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湄公河次地区有多条结合带。根据它们及相关构造单元的时空演化和配置关系,对其南北延伸和连接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1)印缅山脉结合带向北延与葡萄-密支那结合带汇合后,西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2)葡萄-密支那结合带西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向南西被实皆右行断裂错断,其错断部分为西缅中央火山弧带北段的夏杜苏-隆东带,其南段可能潜没在古近纪沉积层之下;(3)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延接潞西-抹谷结合带,再南可能潜伏在墨吉群和抹谷群推覆体之下;(4)昌宁-孟连结合带南延接清迈结合带,并在南奔一带与澜沧江结合带相交汇,原先的昌宁-孟连-清迈洋可能与西藏地区的马利-同卡裂谷盆地和双湖-冈玛错小洋盆构成一个类似现今日本海、东海海槽和南海那样呈串珠状分布的盆地带;(5)澜沧江结合带主体为一隐伏在东达山-临沧-景栋花岗岩带推覆体之下的隐伏结合带,向南接清莱—湄他一带的隐伏结合带和马来半岛的文冬-劳勿结合带,向北在西金乌兰湖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结合带相交汇,可可西里澜沧江-文冬-劳勿结合带构成晚古生代冈瓦纲大陆和劳亚大陆的分界;(6)难河-程逸结合带向北延至思茅西边小黑江一带,可能终止在小黑江以北地区,向南接沙缴和贡布-何仙结合带;(7)哀牢山-斯雷博河结合带是新厘定的结合带,从哀牢山向南经南乌河带、老挝奠边府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线接黎府结合带和斯雷博河结合带;(8)马江结合带同哀牢山带一样,是一个早、晚古生代两个结合带相叠合的带,早古生代的结合带西接金沙江-哀牢山带,向东经红河左行断裂完全复位后可接越北的斋江结合带(华南洋俯冲形成),与之相应的,它们北面的右江裂谷盆地可与黑河裂谷盆地(或小洋盆)和甘孜-理塘小洋盆相对应,构成一个围绕峨眉地幔柱,并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的盆地带。  相似文献   

2.
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简称钦杭结合带)是中国东南部一条最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其西段的位置和边界的划分方法,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大尺度卫星重磁资料为主,结合区域电性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和分析,对钦杭结合带的边界进行了识别和厘定。研究认为,钦杭结合带是江南造山带的南部边界,结合带南界为宁波—金华—上饶南—赣州北—郴州—北海东,北界为上海—湖州—鹰潭—临川—萍乡—衡阳—永州—桂林—梧州—钦州。在结合带两侧,无论是重力场还是磁力场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反映了扬子和华夏板块不同的物质组成和基底特征。钦杭结合带内地球物理场也存在局部差异,揭示了结合带经过多期次岩浆活动,在不同地段形成了不同组合的金属矿床和别具特色的钦杭成矿带。  相似文献   

3.
东江口、柞水岩体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江口、柞水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与南秦岭村造带的南丹结合带南部边缘,是华力西期-印支期商丹结合带俯冲、碰撞过程中岩浆活动的结果。环麻花岗岩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商丹结合带县复杂的地质体组成及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4.
川藏铁路高速交通廊道研究区地质构造环境较为脆弱,尤其是金沙江结合带、澜沧江结合带、怒江结合带、嘉黎断裂带及雅鲁藏布江结合带5条主要板块碰撞结合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严重制约着川藏铁路的建设。本文在深入研究其地质建造特征、地震、深部结构及活动特征等基础上,运用微剂量氡气测量的方法表征结合带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不同于常规统计学方法获取背景值,并通过定义异常系数(峰值mmax/背景值m0)探讨其与结合带地质建造、深部特征、地震及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每条测氡曲线均存在一个5 min,10 min,15 min 3次测氡数据相差极小"特殊点",氡气背景值与地壳岩石建造有显著关系;峰值与结合带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有关;氡气异常系数整体沿西南至东北方向依次降低,氡气异常系数与断裂带构造活动关系极为显著,其中异常系数与水平位移速度,滑动速率及地应力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0.869x+0.1278、y=0.7318x+15.1052、y=4.2196x+7.52639,研究结果对川藏铁路板块结合带的构造活动研究及川藏铁路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白弄铜金矿床详细的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及产出特征等研究表明,测区班怒结合带内铜金矿不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其与班怒洋在早白垩世双向俯冲、碰撞形成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依此把测区内班怒结合带内的铜金矿床确定为白弄闪长岩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进一步完善了班怒结合带西段铜金矿矿床的类型,为今后在班怒结合带内寻找铜金矿矿床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部位,以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变形特征,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塔里木关系的理想对象,也是塔里木油气成藏的重要潜力区。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图片解译以及重点地震剖面解释,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和田地区逆冲体系的结构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时限。我们认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由几个逆冲岩席组成,这些逆冲岩席皆形成在中新世之后,并且形成时间由南到北逐渐变新。我们采用了平衡剖面恢复手段对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的变形程度及演化过程进行推理。指出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新生代上地壳缩短率为36%~38%,且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塔西南盆山结合带东段逆冲体系的形成是新生代印度亚洲两大板块碰撞事件远程效应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5万理塘县、濯桑幅区调中首次在甘改-理塘结合带中段蛇绿岩中发现具有韧塑性变形变质产物的石榴硅镁石角闪片岩.该岩石的存在肯定了甘孜-理塘带的洋壳属性的同时,亦表明结合带中存在中温高压变质相系,为研究结合带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正>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蛇绿岩及混杂岩带,其东西延伸达2000余千米。由于该结合带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蛇绿岩套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周详等,1987;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3;王希斌和鲍佩声等,1987;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相似文献   

9.
西昆仑柳什塔格峰西侧火山岩的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柳什塔格一带发现了一套火山岩建造,主要由强蚀变玄武岩、绿帘阳起石岩、阳起石岩(原岩为玄武岩)组成,上覆少量深水沉积岩。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玄武岩浆,形成于洋岛环境,因此它是一个古结合带大洋洋壳的残留。采样作Rb-Sr等时线年龄分析,时代为震旦纪(563±48Ma),说明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在震旦纪就已经存在。这个发现对重新认识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演化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点苍山—哀牢山带基础地质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点苍山—哀牢山是滇西重要的变质带。点苍山-罗平山断裂将点苍山分为两个结合带:东部甘孜-理塘结合带东以洱海—箐河断裂为界,包括石鼓蛇绿混杂岩带、义敦岛弧带和中咱-中甸地块。西部金沙江结合带西以乔后-西洱河断裂为界,包括古元古界沟头箐岩群结晶基底、河底-李子坪蛇绿混杂岩带及维西陆缘弧带。哀牢山东侧红河断裂是上扬子地块与金沙江接合带的分界,哀牢山断裂是一条逆冲推覆断裂,不是金沙江结合带的东界。  相似文献   

11.
钦-杭结合带从西南端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和赣中延伸到东北端浙江杭州湾地区,全长近2000km,宽100~150km,总体呈反S状弧形型展布。前人针对钦-杭结合带的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提出两分观点:南岭以北为北段,南岭以及云开地区则为南段。但本研究分析认为,三分方案更客观地反映钦-杭结合带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西藏班戈县白拉乡拉纳沟一带,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与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有古特提斯蛇绿岩的存在,说明以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代表的新特提斯域是在古特提斯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正>钦-杭结合带是指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构造结合带,西南由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南和赣中,往北东延伸到浙江杭州湾,呈北东向反S形展布,全长约2000 km,宽100150km。前人对结合带北东段界限划分比较清楚(水涛等,1987;杨明桂等,2009;饶家荣等,2012),大致界线为:南界限为江西萍乡-浙江绍兴断裂  相似文献   

14.
<正>钦杭成矿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结合带,西南端起自广西钦州湾、向北延伸到浙江杭州湾地区,曲蜒长约2000 Km。钦-杭结合带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一性,据此,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等把其划分为两段:东段和西段。东段大体相当于江山-绍兴分布区域,西段包括南岭及其以南地区。周永章等(2012)根据结合带内部的不均一性及优势矿种的区域分布把钦-杭结合带分为北、中、南三段,其中北段是指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该段发育一系列古海  相似文献   

15.
从尼玛地区地质新资料看中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缘存在一套中、晚侏罗世稳定浅海碎屑岩沉积,属残余海盆地沉积,表明尼玛地区的俯冲消减机制在中侏罗世以后已结束。结合带南侧三叠系确哈拉群为一套半深水—深水沉积,是陆架边缘沉积序列,代表结合带打开之初的较早期沉积。确哈拉群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中侏罗世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系,是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早侏罗世向南俯冲对应的滞后弧火山岩。在结合带南侧80~100km范围内分布着一条东西长超过100km的中晚侏罗世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带,属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向南俯冲碰撞作用的后碰撞阶段产物。综合认为,尼玛地区中特提斯洋是在三叠纪打开、中侏罗世以前向南俯冲闭合的。结合区域上该结合带闭合时间有早有晚、俯冲方向有南有北的事实,提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多岛洋,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造山(造陆)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洋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沙木罗组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板块结合带,是羌塘板片和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板片的分界。西藏中部安多县东巧和切里湖一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以发育“面状”蛇绿岩著称。西藏地质调查院在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调查项目“1:25万班戈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首次发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  相似文献   

17.
大湄公河次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湄公河次地区在地质构造上是西南三江构造带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向南或南西的延伸。在理清了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作了统一划分和对比。以印缅山脉结合带、澜沧江-文冬-劳勿结合带、金沙江-哀牢山-马江结合带作为主结合带,将该区划分为印澳板块、中缅马陆块、印支陆块和华南陆块4个一级单元。然后在亲冈瓦纳的中缅马陆块和亲华南型的印支陆块内再以次级结合带分别划分出4个二级构造单元:亲冈瓦纳型的西缅微陆块、腾冲-毛淡棉微陆块,保山-掸泰微陆块、临沧-景栋微陆块,亲华南型的景洪-帕府-东马来西亚微陆块、思茅-大叻微陆块、昆嵩微陆块和长山微陆块;华南陆块以越北斋江结合带为界分为扬子和华夏两微陆块。简要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提出将可可西里-澜沧江-文冬-劳勿结合带作为南部冈瓦纳大陆和北部劳亚大陆的分界,指出昆嵩微陆块和长山微陆块是华夏微陆块的南西延伸,其西部的对应体可能是昌都微陆块。  相似文献   

18.
<正>钦杭结合带是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可将钦杭结合带划分为3段:北段、中段和南段(周永章等,2012)。喷流-热水沉积在钦杭成矿带北、中、南段均有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喷流与热水沉积事件在钦杭结合带主要发生在早震旦世、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泥盆纪、二叠纪。喷流与热水沉积矿床通常与特定层位的喷  相似文献   

19.
郦逸根 《浙江地质》2000,16(1):17-24
作为扬子、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奠基于四堡-晋宁期形成的陆间造山造带,表现出有别于两翼而独特的地球物理、地质构造特征。其发展演化主要是伴随华南板块的形成过程,历史比较复杂。由于活动性较大、多期次裂谷、造山作用和多期岩浆活动,使结合带成为一条深源岩浆活动带。结合带的构造-岩浆-成矿基本特点表明,燕册期的成矿作用具“成因多类型,定位多部位”特点,是一条潜在的巨大弧型斑岩成矿带。  相似文献   

20.
<正>钦杭成矿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结合带,是华南最重要的成矿带。前人根据钦-杭结合带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提出两分观点:南岭以北为东段,南岭至云开地区为西段,近年来,周永章等提出三分方案(周永章等,2012),即钦-杭结合带可分为北(东)、中、南(西)3段,南段具体指位于南岭以南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云开-十万大山带,丰村铅锌矿即位于南段,且是研究区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