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滑坡防治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灾害防治是一门综合性工程,防治工程的安全性取决于滑坡勘察、设计以及施工质量,本文就滑坡治理过程中各阶段易出现的问题予以实例说明,探讨滑坡防治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同时强调监测在防治工程中的作用,其对于滑坡防治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大型涉水滑坡的工程治理效果,已经成为水库能否长期按要求正常运营的关键问题。在统计分析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特点的基础上,以库区巴东县15个典型已治理大型涉水滑坡为研究对象,汇总、分析了其工程防治方案,总结了大型涉水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以抗滑桩工程、护坡工程和排水工程为主的技术特点,并根据多次实际调查结果指出巴东县已治理大型涉水滑坡普遍存在的宏观变形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治理流程、现场调查结果,考虑后期运营时可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兼具时效性和预见性的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综合评价值设定了评价标准,对工程治理效果进行分级。最后,以巴东县XL01滑坡的工程治理效果评价为实例,检验此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巴东县典型已治理大型涉水滑坡的工程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指出巴东县大型涉水滑坡工程治理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涛 《甘肃地质》2014,23(3):73-78
滑坡稳定性分析作为滑坡治理设计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其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计算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防治工程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等。以皋兰山Ⅰ2滑坡为实例,结合滑坡特征、滑动机理,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计算成果,进行了治理设计。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大湖滑坡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了大湖滑坡灾害发育现状及形成机制,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提出大湖滑坡灾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细致详细的防灾预案,采取必要饿防滑支挡、排水和生物等工程措施;加强对滑坡区地质环境防治管理。  相似文献   

5.
张剑 《江苏地质》2007,31(3):281-284
镇江市是江苏省滑坡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较早,积累了一定的防治管理经验。而焦山索道上站滑坡治理工程是多种滑坡治理技术方法和措施的综合应用,通过混凝土抗滑桩、锚索、锚杆、排水以及挂网喷播复绿等技术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成功地完成了焦山索道上站的滑坡治理工程,为镇江市其他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 ,取决于滑坡勘查、设计以及施工质量。为提高滑坡防治工程水平 ,更好地为公路、铁路、市政建设服务 ,本文从滑坡勘查、治理设计、治理施工出发 ,探讨滑坡防治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兰州碑林地质灾害概况做了全面介绍,对地质灾害成因做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了滑坡稳定性计算。依据滑坡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排水、支挡、地基处理等治理方案,并对治理工程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同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滑坡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防治效果的评估更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过程。通过对大量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例的现场调研、对比分析,利用系统工程分析原理对滑坡治理工程防治效果评价进行了探索研究。本文将滑坡治理工程防治效果评估划分成1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多级评价过程,以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滑坡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组织以及工程监测等整个治理流程上,分阶段建立各自相应的子目标层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边坡不稳定指数(SII)"分析方法,利用各子目标层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价因子,建立了综合评估模型——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估指数(AEI)"法,实例应用显示此方法能够实现对滑坡防治效果的全面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风险管控是指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以实现防治工程目标为目的,对工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本文以三峡库区巫山干井子滑坡防治工程为例,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引入风险管控理念,在达到工程目的的基础上,实现治理效果与经济效益双赢,符合目前滑坡防治工程的发展需求,也是今后滑坡防治工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秭归县头道河Ⅲ号滑坡治理工程是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项目.通过抗滑支挡、地表排水和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在该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该滑坡的地理环境及滑坡特征,抗滑桩和排水沟的施工工艺以及控制要点等,重点论述了如何准确的判识滑坡带以及常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为堆积体滑坡治理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因此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变形破坏机制、发展演变规律等进行较透彻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大邑县某公路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机制、稳定性状况等,为滑坡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陇县至黄陵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这里多为冲沟、陡坎等黄土梁峁地形,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变化,近年来这一区域滑坡活动加剧,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参与这一区域滑坡项目的治理工作,研究了其滑坡的形成因素及活动规律,以期使生活在黄土沟壑发育区域的人们得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余忠 《探矿工程》2018,45(6):81-84
滑坡土体变形及其处理是滑坡治理施工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兰溪洞源村滑坡隐患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局部不稳定问题后,施工单位与相关单位一道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土体的新近变形特征与变形原因分析、应急抢险措施、应急排险效果监测、后续施工方案等内容。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通县桥头镇西山滑坡野外勘查,室内综合研究分析,查明大通县桥头镇西山滑坡的范围、规模、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稳定性特征,评价和分析了其稳定性和破坏模式,并为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同时,对于西北类似滑坡勘查、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中,由于人工平整场地开挖而形成临空面,引起污染控制中心西部的滑坡发生。为确保污染控制中心的安全和工程治理提供设计依据,文章通过对滑坡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的分析,以及基于滑坡体、滑面(带)、滑床及变形等特征的阐述,对其稳定性和形成机制做出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的形成是在以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为主控因素与以人工开挖坡脚、地下水及大气降水作用为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该滑坡目前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另外,采用分段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为:天然状态下,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但在滑坡前缘的次级地带仍处于缓慢活动状态。这与滑坡的现状基本相符,也使定性评价得到了验证。饱水状态下,稳定性系数大幅度下降,滑坡的稳定性差,表明在持续饱水或降雨的条件下发生斜坡整体失稳。同时,两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相差较大,说明滑带土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对稳定性系数影响较大,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滑坡灾害的发生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条件、产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和几何边界条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防治工程方案,成为能否有效治理滑坡的关键。本文将源自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方法引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提出了滑坡防治工程的概念设计方法。概念设计可结合工程经验和辅助计算方法、试验手段等,在设计中更能体现综合分析、宏观控制。能更好地体现安全可靠与经济适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有效而快捷的。  相似文献   

17.
选取巫峡段茅草坡一典型反倾岩质滑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库岸滑坡防治措施的分阶段设计流程(原则、思路和方法):首先基于已有的地质勘察资料和现阶段岸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岸坡变形破坏过程及现阶段所处的变形阶段,确定其相应的失稳模式和主控因素,提出滑坡防治比选方案;其次对于滑坡不同变形破坏阶段进行合理划分,运用数值模拟对滑坡防治各比选方案的治理效果开展岸坡不同变形破坏阶段的全过程评价,对比分析制定较合理的防治措施。研究结论主要有:(1)对同一岸坡而言,当其处于不同变形阶段时,其变形破坏模式和主控因素不完全相同,且同一防治方案的治理效果差别较大;(2)就茅草坡现阶段而言,滑坡处于变形破坏过程的坡脚弱化滑移阶段,此阶段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为消落带岩体的弱化和滑移,格构护坡方案的造价低且防治效果最好,而锚杆锚固方案造价高且效果低。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山区地质灾害已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治理地质灾害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采用一个山区滑坡治理工程实例剖析,分析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9.
李海如 《探矿工程》2020,47(12):72-78
滑坡是重大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滑坡防治工程勘察是滑坡防治设计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针对福建省平和县西环路滑坡防治工程开展了滑坡区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结合工程地质钻探成果,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推测滑动面位置,确定岩土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安全系数,对滑坡防治工程的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A special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ince 1999.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on landslides because there are dense populations centered in the reservoir area and geo-hazards may be triggered by a 30-m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between 145 and 175 m in elevation during reservoir operation; the regular monitoring could not be suitable to the early warning on landslides. Since 2003, the authors have carried out a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project on landslides at the relocated Wushan tow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monitoring station include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with high-accuracy double frequency to monitor ground displacement, time domain reflection technology, and immobile borehole, inclinometer to monitor deep displacement, piezometer to monitor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reservoir water level monitoring.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is continuous and traceable i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and the cycle of data acquisition is very short, usually within hours, minutes, or even shorter. Based on the landslide monitoring experience a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early warning criteria on landslide are established in which the critical situation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levels: blue, yellow, orange, and red, respectively, expressed by no, slight, moderate, and high risk situation. Comprehensive judgment from multimonitoring data of Yuhuangge landslide in this area since 2004 suggested that the new Wushan town will be at the blue early warning level, although some monitoring data of individual displacement at deep borehole showed that the displacement was increased by 5 mm in 5 months with an average velocity of 1.0 mm/month, and the data of BOTDR also showed an obvious dislocation along a stairway on the landsl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