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大背坞地区的斑点构造分为同生碎屑和变斑晶两大类共7种。详细论述了各种斑点的分布和变形特征。认为同生碎屑为浊流沉积成因,分布受地层控制;同构造变斑晶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是浅变质碎屑岩中进变质韧性剪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斑点构造进行应变测量,重新厘定了区内的韧性剪切带,估算了褶皱变形压缩率和大背坞韧性剪切带的压缩量、剪切位移,认为本区主要经历区域褶皱和韧性剪切两期变形。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大背坞地区斑点构造的类型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董法先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85-290,T001
大背坞地区的斑点构造分为同生碎屑和变斑晶两大类共7种,详细论述了各种斑点的分布和变形特征。认为同生碎屑为浊流沉积成因,分布受地层控制;同构造变斑晶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是浅变质碎屑岩中进变质韧性剪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斑点构造进行应变测量,重新厘定了区内的韧性剪切带,估算了褶皱变形压缩率和大背坞韧性剪切带的压缩量,剪切位移,认为本区主要经历区域褶皱和韧性剪切两期变形。  相似文献   

3.
变斑晶包体形迹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斑晶是联系变质与变形的重要媒介。变斑晶内的包体按几何形态可分为9大类。在发生递进变形的变质岩中,斑晶成核生长于变形分解作用的递进缩短带内。除少数螺旋状石榴石外,产于共轴或非共轴递进不均匀缩短变形过程中的斑晶不发生旋转。在韧性剪切带中,由于存在变形分解作用,在岩石发生递进变形过程中,产于共轴或非共轴递进缩短带内的变斑晶也不发生旋转。利用未旋转斑晶中包体形迹可以确定早期面理的取向,寻找构造演化时间标志,确定变形变质关系及其演化史。如在大背坞地区,根据黄铁矿变斑晶的旋转演化,可以恢复韧性剪切带的成生演化历史。近十几年来由于计算机模拟的引人,使变斑晶微构造研究从定性步入定量阶段。  相似文献   

4.
江西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变形与矿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变形往往引起进变质作用,并导致矿物变化,其主要表同为同构造变斑晶,绢云母重结晶和形成动力分异条带,从剪切带外侧到剪切带中心,同构造变斑晶由小变大,重结晶须云母含量逐渐增高,动力分异条带仅发育于剪切带中心强变形区,在一定变形范围内,重结晶绢云母含量与应变强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柏林  沈庭沅 《现代地质》1998,12(3):311-317,T001
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不同于长英质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以江西大背坞地区为例,阐述了在浅变质碎屑岩中鉴别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提出这种变形的构造岩的分类方案,同时对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应变测量和剪切位移估算,最后在岩石组构特征和综合分析基础上指出这种韧性变形机制是粒间滑动和粒内变形,其形成深度5~8km、温度250~350℃、压力010~020GPa,是一种发育在地壳浅层次的低温低压条件下的韧性变形,其变形变质作用相当于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6.
剪切带中变斑晶的生长及包裹体痕迹的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海兵  曾令森 《地质科学》1997,32(2):181-192
韧性剪切带中,由于变形分解作用的存在,岩石发生递进变形过程中,产于共轴或非共轴递进缩短带内的变斑晶不发生旋转,而变斑晶内的包裹体痕迹是递进变形过程中遗留在变斑晶内的变形变质痕迹。利用未旋转斑晶中的包裹体痕迹可以确定早期面理的取向,寻找构造演化的时间标志,确定变形变质的关系及其演化史。对北祁连托勒牧场大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石榴石、黑云母等变斑晶及包裹体痕迹的研究,揭示了变斑晶的生长和包、裹体痕迹与褶劈理的演化有着重要联系以及剪切变形过程中变形变质演化史、应变速率的变化。递进变形相应地发生递增变质,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韧性剪切带中,由于变形分解作用的存在,岩石发生递进变形过程中,产于共轴或非共轴递进缩短带内的变斑晶不发生旋转,而变斑晶内的包裹体痕迹是递进变形过程中遗留在变斑晶内的变形变质痕迹。利用未旋转斑晶中的包裹体痕迹可以确定早期面理的取向,寻找构造演化的时间标志,确定变形变质的关系及其演化史。对北祁连托勒牧场大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石榴石、黑云母等变斑晶及包裹体痕迹的研究,揭示了变斑晶的生长和包、裹体痕迹与褶劈理的演化有着重要联系以及剪切变形过程中变形变质演化史、应变速率的变化。递进变形相应地发生递增变质,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滇西无量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量山构造带位于滇西兰坪-思茅盆地中段西侧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复背斜。在复背斜中部发育北北西-南南东向的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部剪切带变质作用达绿帘角闪岩相的蓝晶石带高于绿片岩相黑云母带的围岩。用共生的黑云母-石榴石温压计计算得到中部剪切变质带西缘变质温度为600 ℃~650 ℃,压力为5.6 kba,东缘温度为550 ℃~600 ℃,压力为5 kba左右。结合同构造期石榴石变斑晶的环带成分和多硅白云母b0值的分析,首次在滇西提出该剪切变质带是进变质的,以不均一的、非连续的变质作用为主要特征,与区域变质作用不同。无量山中部韧性剪切变质带的进变质作用与剪切带中岩石的变形强度有关。岩石变形愈强,变形能就愈大,随之转化成的热量就愈大,该热能参与到岩石变质作用中,提高了岩石的变质程度。这一思路有可能成为研究变形与变质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柏林  沈庭远 《沉积学报》1999,17(12):718-722
同生碎悄是一种发育于沉积岩中反映动荡沉积环境的典型沉积构造。赣东北大北坞地区双桥山群发现同生碎悄,进一步确认了双桥山群属于半深海一深海浊流沉积,为古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同生碎悄的变形特征,可以分析该区构造变形史(即经历压扁为主的区域褶皱变形和韧性剪切变形),厘定在背坞韧性剪切带,并根据同生碎屑的KxZ值,可圳得大背坞韧性剪切剪应变γ=1.01~2.13、最大剪位移0.6~0.8km,推  相似文献   

10.
变斑晶晶内包体径迹在变质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在造山带研究、PTt轨迹、变质与变形关系及历史、变形机制及褶皱和剪切带运动学、变质变形程度、变斑晶生长率、应变量、应变速率等方面的应用取得许多重大进展。其中所有变斑晶都是同运动的、未旋转的“固定论”新观点、新应用,值得重视和深入综合研究。另外,在任何应用之前都宜首先确定变斑晶旋转与否。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北部恩和哈达韧性剪切变形带发育于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砂砾岩地层中,其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等特征显示该韧性变形带为由北西向南东近水平右行斜向逆冲型剪切带.在近南北挤压条件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同构造侵位的中酸性岩浆岩为之提供高温热源,促使绣峰组砂砾岩在浅表层发生顺层-切层韧性剪切变形.与之同时,强烈韧性变形促使砂砾岩中金发生活化迁移,韧性变形带及派生的脆性构造成为成矿流体的重要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  相似文献   

12.
沈廷远 《江西地质》1994,8(2):103-109
作者以大背坞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为例,论述了剪切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发展演化过程和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剪切构造对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哇洪山断裂带中段构造变形特征及X光岩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哇洪山断裂带中段构造变形宏观及微观特征的研究,认为该断裂带经历了两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构造变形,早期以韧性变形为主,形成了沿断裂带广泛分布的NW-NNW向糜棱岩带;晚期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了广泛分布断层破碎带,并将早期的糜棱岩带错断。X光岩组分析结果表明,糜棱岩带构造岩内矿物排列定向性明显,其中石英变形以底面滑移或近底面滑移为主,兼有柱面滑移,为中低温-中温变形环境所形成;另外动态重结晶对变形岩石中石英优选方位的形成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华里西晚期花岗闪长岩、印支期钾长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均没有明显的优选方位,因此韧性变形发生在该类岩石侵位之前。构造变形分析及同位素测年结果证实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晚志留世,即加里东晚期。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剪切带中所有的岩脉都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较老的岩脉形成紧闭的圆柱状褶皱,枢纽与剪切带的线理和面理接近平行。岩脉与剪切带中L-S组构的平行化作用主要是由于这种转动的结果。岩脉的成分和长英指数随它们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说明持续的岩浆分异作用与韧性剪切变形是同时发生的。云蒙山剪切带由岩浆底辟引起的上盘岩石重力所驱动,并不断得到同构造侵位岩脉的补充,起到存储和不断改造侵位岩脉的作用。早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四合堂剪切带局部遭受云蒙山剪切带的改造或复合。该地区的岩石、构造和同构造岩脉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证据表明,太古宙结晶基底的抬升是下部岩浆底辟与上部地壳伸展拆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The Wahongshan fault zone in Qingha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ults in westem China. In this paper, deformation and X-ray petrofabric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fa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fault zon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tages: ductile shear deformation stage and brittle deformation stage. The early stage ductile shearing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W-NNW trending mylonite zones along the fault, which is intensely cut by the late-formed brittle faults. X-ray petrofabrics of rocks near the fa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nerals in the tectonites show a great degree of orientation in the alignment. The quartz,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mineral in the tectonites, is deformed by basal face gliding or near basal face gliding, and sometimes by prismatic face slid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ocks are deformed in epithermal to mesothermal or mesothermal environment, and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博格达山晚石炭纪造山活动的变形地质记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博格达古岛弧是天山缝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发育较成熟的山链 ,其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韧性剪切收缩 ;中生代伸展调整及新生代再造山过程。晚古生代的造山活动在博格达山有很好的地质记录 ,并以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带的形成和发育同造山的褶皱构造为特点。剪切变形带内同构造的石英脉中的锆石U PbSHRIMP测年结果与山链中花岗岩、辉长岩年龄颇为一致 (311~ 316Ma) ,这个年龄反映在结束洋盆散聚、碰撞焊接的晚华力西期造山过程中 ,博格达古岛弧内存在一次虽不甚强烈 ,但又较为明显的构造岩浆事件 ,其成因可能与引起石炭纪大规模裂陆式喷发的深部断裂构造重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东天山康古尔金矿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通过构造控矿分析发现,康古尔金矿是受一韧性挤压带控制的中低温岩浆-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控矿韧性挤压带从韧性向脆、韧性变形演化密切相关。本文具体分析了控矿构造类型和构造演化对矿化的控制程序以及矿体定位机制,建立了构造成矿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