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李思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沉积盆地与能源资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谨、不畏艰辛、锲而不舍、不断开拓和创新。在盆地分析、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能源资源预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为我国的煤、油气资源勘探和预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值此李思田教授80华诞暨从事地质事业60周年,特出版“盆地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发展趋向及新挑战”为主题的专辑,予以庆贺。  相似文献   

2.
<正>地热与石油是共存于沉积盆地的两种资源。油田地热是地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涉及含油气盆地的今、古地温状况,盆地热历史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近年来,油田地热的研究也拓展到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以"油田地热"为主题专辑的19篇论文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与油气勘探密切相关的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的地热特征、深部热结构和热一流变结构、盆地热历史重建等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几个问题丘东洲(中国地质科学院沉积与能源地质研究中心)西藏地区的油气资源历来为国内外众多油气地质学家所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总方针———“稳住东部,发展西部”提出后,除了塔里木巨型盆地外,21世纪在西部能否找到第二个油气...  相似文献   

4.
我国叠合盆地油气调查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在中、新生代陆相裂谷及前陆盆地中获得油气主要储量,21世纪我国远景储量增长将向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转移,塔河大油田、苏里格大气田、普光大气田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预示着我国陆上前中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我国含油气盆地绝大多数盆地具有叠合盆地性质,勘探特殊,导致油气增长缓慢。从目前油气勘探程度来看,油气工作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寻找油气勘探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二是加快主要油气盆地新区油气资源勘探前景评价。这不仅需要高新探测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认识上更新,运用新理论新思想突破对叠合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地质构造的规律性认识,从战略高度指导油气勘查和评价工作。盆地分析-油气系统-成藏区带-远景评价构成认识和预测叠合盆地新区和成藏潜力评价的主旋律,而“盆地的完整性、改造的微弱性、封闭条件的完好性”则是叠合盆地油气新区初步评价、战略选区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5.
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与中国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06,13(6):22-29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有关地质历史中洋、陆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成果已被石油地质家用于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规律研究。在中国,王鸿祯先生是对活动论构造古地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先驱。文中阐述了笔者对他的概念体系和学术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大型叠合盆地古生界和早中生界海相油气已被证实为我国今后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就更需要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思想和方法重建地质历史过程中盆地及烃源岩的形成环境,以预测大型油气系统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前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李忠  陈景山关平 《岩石学报》2006,22(8):2113-2122
1990年代以来成岩作用研究在国际沉积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重要转变,成岩作用研究群体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从岩石类型、地理-气候环境类型、成岩演化阶段、盆地类型等不同方面,本文概括和论述了成岩作用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今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即"盆地动力学过程控制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系统及其时空演变机制"。围绕该科学问题,并结合本专辑讨论的热点,进一步分析了成岩作用的盆地动力学背景、流体-岩石作用机制和分布、成岩圈闭和成藏条件、油气勘探开发应用等研究前沿及其存在问题,特别针对性地指出了我国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研究应该加大投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盆地分析与煤地质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思田 《地学前缘》1999,6(Z1):133-138
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使得沉积盆地研究长期处于地质学的热点领域。煤、油、气和沉积铀矿等能源资源的形成均受控于盆地的沉积充填、构造及其动力过程。从盆地整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煤和油气地质等分支学科的界限正趋于淡化,其相互间的成因联系日益被揭示。20世纪90年代盆地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学。盆地流体系统、定量动力学模拟以及用于盆地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及测试等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方面都将对煤地质研究有重要的影响。人类对资源、环境的整体考虑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煤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8.
非洲地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达1 544万km2,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之一。但非洲油气勘探与研究程度差异大,对其油气地质、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潜力与方向研究尚有不足。本专辑旨在以多年来中石油在非洲地区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为重点,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新项目评价成果,阐述非洲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以非洲油气合作区所涉及的重点盆地为例,探讨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新领域;展示在含油气盆地构造、沉积储层与油气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期丰富非洲油气地质理论,对非洲油气勘探提供借鉴。该专辑14篇学术论文,涉及苏丹/南苏丹Muglad盆地、Melut盆地、尼日尔Termit盆地、乍得Bongor盆地、莫桑比克Rovuma盆地等油气勘探最新研究成果。 本专辑首先研究了非洲地区板块构造演化、盆地形成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非洲板块在显生宙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多期多类盆地,形成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边缘裂谷盆地、西非被动陆缘盆地、东非裂谷、被动陆缘盆地和中西非陆内裂谷盆地等盆地群,各盆地群具有不同成藏条件、富集规律和资源潜力。 本专辑分析了中石油参与勘探工作的中西非裂谷系等重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新领域。苏丹/南苏丹Muglad盆地未来勘探领域将集中在岩性地层、基岩潜山等新类型油藏、浅层新层系油藏和气藏等。乍得Bongor盆地基岩勘探获得极大成功,优质烃源岩侧向充注,长期风化淋滤形成优质储层,巨厚泥岩区域盖层控制了潜山油气富集。尼日尔Termit盆地上白垩统勘探程度低,通过研究,明确了物源供给规模、侧向封堵条件、古地形和后期改造等成藏主控因素和各区带勘探潜力。莫桑比克Rovuma盆地近年来发现系列大气田,是近年来全球勘探备受瞩目的地区。该盆地裂谷期发育有利烃源岩,大量富砂沉积物以块体搬运和深海滑塌方式向深水区堆积,形成超大型深水重力流砂体,漂移期海相泥页岩提供良好区域盖层,重力滑动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相关构造、盐底辟构造以及前缘斜坡大规模深水沉积砂体岩性圈闭,晚期活动断层提供运移通道,是一系列构造岩性地层、构造大气田形成的关键。 中西非裂谷系不同盆地演化史与结构有较大差异,导致构造特征不同。Muglad盆地发育三期裂谷,具有典型的断陷坳陷多旋回特征,发育复杂断裂体系,生长断层控制了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三维构造建模揭示了Termit盆地为两期裂谷叠加、下大上小的盆地结构,后期古近纪裂谷坐落在早期晚白垩世裂谷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之上,有利于后期裂谷油气富集。 深海是近年来获得油气大发现的重点领域,以东非Rovuma盆地为例,研究揭示该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多套超深水、超大型、富含天然气藏的重力流沉积砂体,多期叠加复合,最终形成了厚度巨大、岩性均一且连通性良好的超大型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以Melut陆内裂谷为例,针对不同成因类型夹层发育的形态、数量、规模和趋势分别设定模拟参数,建立了辫状河储层精细地质模型,指导相关储层的夹层预测。此外,在研究Termit盆地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基础上,提出低阻油层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的认识。 中西非裂谷系烃源岩形成环境多样,演化史复杂,油气类型多样。如Bongor盆地下白垩统暗色泥岩为优质油型烃源岩,受盆地复杂演化史控制,既有重质油、中质油,也有轻质油/凝析油,天然气类型也多样。Muglad盆地Abu Gabra组烃源岩在晚白垩世开始生排烃、聚集成藏,晚白垩世末构造抬升,前期油藏遭受一定程度破坏,古近纪以来烃源岩开始二次生烃,生排烃持续时间长,为大量生油阶段,该期原油与前期残存降解油混合,形成现今油藏格局。 非洲地区盆地类型多,油气资源潜力大,未来勘探前景广阔,在油气地质与油气富集规律方面还存在众多科学问题,有待广大同行共同努力去探索。本专辑主要介绍了中石油参与非洲合作区勘探开发以来在油气地质与勘探方面取得的阶段进展,希望对非洲地区未来油气勘探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热与石油是共存于沉积盆地的两种资源。油田地热是地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涉及含油气盆地的今、古地温状况,盆地热历史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近年来,油田地热的研究也拓展到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以“油田地热”为主题专辑的19篇论文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与油气勘探密切相关的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的地热特征、深部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盆地热历史重建等方面的成果;二是油区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专辑的出版能使读者对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了解。 沉积盆地的热体制研究包括现今地温分布特征、热历史、深部岩石圈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我国系统的油田地热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各部门广大科研人员近30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大陆地区获得了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1 246个,完成了新版的热流数据汇编,基本廓清了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大地热流背景。盆地热演化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岩层内的有机质成熟并向烃类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盆地热历史研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体现在热史重建方法方面,即在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方法和前陆盆地构造热演化模型中有重要的进展,本专辑的9篇论文展示了这方面的成果。利用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方法重建热历史不仅克服了单一古温标的缺陷并可进行相互补充和验证,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从而使得定量恢复古老盆地复杂热历史得以实现。而前陆盆地构造热演化模型的建立,则是实现了构造与热的较好结合,拓展了盆地动力学模型用于恢复热历史的范围。同时,地球深部热状况是深部地球动力学和岩石圈活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明确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纵横向及时间上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解释盆地形成、大陆边缘和造山带等的动力学过程,进而反映岩石圈的地球动力学特性。本专辑的4篇论文展示了典型盆地的热结构、热流变结构的成果,并在岩石圈热结构、热岩石圈厚度、热流变结构的演化研究中取得了新认识,为地质历史时期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沉积盆地的油田分布区往往也是地热资源广泛分布的地区。我国主要油气区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于缓解雾霾与大气治理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内在油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对含油气盆地的地热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是地热开发利用的基础。本专辑5篇地热资源方面的论文包含了地热单元分类分级评价体系、地热系统类型划分和三个实际地区的研究实例。为了更好地分析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并优选有利勘探开发目标,提出了从全球构造到地热藏的地热单元分类分级评价的思路并将地热单元由大到小划分为地热域、地热区、地热带、地热系统和地热藏等5个级别。此外,提出了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式和功能单元,并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热源类型将地热系统划分为隆起山地岩浆活动型、隆起山地非岩浆活动型、沉积盆地岩浆活动型和沉积盆地非岩浆活动型地热系统四类。总体上,我国油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刚刚起步,但油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且油田地质资料丰富,可利用的废弃井数量大,油田区地热能利用市场非常广阔。 本专辑的作者大都是中青年的“热二代”和“热三代”,既有来自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有来自油田和地热研究院的专家,他们是我国目前油田地热研究的中坚力量。感谢诸位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为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繁荣而努力! 最后,感谢本专辑的所有作者、审稿人、编辑部人员为本专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复合的古构造体系与天然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生界为重点的第二轮油气普查,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拼搏,终于取得了重要的油气成果,相继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天然气田,成为我国陆上一个新的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区。本文介绍了地质力学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领域找油气研究中,坚持构造体系控制油气的基本观点,以古构造体系、古沉积体系、古地貌岩溶体系、古含油气体系分析为主线,指明了盆地下古生界巨大的生烃资源潜力和大中型天然气聚集带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强调原型盆地的勘探思路在指导勘探部署和气田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质力学学报》2020,26(6):1-2
油气页岩气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目前已远超能源安全警戒线,为此国家号召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国内油气页岩气的地质勘探工作持续加强,无论常规油气还是非常规页岩气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勘探进展。但是,随着油气页岩气勘探的不断推进,一方面我们面临的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涌现出不少制约勘探进程的基础地质问题和技术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系统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可供借鉴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思路,同时针对问题提出思考,为推进开展相关问题研究贡献力量。
正是基于以上,以及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油气团队在南方页岩气、柴达木盆地油气、境外油气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认识,《地质力学学报》在2020年第6期刊发“油气页岩气地质勘探”专辑(共14篇文章),涵盖了常规油气与非常规页岩气两大领域中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专辑既有勘探进展介绍,又有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的总结,均为各位作者(团队)长期以来在各自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相信该专辑的出版对油气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构造作用对页岩气保存及储层的控制、页岩气可压性评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构造变形(改造)对页岩气保存和储层的变形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栏目包括3篇文章:李春麟等明确了川东-武陵构造带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的构造变形特征,讨论了其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俞雨溪等研究了剪切作用对页岩有机质孔和吸附能力的影响;梁明亮等围绕着构造变形对海相页岩储层渗透率演化的影响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页岩气专项问题研究栏目包括3篇文章:郑红军等介绍了下扬子页岩气地质调查取得的新进展,同时对制约突破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思考;董敏等对下扬子皖南地区二叠系孤峰组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开展了研究,并讨论了相应的地质意义;沈骋等以川南长宁区块为研究区,预测了海相页岩缝网的可压性靶窗空间分布。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栏目有4篇文章:冯兴强等对塔河油田碎屑岩的油气运聚展开了模拟,同时优选了潜力区;张凯逊等对北极地区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了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刘雯等对川西坳陷北部断褶带中二叠统的异常流体压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形成原因;彭博等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的古岩溶缝洞单元的测井响应进行了识别。油气基础地质问题栏目包括4篇论文:冯伟平等对乌兰花凹陷的原油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剖析;胡锦杰对比了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模式,探究了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谭静强等系统研究了云南禄劝地区泥盆系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了地质意义;马立成厘定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扎布萨尕组的地层时代。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虽然有些成果还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之中,但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为本期论文撰稿、审稿、编辑与发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近30位专家参加了专辑的审稿工作,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严格审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本专辑的论文质量保驾护航。
读者的信赖、支持和期许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希望各位读者和同行以本专辑成果的发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油气页岩气地质勘探工作,破解制约油气页岩气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服务。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更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沉积盆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资源与灾害问题的严峻挑战 ,要获得对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资源就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盆地。盆地动力学是当今沉积盆地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为了认识盆地的成因及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征 ,不仅需要了解盆地与板块构造格架的关系 ,还需要了解其与深部地幔对流系统的关系。天然地震层析、岩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研究这一重要问题的手段。盆地中流体系统的研究对油气成藏和层控金属矿床成矿以及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关键意义 ,以往研究薄弱的这一领域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聚焦点。盆地及其中的油气、煤和放射性矿产等能源资源研究和勘探事业的发展一直有赖于高技术手段、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术 ,如三维、四维和多波地震探测 ,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新世纪之初将更精确地提供地下地质体和流体活动的影像。计算机模拟技术将成为研究地质与成藏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重新观察和审视沉积盆地的内部构成将带来资源勘查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油气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国际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突破历史高点,各国对未来全球的油气资源供求形势和油气资源安全问题十分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油气资源工作,并将保护资源列为基本国策。我国曾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展过两次全国性油气资源评价,为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油气工业发展规划,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断陷盆地系与北美西部盆岭省伸展作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北美西部盆岭省相比,东北亚新陷盆地系是一独具有特色的大陆裂陷作用区,该断陷盆地系发育于晚中生代期间,以巨大的规模,复杂的动力学背景和伴有一套大陆边缘扩张型火山岩组合为特征。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发育于宽裂陷作用背景之下,盆地拉伸率较低,但沉降较深,蕴藏有巨大的能源资源,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煤和油气探领域。  相似文献   

15.
能源盆地沉积学及其前沿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存油、气、煤和(或)铀能源矿产的沉积盆地,称为能源盆地。沉积作用及建造是影响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成藏及分布的重要因素和物质基础。能源等沉积矿产及其形成,是沉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讨论能源盆地沉积建造与油气煤铀赋存成藏及分布的内在联系,提出成煤建造在盆地演化和空间分布上,总体处于成油气建造和成铀建造的过渡、衔接部位和承前启后的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厚煤层的初始成煤物质来源与成因,蚀源区物源对盆地沉积建造、油气储层和铀成矿的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当前存在重先进技术观测测试,轻露头区精细剖析的倾向;对后期改造的影响程度和原盆古沉积面貌恢复的水平尚需重视和提高。能源盆地沉积学内涵的自然外延领域广阔,与之相关的前沿科学问题颇多。应将沉积学置于盆地形成演化和改造的时空过程中,兼顾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变进程,进行整体、动态、综合研究。重点讨论了其中部分相关前沿科学问题,如:沉积盆地动力学、地球环境及生命演变对沉积和成矿作用的影响、有机与无机相互作用对能源矿产形成的影响、事件沉积学及深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联、能源矿产空间分区性及偏富极形成的沉积学环境、沉积建造和沉积矿产年代学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李玉喜  张道勇  朱杰 《地球学报》2009,30(6):855-867
影响油气储量的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很多, 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差别也较大。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 对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 确定盆地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勘探目标等都有重要意义。目前, 对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看法, 部分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系统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分析, 将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方面: 在地质方面, 油气资源潜力和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 盆地圈闭发育特点直接影响勘探进程和储量增长: 资源潜力大、分布集中、圈闭发育均衡的盆地勘探进展快, 储量增长具有典型的双峰特点; 资源分布层位多的叠合盆地储量增长具有多峰特征等。在理论技术方面, 陆相成油理论打开了我国陆相盆地勘探领域, 出现我国第一个储量增长高峰, 岩性、地层成藏理论的成熟带来了我国储量第二个增长高峰; 地震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测试技术和采油等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不断拓展勘探领域, 勘探开发由正向构造扩展到凹陷, 由中浅层扩展到深层, 由陆地扩展到海洋, 由平原、丘陵扩展到山地、沙漠和滩海。油气需求和价格等直接影响勘探投入和储量发现。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 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特征是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系统分析, 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 可为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海域目前发现的油气绝大部分产自第三纪盆地,且以陆相为主,勘探工作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就勘探的深度和广度而言,领域的局限性影响了油气储产能力,难以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迫切的需求。本以近海海域中生界盆地沉积与油气特征为主题,提出开拓中生界油气新领域,尤其是寻找前景极佳的海相油气,为发现大型中生界油气领域,尤其是寻找前景极佳的海相油气,为发现大型中生界油气田提供更多的后备勘探基地。  相似文献   

18.
GIS 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延吉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吉盆地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盆地油气勘探目标进行优选。采用图层叠加法、神经网络法和模糊聚类对盆地的静态地质要素进行评价,对于油气动态地质作用主要考虑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下实现油气运移路径模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延吉盆地的油气资源进行评价,并对各个要素的评价方法和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延吉盆地中优选出7 个有利区带,为勘探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并证实该评价方法对油气资源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亚太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区和最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亚太地区155个主要沉积盆地中,已有90多个盆地内发现了油气田或有油气发现,共发现油气田约6 900个。根据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等,亚太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分区、东南亚分区、澳新分区和南亚分区,约有131个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本文对亚太地区不同分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含油气系统等)进行了总体分析与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不同勘探程度盆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本地区各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常规总油气可采资源量为673.7×108 t油当量,占全球的6.1%,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以重油、页岩油、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为主,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390.4×108 t当量,占全球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的6.1%。根据待发现资源结果及盆地勘探程度,近海和深海勘探是将来的勘探热点:主要勘探领域为深海和成熟盆地新层系及岩性-地层圈闭等;海相三角洲体系是寻找天然气田的重要领域;东南亚弧后盆地群新生界湖相是页岩油的有利勘探领域;澳大利亚中部克拉通盆地群泥盆系-石炭系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从油气公司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面临的形势,指出未来陆上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主要有五大领域: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青藏高原、中小型盆地和非常规油气。这几个勘探领域都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具有多个战略目标及较好的勘探前景。建议战略选区项目工作要遵循四大原则: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风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