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依据明钾1井孢粉分析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的孢粉组合序列,共划分出6个孢粉带、14个孢粉亚带、6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时期和5次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孢粉证据揭示,在始新世晚期存在着一次剧烈的环境变革,植被经历了由阔叶针叶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转化,气候由中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转化。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由前三次快速而强烈的干湿、暖热颤动事件,转化为后两次气候转型事件,气候由暖湿、热干转为热湿、暖干。在盐岩-钙芒硝泥岩-紫色泥岩-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的岩石序列中孢粉组合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气候干湿变化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制约作用。盐类堆积时期,当地地形起伏大,植被稀疏;湖滨周围耐旱麻黄灌丛发育,气候干旱、偏热;山区有针叶、阔叶疏林分布,气候偏湿。  相似文献   

2.
淮安含盐盆地是一套陆相蒸发岩原生矿床。含盐系位于上白垩统浦口组第二段,分上盐、淡化和下盐三个亚段。从现阶段开发及技术政策来看,上盐亚段第三岩性组合宜作为勘探开发的目的层,含盐群率67%,NaCl品位约50%,倾角10°左右,埋深630~900m。含盐系中21个盐群分别被5~8m的含盐钙芒硝岩、含盐泥岩、钙芒硝质泥岩、粉砂岩所隔开。盐群一般厚14m左右,最大厚度64m。盐群由含盐钙芒硝岩及石盐岩薄层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托索湖地区第四纪晚期的湖相层中含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湖相沉积的各层段不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大致可划贫出5个植被演化阶段,从孢粉在这5个阶段中的垂向分布情况来看,本区第四纪晚期的古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波动,从变化趋势上看,早期气候相对较湿热,后期逐渐变得干冷;从变化幅度上看,早期气候波动则晚期变则相对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盐湖沉积因具有成盐多期性和连续完整性的特点,是恢复成盐期古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形成的不同级次盐韵律记录了不同尺度周期下古气候的干湿变化。上白垩统浦口组是淮安盐盆的主要含盐层系,对含盐层段盐韵律的研究有助于恢复该地区成盐期的古气候特征。在对资料井A1井取心段岩心精细观察和岩样矿物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资料井岩性的垂向变化,对浦口组盐韵律特征进行识别并划分。根据盐韵律对古气候的指示作用研究成盐期区块短尺度气候周期下的古气候变化。将淮安盐盆杨槐区块浦口组划分出Ⅰ、Ⅱ、Ⅲ、Ⅳ、Ⅴ级韵律,识别出完整的盐韵律组合,即泥岩—钙芒硝质盐岩—盐岩—钙芒硝质盐岩。含盐段中广泛发育暖温相矿物钙芒硝,指示气候特征为炎热的暖旱型。在Ⅳ级韵律尺度下建立了气候干湿性变化曲线,表明区块气候干湿性波动频繁,但仍以干旱为主,韵律厚度大致反映了气候波动频率大小。  相似文献   

5.
老挝甘蒙省晚白垩世农波组下段孢粉分析及成钾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挝含盐地层农波组成盐及成钾时代的研究对于阐明整个呵叻盆地的演化规律和钾盐矿床成因有着重要意义。在农波组的年代学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对老挝甘蒙省文泰矿区ZK012钻孔钾盐层上覆泥岩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其孢粉组合Classopolli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结合Callistopollenites、Normapolles、Cicatricosi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Asteropollis等特征分子的发现,我们将该孢粉组合时代定为晚白垩世的土伦期-桑顿期;孢粉及沉积相所反映的气候环境为干旱炎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同时,通过对同区域的ZK309钻孔对比分析,该钻与ZK012钻孔具有相似的沉积序列,钻孔底部出现的蒸发岩与砂岩的不整合面,标志着一次构造运动,呵叻湖盆边缘隆升封闭,使卤水在这种较大的圈闭构造内得以留存,并在持续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巨厚的钾盐矿床。  相似文献   

6.
云南江城勐野井组钾盐成矿时代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的成钾时代, 对于分析兰坪—思茅盆地与老挝沙空那空、呵叻盆地含盐系地层对应关系, 以及在云南开展钾盐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勐野井组的地层学年代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江城宝藏乡泰裕矿区含盐系地层的孢粉分析, 得到孢粉组合: Psophophaera-Exesipollenites- Classopollis, 且发现单沟类Monocolpopollenites和三沟类Tricopite等被子植物花粉, 此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分别为晚巴列姆期—阿普第期和早、中阿尔必期。因此, 笔者将江城勐野井组钾盐成矿时代确定为阿普第期—阿尔必期; 同时, 孢粉反映矿区成盐期气候呈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特征。  相似文献   

7.
杨学英  周山富 《地层学杂志》2002,26(3):193-196,210,T004
江苏淮安地区上白垩统含盐地层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 ,可划分为 3个孢粉组合 :第 孢粉组合为 Clas-sopollis- Quantonenpollenites组合 ;第 孢粉组合为 Classopollis- Lythraites组合 ,这二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均为土伦期 ;第 孢粉组合为 Schizaeoisporites- Beaupreaidites组合 ,时代为土伦晚期—桑顿期。当地此时为干旱炎热的亚热带—热带气侯。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着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而气候的变化造成植被的变化,即造成了植被所产生的孢粉组合的变化,层序地层与孢粉组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恢复古气候,然后与综合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划分出的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相对照。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组合特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可行的;牛38井沙三段中连续取芯井段,根据孢粉可以划分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依据主要孢粉属种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个次级层序,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对应。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孢粉组合变化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以提高区域地层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金坛储气库的安全平稳运行及下一步开发建设等问题,在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含盐层系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阜宁组四段含盐层系发育石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泥岩、粉砂岩5种岩石类型,具有6种层理构造和2种化学成因构造;沉积时气候干旱炎热,盐度较高。研究区含盐层系在测井上表现为箱形、钟形、齿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形态,地震上表现为平行状、杂乱丘状、舌形孤立状3种反射特征;含盐层系属于盐湖沉积,可识别出中心膏盐岩、过渡带碳酸盐岩、边缘带砂泥岩3种亚相及7种微相,含盐层系在不同层序内部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各异,沉积中期高位体系域盐岩厚度最大;古地貌控制含盐层系沉积微相类型和分布特征,水体开放程度控制沉积序列演化和岩性组合,湖平面变化控制含盐层系岩石类型和发育规律。研究区存在局限型和广覆型两种成盐模式,湖盆中心的低洼区域为下一步开发建设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0.
山东二叠系石盒子组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彭庄煤田、淄博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各段进行采样,经孢粉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46属6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三个孢粉组合:Ⅰ.Apic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黑山段);Ⅱ.Patellisporites—Densosporites—Florinites(万山段、奎山段);Ⅲ.Anapiculatisporites—Cordaitina(孝妇河段)。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植物属于华夏植物群面貌,与下伏地层沉积时期不同的是裸子植物越来越繁盛,且种类越来越丰富,表明气候较下部地层趋于干旱。同时依据二叠系山西组植物群的组成、形态和总体面貌的变化,分析了山东二叠纪的古气候状况及其演变历程,即山西组、石盒子组黑山段沉积时期为温暖半潮湿气候;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孝妇河段沉积时期为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11.
黑山头组在新疆东准噶尔、西准噶尔两个地层分区均有产出,分布最为广泛,可作为两个地层分区对比的标志性地层单位。最初确立该组为一套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但因最初建组剖面上的黑山头组更名为那林卡拉组,加之补立黑山头组层型剖面中火山地层的并入,特别是对并入火山地层的划分归属分歧和时代争议,使得黑山头组的划分与时代认识出现严重分歧,导致其上覆和下伏多个组级地层单位的使用混乱,引发了这些地层的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困难。野外调查确认,原黑山头组的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与并入上部的火山地层岩性差异显著,二分性界面清楚,区域延伸性和可对比性标志清晰,且两者之间发育明显的喷发不整合界面,故建议对其解体和重新厘定。新厘定的黑山头组只保留(原下部)陆源碎屑岩层位,其上的火山地层确信为早石炭世(非前人所述的中泥盆世),故新建早石炭世阿克塔木组。这一新方案为准噶尔地层区石炭系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区域地层合理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佐证,提升了黑山头组在两个地层分区的对比价值。  相似文献   

12.
In a very gentle platform-margin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platform-margin reef flat facies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of Yuanba field. Later weak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caused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to form lithologic traps, with good reservoirs such as dissolved bioclastic dolostone and dissolved pore dolostone.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s a pseudo-layered porous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under pressure depletion drive, with high H2S and moderate CO2 contents. This paper predictes that the conducting system for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s possibly composed of the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in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the top erosional surface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micro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in the underlying formations.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3 hydrocarbon charging stage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diffusion is the major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this gas reservoi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Yanshanian, the Yuanba area entered the major gas charging stage. The gas migrated mainly through diffusion 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eepage flow in small faults and microfractures from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other oil-bearing strata to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forming lithologic gas pools. In the Himalayan Epoch, the lithologic traps were uplifted as a whole without strong modification or overlapping, and were favorable for gas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武定旧城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地层层序与生物群分析,云南武定地区旧城组的时代相当于早泥盆世Emsian晚期。武定地区泥盆系连续沉积,旧城组之下为具“坡脚动物群”的坡脚组,与郁江组相当。旧城组应是四排阶的沉积,产有丰富的节甲鱼类化石,面貌与欧洲及澳大利亚同期的节甲鱼类相近。海口组应归入中泥盆世早期的Eifelian阶,大致相当于湖南的跳马涧组。  相似文献   

14.
滇西勐海西定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的双江-澜沧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该区分布有一套晚古生代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南段组(DCn)。该套地层既显示层型面状构造型式,又发育有顺层片理、顺层掩卧褶皱、粘滞型石香肠及顺层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具明显的分层剪切变形、横向构造置换和顺层固态流变特点,构成较典型的褶叠层构造。本文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成果认为,南段组褶叠层构造总体形成于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后同碰撞造山收缩挤压背景下的伸展剪切机制。同时指出,南段组是经过构造改造重建而形成的构造地层单元,应称其为南段岩组;现今露头剖面所见南段岩组岩性组合及厚度只代表改造后构造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及褶叠层的露头厚度,不能完全代表南段组原沉积地层的韵律组合及沉积地层厚度;应按构造地层单位进行划分、填图和研究。褶叠层构造作为浅变质岩区一种普遍的构造型式,是对岩石变形组合特征的客观认识,其构造型式、形成机制、形成层次以及形成时间的研究对分析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广西南丹罗富下泥盆统丹林组(原称丹林群)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岩性以灰、灰白色石英亲砂岩、石英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化石较少,厚度大于560m(未见底)。按其岩性可可分为8层:  相似文献   

16.
山西宁武煤田的大同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武煤田的大同组主要由黄绿色、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夹有薄层灰岩及煤层,为一套湖泊到湖泊三角洲相含煤沉积。底界置于铜川组紫红色泥岩之顶,顶界为云岗组灰绿色砂岩之底,厚283~461m。本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可归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通化地区珍珠门组并非老岭群的顶部层位,其上确实存在花山(大栗子)组、临江组.并且与珍珠门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这一发现,为重新厘定集安岩群、老岭群的地层层序以及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也为老岭群的古地理再造以及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在这一地区寻找古岩溶型矿产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临朐山旺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凤麟 《地层学杂志》1991,15(2):123-129,147
<正> 山东临朐山旺组自杨锺健建立以来,已历50余年沧桑,其间有三次研究高潮。30年代后期发表论文8篇,包括地质、地层、矿产、脊椎动物、硅藻和植物化石。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发表论文11篇,其中孢粉2篇、地层1篇,其余为脊椎动物化石。张席褆教授首  相似文献   

20.
冯昌寿 《吉林地质》2002,21(3):33-40,53
本文着重讨论主要勘探目的层铜佛寺组,大拉子组的沉积相,阐述了延吉盆地的生油条件,储集条件,运移条件及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