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冬小麦是庆阳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三百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0%以上。因本区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年变率大,且冬季寒冷干燥,在气候反常年份,小麦越冬期常发生冻害死苗,造成产量低而不稳。本站从1978年开始,采用分期播种,结合逆境处理和大田调查,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结合自然大田冬小麦越冬冻害调查实况资料,分析研究2017/2018年偏冷冬年份华北北部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成因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应气候变暖,冬小麦播期推迟,但华北北部播种期不应晚于10月21日,播种期推迟或秸秆还田,应加大播种量,确保出苗率和基本苗。品种推广和生产选种时宜冬性和半冬性品种搭配种植,防御出现"冷冬"导致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潜在风险。越冬冻害死苗率每增加1%,其产量减少约1 kg·hm~(-2)。冬小麦播种期受降雨且降水多的影响,晚播,播种质量差以及品种冬性、春性特性差异,除草农药使用不当等是越冬冻害死苗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绍先  张林  顾煜时 《气象》1982,8(11):30-31
我国北方冬小麦越冬死苗是严重冻害造成的,特别在北方冬麦区的北部,由于冬季无积雪或积雪不稳定,经常带来严重减产。 许多研究报告提出了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例如新疆气象局认为无积雪地区中等冻害发生的最低气温为-24—-26℃,或分蘖节处最低温度-15—-18℃(抗寒性弱的品种)和-17—-19℃(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的根据冬小麦分布的北界,研究得出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22℃为越冬冻害指标。这些工作都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但冬小麦作为一个活的有2体,其越冬死苗程度是随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而变化的,用某一温度界限值表示冻害程度似有它的局限性。为了较准确地揭示越冬冻害发生的规律,使冻害指标更为客观,我们用冷冻箱模拟的方法,以不同的低温水平对盆栽麦苗进行处理,供试品种是“东方红3号”,每年分三期播种,现将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播种及越冬期间气象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冬小麦在越冬过程中,存在着冻害、盐碱害、旱害、病害、冰壳害、冻涝害等多方面问题,其中冻害是造成我区冬小麦越冬死苗囊主要的气象灾害。一般年份,冬麦越冬死亡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6%~8%,冻害严重的年份达ZO%以上,给自治区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血匕,农业气象服务从防冻保苗八手,指导冬小麦越冬有很重要的意义。五冻害的类型与指标冻害是指矿C以下低温对麦苗所产生的生理伤害。冻害可分为低温冻害和融冻型冻害两种类型。低温冻害:冬小麦受冻能否致死,主要决定于小麦分奖节是否受冻。当分兴节温度降到它所能忍受的…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垦区是全国冬麦越冬死亡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冬小麦越冬期间的死亡问题是影响本区冬麦种植的限制因子.冻害平均3-5年一遇.冻害发生的时间一般在12月到次年3月,2-3月份发现死亡的情况较多.冬小麦越冬期间死亡的主要气候背景是  相似文献   

6.
济南地区气候比华北平原其它地区暖和,但各小麦在冷冬年份仍有冻害发生。其机率大约十年中可遇到两年较为严重的冻害。 冬小麦冻害与冬季负积温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秋季不同气候型及降温速度对冻害也有直接影响。 冬小麦越冬期冻害以冻死小麦主茎和大蘖为主,使麦田群体质量降低,有效穗数减少,从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冬小麦播种期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佩  高苹  刘彦丽 《气象科学》2011,31(6):763-769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台站1961- 2009年冬小麦播种期内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9 a来冬小麦播种期内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冬小麦主要播种期内的日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且相关显著,其中淮河以南地区升高速度更快;秋季稳定通过15℃的终日总体呈逐年推迟趋势,尽管部分年际间波动较大;按传统播期播种到越冬的≥0℃有效积温与年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沭阳、淮安、盱眙、滨海、赣榆和徐州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及当地冬小麦播种至越冬前积温资料.结果表明:各地冬小麦播种至越冬≥0℃有效积温总体上逐年增加.此外,冬小麦播种期内降水量的波动较大,尤其自1990s中期以来,各地降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得出结论:江苏省冬小麦应适时晚播,并应趁墒及时播种.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是我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三分之一。如果越冬条件不好,就会造成严重死亡。在常年情况下,越冬死亡面积达6—8%,灾害特别严重年份,可达20%以上。在目前尚不能有效控制气象因子的情况下,开展冬小麦越冬期间的农业气象观测,随时掌握冬小麦越冬存活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减轻冬小麦越冬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冬小麦越冬期间的农业气象观  相似文献   

9.
秋冬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76-2006年秋冬气候条件分析。得出鸟鲁木齐冬小麦冬前生长期间和越冬期间的气候条件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冬前〉0℃积温增加,越冬期初日后推,冬前生长期延长,越冬期间负积温减少。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适当晚播更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应在传统播种期的基础上向后推迟一候左右。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2—1985年天水市南山梁家坪(浅山区)分期播种试验资料,我们得出不同播期的发育状况和产量差异,征明播种过早,冬前积温偏多,出现旺长,影响安全越冬;播种过迟,苗瘦弱,成穗率低,成熟期推迟,影响产量。因此,适时播种是小麦冬前壮苗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半冬性品种天选  相似文献   

11.
延安地区冬小麦产量受越冬冻害的危害极大。洛川小麦受冻后在死苗上没有偏北地区严重,但麦株受伤对株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有较大影响,致使暖冬增产,寒冬减产。越冬冻害成为左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越冬条件来试作产量预报。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是北疆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常因越冬条件不好,发生严重的冻害。仅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原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统计,严重死苗,需耕翻改种的即达168万4千亩,占播种面积的37%,因此摸清冻害发生的规律,尽快提出防止和减轻冻害  相似文献   

13.
选择耐寒冬小麦品种,采取分期播种及平行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小麦壮苗安全越冬的措施。以温度为指标确定了保护地的最佳播期和小麦越冬前需积温。  相似文献   

14.
张清 《气象》1989,15(3):62-63
12月,我国大部地区天气晴暖,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和建筑工程,但不利于冻死越冬病菌和害虫。大江南北雨雪稀少,冬旱范围广、灾情重,致使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苗情较差,甚至发生缺苗和死苗现象。下旬,部分旱区喜降雨雪,对缓和旱情及冬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本年度,我省冬小麦生育期气候总的特点是:秋季雨水充沛,播种时旱地墒情好出苗齐,分蘖期,气温明显偏低,积温严重不足,冬前生长和分蘖期缩短,大部地区苗情较差,越冬期、初冬偏冷,隆冬、后冬偏暖,安全越冬:返青期,气温偏高,回暖早,降雨及时、春长,冬小麦春苗得到充分发育;拔节、灌浆、乳熟期,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雨少而适时,底墒好,发育期逐步提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疆巴楚气象站1983—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了巴楚县气候要素和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 a巴楚县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增多。(2)冬小麦播种、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越冬开始和返青期延后,全生育期呈缩短趋势。冬前冬小麦生育天数增加,越冬开始—返青期、返青—抽穗期长度缩短,抽穗—成熟期延长。(3)1—2月气温降低是巴楚冬小麦返青期延后的主要原因,而抽穗和成熟期提前则主要受3—4月、4—6月的气温升高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对鲁西南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翠英 《气象科技》2008,36(5):609-611
用鲁西南1954~2007年冬小麦越冬前气象观测资料.分1954~1980年和1981~2007年两个阶段分别统计其气候要素特征和变化,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1981年以来比1980年前冬小麦播种期间的平均气温约上升0.5℃,冬前积温增加17.8℃,冬小麦越冬期间的平均气温上升近1.0℃.由于气候变暖和品种更换的共同影响.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较前27年推迟7天左右.为鲁西南冬小麦确定适宜播种期,减少冬小麦冻害、形成壮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万荣麦田土壤湿度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1964—2008年万荣县麦田土壤湿度资料,发现:年平均土壤质量含水率呈0.78%/(10a)速率递减,进入21世纪水分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干旱严重;旬平均土壤湿度基本呈一峰一谷型分布;越冬开始前土壤湿度与越冬开始冬小麦分蘖数呈明显的反相关,春季拔节前和拔节抽穗期的土壤湿度与茎杆重呈较明显的正相关,越冬前和春季拔节前的土壤湿度与有效茎数呈明显正相关;越冬前及春季拔节前土壤湿度与全县冬小麦气象产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扬花灌浆期土壤湿度与观测地段的气象产量呈一定的反相关。  相似文献   

19.
气温变化对鲁西北冬小麦最佳适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十几年来,地处鲁西北地区的桓台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半年气温上升较明显,冬小麦的生长受其影响,冬前旺长和绿体越冬时常出现,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受到影响,容易成灾。降低冬小麦冬前旺长几率,可以通过选取适应气温变化的播种时间来增强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将冬小麦播种出苗所需要的日平均气温、播种至停止生长期积温、播种到收获所需总积温等3个农业气象指标,与近10年气温变化统计比较,发现在气温升高趋势下,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最佳时段比传统的播种时间明显后推。  相似文献   

20.
张有菊 《山东气象》2014,34(4):44-46
基于济阳县1962—2011年冬小麦越冬前观测资料,结合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气象指标,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a 来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的气温变化趋势,16℃,18℃终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济阳县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的旬平均气温每10a分别升高0.144℃,0.127℃,0.154℃;16℃,18℃终日日期逐渐推迟;冬前≥0℃积温随年代推移呈递增趋势。由于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换的共同影响,冬小麦适播期应推迟到寒露播种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