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引言过去10年间,发表了许多有关未来观测系统的文章和令人鼓舞的新技术的描述,如Serafin,Lhermitte和Atlas(1981);Serafin,Debberdt和Cooper(1987);Serafin,Szejwach和Phillips(1986);Strauch(1988);以及其他人的文章.把过去10年取得的进步同许多论文中对未来技术方法重大发展的预  相似文献   

2.
1.前言美国阿拉斯加波克谷地(Poker Flat)正在研制中的MST雷达(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探测雷达),是为了对1—100km之间的大气层进行连续探测而设计的样机系统。MST技术已在许多现有的VHF—UHF波段(30—3000 MHz)雷达中得到应用,这种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设计和实现一个专门的系统对整个高度范围进行连续监视。设计波克谷地雷达是为了对这种新技术作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自动标校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柴秀梅  黄晓  黄兴玉 《气象科技》2007,35(3):418-422
回波强度标定技术直接关系到定量测量的准确度,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定量测量的基础,是提高天气雷达探测精度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回波强度自动标校技术,并以CINRAD/CC雷达为例,对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自动标校的技术原理作了详细分析,对其在自动标校中采用的DDS(Direct Digital Synthesis)技术以及标校技术的实施方法作了具体的介绍,对其回波强度自动标校的准确度进行了测量,给出了系统自动标校的实际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发射参数、接收参数在出现较大变化时,能保证回波强度的测量准确度在1 dB以内。还对影响自动标校准确度的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袁为栋 《气象》1987,13(6):56-56
1985年,我站开始利用雷达回波综合图进行短期降水预报,应用的实践表明,雷达回波综合图对短期降水预报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一、基本的统计关系 因为是应用于短期降水分析,所以我们确定: 5时雷达观测对应08—20时(白天)天气, 09~(30)时雷达观测对应12—24时(上午到上半夜)天气; 15~(30)时雷达观测对应20—08时(夜间)天气。 根据天气雷达的基本功能,确定以本站为圆心,从本站到宜昌的距离(约155km)为半径的区域作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末,美国人W.E.戈登提出用雷达探测电离层内作热运动的自由电子散射的超微弱电波的设想,以后根据这种设想在秘鲁的吉卡马尔卡和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制成了非相干散射雷达(IS雷达)。这种雷达属于多普勒雷达的一种,在散射波的多普勒谱中包含有电离层等离子体的各种信息。目前它已成为与卫星和火箭直接观测方法互为补充的一种有力的观测手段。 1975年8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市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协会的大会上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去用以研究100公里以上的电离层大气的技术方法也可以用来探测平流层和中层的所谓中性大气。在中层大气中散射源究竟是什么,目前  相似文献   

6.
在测雨雷达观测中对雷雨和阵雨往往难以区分。本文仅对距离测站200公里范围内出现的部分雷雨与阵雨回波特征作一些初步分析。 一、用雷达回波顶高区分雷雨与阵雨 雷达回波顶高是雷雨与阵雨结构特征在雷达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对照地面观测实况核实整理了各月雷雨与阵雨回波顶高(表1)。由表可见,(1)各月中,雷雨回波顶高比阵雨回波顶高要高;(2)雷雨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分析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李柏  古庆同  李瑞义  曹俊武  王旭 《气象》2013,39(3):265-280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大规模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以来,已初步形成一个对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天气雷达业务网,并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获得的大量实例资料分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实际应用中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如:冷锋、温带气旋、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台风,中尺度天气系统诸如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飑线、阵风锋、冰雹和雷暴高压,以及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梅雨锋暴雨的监测能力。同时分析了现有天气雷达业务观测模式中的扫描策略、雷达适配参数设置以及雷达技术体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不对现有雷达技术体制和结构做重大改变前提下,有针对性提出了:(1)改进现有业务观测模式:一是增加晴空模式和RHI垂直扫描模式增强对晴空回波以及垂直结构精细化探测能力;二是增设高山观测模式增强对边界层的探测覆盖能力。(2)改进雷达适配参数,采用相位编码技术和双PRF技术,把距离不模糊作为第一优先原则,来解决多普勒脉冲雷达体制下的距离与速度模糊问题。(3)增强雷达对弱回波探测能力,提高雷达的时空分辨率。(4)充分利用雷达网的组网技术,开展协同观测实现对大、中、小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时间与空间同步观测。(5)利用双偏振技术,进一步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精度以及对相态的识别。并在上述5方面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雷达技术升级改造的初步方案。展望了未来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TRMM/PR反射率资料作参照,对常州、南京天气雷达反射率资料进行一致性订正,再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及其数据同化系统ADAS对订正前、后的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同化,模拟2013年6月25日和2010年8月24日江苏地区两次暴雨过程。两次暴雨过程均包括3组试验:控制试验和雷达资料订正前、后的同化试验。结果表明:(1)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同化很好地改进了模式初始湿度场,使降水预报在分布和强度上更接近实况;(2)雷达资料的订正进一步改进了反射率因子同化试验,并且通过调整初始湿度场和上升运动场(调整作用主要体现在前2~3 h内)改善了对降水的模拟预报,其结果证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订正改善了雷达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198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随中国气象专家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参观了苏联高山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气象研究所以及位于北高加索的防雹综合试验基地。通过访问,对苏联的人工防雹工作,特别是以“雷达——火箭”为主要手段,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较大作业规模的人工防雹业务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对我国实际,下面就苏联的双波长雷达、防雹火箭、作业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情况作一概要介绍。一、双波长雷达苏联的(?)——5双波长(3.2和10cm)雷达是专门为人工防雹设计的新型雷达。它不仅同时具备3cm和10cm常规天气雷达测示降水云体回波结构和强度的能力,同时还具有测示云内降水(冰雹)粒子大小与分布的功能,是人工防雹作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利用雷达回波资料作临近预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新一代雷达存在静锥区,静锥区内没有雷达探测数据,要通过调用邻近雷达站的低仰角资料来弥补;正确理解平面位置显示(PPI)是准确地进行回波分析的基础;地球曲率会影响天气雷达的探测,雷达波束在前进方向上随着距离增加距地面高度逐渐增加;地物杂波对雷达低仰角的产品会造成影响;使用线性外推作临近预报只有在一定的短时间内才可获得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双踪示波器检修数字化713雷达DV IP 故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频积分的研究和应用是为了消除大气中云和雨滴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回波涨落现象 ,实现对降水回波的定量探测。CTL- 71 3C天气雷达是国家气象局规划布点的常规雷达 ,是原 71 3天气雷达的换代产品 ,在全国气象部门已布点 30多台。其视频积分处理器 ( DVIP)全部采用数字电路设计 ,硬件量大 ,电路复杂 ,不易理解 ,大部分机务员对维修该部分电路故障感到棘手 ,是 CTL- 71 3C雷达的维修难点。1 视频积分器工作原理   CTL- 71 3C雷达视频信号处理器 ( DVIP)将雷达的对数视频信号经过定标放大、模数变换后 ,按照预先设计…  相似文献   

12.
测雨雷达作为探测云、雨的工具,已在气象台站得到较多的应用,目前对测雨雷达的使用已由对降水回波的定性描述逐渐走向对回波的定量测量和分析。为了适应对降水进行定量的测量,在雷达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如Pin二极管的高频衰减器、对数中频放大器、视频积分处理器及荧光屏上的多层显示等等。现就这几种技术在测雨雷达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冬季来临,07和19时施放探空气球,由于天色已暗必须使用灯笼,才能确知气球在空中的方位。而原来灯笼用的腊烛是为经纬仪测风时准备的,我区的探空站已全部使用701雷达测风,现在灯笼的用处仅是在701雷达开始定位时便于地面指挥,而不再作观测的目标物使用,一般一两分钟即可抓到球(雷达天线对准回达器),所以701雷达测风使用灯笼时,腊烛不用原来的那么长,只用原来的一半即可(在空中可燃10分钟以上)。具体的办法就是把原来的腊烛用刀从中间切断,上部稍短,下部稍长,再用小刀将下半部腊烛的烛心削出来,这样一根腊烛即可做两次使用。  相似文献   

14.
张培昌教授是著名的雷达气象专家,是我国天气雷达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中的参与者和主要倡导者。初步整理张培昌教授已发表的论文106篇,内容涵盖张教授及其团队重点研究的方向有:雷达气象领域中天气雷达组网拼图与定量估测降水、雷达气象方程与衰减订正、雷达数据反演产品及应用、大气折射指数与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和降水粒子微波特性研究等。本文介绍张培昌教授论文整理和分类研究初步结果,对张教授论文发表时间特征、论文内容分类特征以及论文作者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此工作能有助于张教授的《张培昌雷达气象文选》早日出版。该文选的出版将帮助我们了解张教授对我国天气雷达和雷达气象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我们学习张教授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为我国天气雷达和雷达气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于SRTM数据的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和地形遮挡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数据(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3 s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对全国已建成的15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分别进行了地形遮挡和覆盖能力计算,并提出了3个定量指标:覆盖比、高度—面积指数和等效覆盖半径.按照这些指标,对各雷达进行了计算和统计,并分析典型雷达站点的覆...  相似文献   

16.
通常非相干的常规天气雷达的应用仅仅是通过雷达回波强度的探测来提供天气目标物的位置和其反射率的信息。本文在国产的非相干的713天气雷达上,对某一固定地点的降水回波进行了离散取样,应用微机(APPLE.Ⅱ)对所获取的离散样本作傅立叶变换(FFT),得到回波强度的涨落谱和谱宽。然后根据涨落谱与多普勒谱之间的确定关系,计算出在气象上非常有用的多普勒速度谱宽和典型的多普勒谱形。  相似文献   

17.
以1982—1985年实施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MAP)为契机,一改过去的情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层大气的存在对于了解上下大气圈是不可缺少的。大型雷达(指中层、平流层、对流层探测雷达)在前些时候已成为中层大气运动观测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用大型雷达进行的高层大气观测,在科研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不过,它的能力和界限还未必被人充分了解。  相似文献   

18.
雷达回波垂直廓线及其生成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雷达回波Z (R) 垂直廓线VPR有两个重要内容: 一是VPR的生成方法, 二是用VPR订正雷达估算降水的技术。在简要比较现有生成方法———参数法、平均法和识别法的主要特点后, 认为平均垂直廓线MVPR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文章着重对MVPR的生成方法作了细致的探讨, 形成了4种生成算法, 并作了比较; 展示了各种生成参数对MVPR的不同作用, 并简要介绍了一个应用程序框图。对两个降水实例实施订正后初步评估表明, 用MVPR订正雷达估算降水可使评估因子R/G从0.84 (0.86) 提高到0.93 (0.97), 而绝对误差率则下降4%。  相似文献   

19.
C_N~2剖面的声雷达探测与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简要叙述了C_N~2的声雷达探测方法和直接测量的计算方法,给出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用单点声雷达推得C_(N,a)~2剖面。 在80和140米两个高度的C_(N,a)~2与C_(N,d)~2进行比较,结果指出,C_(N,a)~2/C_(N,d)~2的比值与声折射率谱的斜率差异有关.最后还对谱形及其对C_(N,a)~2/C_(N,d)~2比值的影响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高菊霞 《陕西气象》2001,1(2):30-31
成都气象学院研制的 XDR- X数字化雷达 ,对 71 1测雨雷达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进 ,使这个面临被淘汰的 71 1型雷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XDR- X基础上 ,成都气象学院又在进行双极化雷达的研制 ,使 XDR- X数字化雷达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目前 ,许多地区已采用了 XDR- X雷达 ,正确认识 XDR- X雷达与 71 1雷达的区别 ,对有效利用 XDR- X雷达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  XDR- X雷达与 71 1雷达的区别1 .1 结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XDR- X数字化雷达淘汰了 71 1雷达收发机柜、显示主机柜以及相应的供电系统 (包括 40 0 Hz中频电机组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