低水平利用阶段;商时期的植物考古工作尚少,麦类作物利用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两周时期麦作农业发展迅速,脱离了小麦种植的初级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商时期麦作的存在。大麦在周代的个别遗址的量化数值上升,并得到了测年数据支持,但大麦种植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麦作的发展,既与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关,也是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工具改良、政策支持的产物。小麦、大麦、马、牛和羊入华,促成了"史前食物全球化"的格局,海岱地区融入到"青铜时代全球化"的浪潮中,对本地农业、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质在大农业中的应用实践和潜在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为农业地质的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就地质与大农业的结合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并以此归结出农地结合( 即地质应用于农业) 的主要领域及其相应的农业地质工作、研究内容和相关学科。  相似文献   

14.
15.
区域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初步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区域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适应当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区域农业景观类型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且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加剧、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提出了区域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框架和方法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西安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市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介绍西安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五庄果墚遗址入手,试图探索中国北方特有的粟作农业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的一处重要遗存.该遗址共出人骨遗存29具(成年人10具,未成年人19具).宏观和微观的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该人群龋齿、贫血、骨膜炎、以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普遍偏高,其中患龋率55.6%,贫血发病率42.9%,骨膜炎发病率33.3%,牙釉质发育不全发病率66.7%.龋齿及贫血多发反映了粟作农业的饮食特征,即食物中含糖量增高,铁元素减少,不利于营养吸收.骨膜炎的流行或与定居农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早期粟作农业高强度的劳作方式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下肢出现了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异常翻转现象,而男性则不见,这有可能与农业社会的性别分工相关.牙釉质发育不全出现的时间集中于4~7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此外,有3例婴幼儿出现颅内损伤,其中两例疑似罹患脑膜炎.结合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周期性,婴幼儿有可能出现季节性营养不良状况,这可能与当地气候环境造成的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有关.五庄果墚人群中几类疾病的高发均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相关,揭示了五庄果墚先民健康状况背后潜在的农业因素,为探讨中国北方早期农业与人群健康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生物考古学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植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的热点,闽江下游地区农业开始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对农业向南及向台湾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详细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迄今为止关于该地区稻作和旱作农业开始的时间仍然是不清楚的。文章对闽江下游新发掘的闽侯县荆溪镇白头山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采样,通过考古学研究和14C测定确立了年代框架,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山遗址主要包含闽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末期的遗存(约5000~3000 cal.a B.P.),该遗址中植硅体类型丰富,自昙石山下层文化时期至黄瓜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黍子稃壳植硅体首次出现于昙石山文化层,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稻作农业已经传播到了闽江下游,距今4700年左右的昙石山文化时期地层中黍子的出现则说明旱作农业的传入,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原始农业格局。结合闽江流域及台湾地区其他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认为闽江是稻旱农业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闽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特征提供新的认识,为稻旱混作农业南传的时间及路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论述了盐碱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自然地理与生物学意义,提出了盐碱农业的定义与目标,分析了盐碱环境与传统的农业的相互影响,盐碱农业的区域;功能与作物适应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盐碱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文章通过对比济南大辛庄遗址中、晚商时期的植物遗存和济南刘家庄遗址商末周初的植物遗存,发现两个遗址主要农作物均包括粟(Setaria italica (L.)Beauv.)、黍(Panicum miliaceum L.)、大豆(Glycine max(L.)Merr.)和小麦(Ttiticum aestivum L.),大辛庄遗址水稻(Oryza sativa L.)绝对数量较多,但刘家庄遗址未发现水稻。综合本地区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山东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商代水稻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到商末周初水稻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邻近的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多处商周时期遗址水稻种植也普遍出现萎缩。多项地质记录表明,商末(3000 a B.P.前后)东亚夏季风快速减弱,降水量显著下降。山东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这一时期降水量减少,难以保证稻作农业所需的持续充足的水源,从而影响到水稻产量和种植规模。因此,商末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刘家庄遗址商末周初水稻缺失以及山东地区商末周初水稻数量骤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同时影响到整个黄河中下游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