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矿地质背景秦岭山阳—西成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秦岭礼县—柞水华力西冒地槽褶皱带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中(黄汲等,1977年)。该冒地槽的基底地层是华南相的奥陶—寒武纪及晚元古代的沉积地层,如白云质灰岩、灯影灰岩和耀岭河群之中基性火山岩等。基底之上的冒地槽、沉积亦系华南相的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其中以中泥盆统特别发育,分布广泛,厚达数千  相似文献   

2.
自一九五九年以来,作者曾先后数次赴安康一带进行调查和了解,对安康地区南秦岭褶皱带的地层构造概貌有所了解,认为前人对该地区一些地质问题的看法,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故撰此文,不妥之处,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关于“过渡带”及其主要构造形态有关南秦岭褶皱带南侧“过渡带”的归属问题,有人认为系地槽型沉积,应划归南秦岭  相似文献   

3.
地质概况银洞子铅银矿床位于南秦岭地槽的华力西褶皱带的边缘坳陷.北侧以杨斜-营盘大断裂与秦岭地轴相接,南侧以山阳-凤镇大断裂与秦岭地槽加里东褶皱带相接.两大断裂间出露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及石炭统,即"柞水系".区域构造形迹为东西向,中泥盆统构成黑山街-红岩寺复向斜.矿床即赋存于复向斜南翼西端大西沟组含矿地层系一套浅变质海相碎屑-碳酸盐建造中.矿区地层分八层(图1),均呈整合接触,各层间有岩相递变,沉积旋回清楚,韵律发育,具复理式特征.  相似文献   

4.
板块构造观点认为,地球上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大陆边缘,其次是大洋和大陆内部。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两种。据其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以及与火成作用的关系,可以认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岩石组合即相当于优地槽型沉积,被动大陆边缘的岩石组合即相当于冒地槽型沉积。这两种大陆边缘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被动大陆边缘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由于洋脊扩张或板块移动产生的压力,使“冒地槽”带中的沉积地层发生褶皱造山。继之随挤压力增大地壳发生断裂,造成板块俯冲,“地  相似文献   

5.
1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属华北地台的北秦岭加里东褶皱系,南北跨2个三级地质构造单元,自北而南依次为纸房-永丰褶皱束、太白-商县褶皱束(图1). 工作区北部为纸房-永丰褶皱束,该褶皱束总体为一复背斜.它由中元古界宽坪岩群岩层组成,与秦岭群地层为断层接触,其西部、北部被花岗岩侵入破坏(陕西省地矿局,1966;王清廉等1973).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早古生代地槽,呈北西向展布于西自阿尔金山脉南缘、向东延伸至六盘山和陇中高原地带,长愈1000公里,宽达300—400公里。它曾经历了从中寒武世至中奥陶世以裂陷为主以及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局部褶皱上升的两个不同构造发展阶段,于晚志留世末全面褶皱回返,形成祁连山早古生代地槽褶皱系。因它具有明显的地槽活动标志,特别是它的构造变动强度和幅度涉及面广,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而且地壳演化遗迹保存完整,旋回性明显,据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以来,我队在眉县至户县一带先后勘探评价了东流水、西骆峪、铜峪等铜矿。通过实践和分析研究认为:本区已知的几个铜矿床均赋存于前奥陶系秦岭变质岩的(?)定层位,属于受改造的火山沉积黄铁矿型铜(锌)矿床。现初步总结如下: 一、区域地质简述秦岭北坡眉户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相当于黄汲清教授最近所称的: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秦岭褶皱系的北秦岭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以及南秦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图1)。  相似文献   

8.
四川的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全省具双层结构特点的前震旦系基底。在晚震旦世一三叠纪,四川东、西部地区地质发展迥然不同,东部地区进入地台发展阶段。而西部仍处于地槽活动状态。变质岩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部的西边缘。东部仅有前震旦系变质,而西部三叠系以下地层均已变质。晋宁、印支、喜马拉雅运动是四川重要的构造运动。全省可分为四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杨子准地台、松潘—甘孜褶皱系、三江褶皱系和秦岭褶皱系。杨子准地台自震旦纪开始进入地台发展阶段,松潘—甘孜褶皱系与三江褶皱系经历两次地槽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陕西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地质构造上处于华北地台南缘,东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北侧,新华夏第三隆起带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东翼南侧之复合部位。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约54公里;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较好。金矿是区内优势矿产之一,也是陕西重要的黄金基地之一。 (一) 金矿资源概述区内地层北部为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岩系,并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南部主要为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变质火山岩及蓟县系海相碳酸盐地层,东南部有古生界碳酸盐及中新生界碎屑岩分布。  相似文献   

10.
秦岭—大别山褶皱系是中国地质构造的南北分界线,对中国地质问题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位于皖豫鄂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变质地层的核心——大别群,更是多年来地质工作者讨论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是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由北向南可分五个构造单位。文中介绍了该区地层、区域岩浆活动概况及构造演化等。  相似文献   

12.
<正> 自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首次提出地槽褶皱系的多旋回发展概念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引用。他指出我国多数地槽褶皱系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经过对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槽褶皱系的深入研究、对比之后,初步建立了多旋回发展的模式。现以横断山区地槽为例来讨论该褶皱带中的多旋回发展特点。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川、滇四省、区交接地带,其地质构造位置,正处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拐弯部位,恰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拼合地带。根据作者在“三江地质志”构造组最近总结的资料,可把横断山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如下(图1):  相似文献   

13.
宁夏金场子渗流热卤水—表生改造型金矿床的巨厚氧化带(大于200m)为世界所罕见。本文系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氧化物金矿床进行找矿矿物学研究的成果。 1.地质概况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走廊过渡带的东端。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寒武系、泥盆系上统、石炭系,构造以东西向褶皱及冲断层为主,岩浆活  相似文献   

14.
贲成德 《西北地质》1991,12(3):42-48
甘肃幅员辽阔,铜矿资源较丰富,除已知铜矿产地外,潜力较大。已知铜矿主要分布在北山区、龙首山区、北祁连区和西秦岭区。但在阿尔金—敦煌地区和龙门地区至今尚未发现铜矿床。1 区域地质背景1.1 区域构造甘肃大地构造单元包括天山地洼区北山地穹系、青甘地洼区走廊地洼系和祁连地穹系、巴颜喀拉地槽褶皱区西秦岭褶皱系、南疆地洼区阿尔金地穹系、南北地洼区贺兰地洼系和龙门地穹系等。区内构造演化经历了槽、台、洼3个阶段(西秦岭例外),具有继承性、阶段性、不均一性和递进性特征。前地槽期,全区受敦煌—阿拉善古陆和陇西古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一、北祁连地质构造概论位于中朝准地台西南部的北祁连山,是一较为典型的优地槽褶皱带。它北邻陆棚海型冒地槽——走廊过渡带,与阿拉善台隆相望;南侧是祁连中间隆起带;西北隅衔塔里木地台;东南与秦岭褶皱系毗邻(图1)。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与走廊过渡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共同构成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地槽演化从中寒武世开始,经历晚寒武世、奥陶纪和志留纪地槽发展阶段,沉积厚达2万余米,于志留纪末褶皱成陆,结束地槽期。地槽内有多期蛇绿岩侵位和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16.
一、区域及矿点地质概况晶质铀矿矿化点,位于东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前称“秦岭地轴”)西段。褶皱带中,秦岭群(前称太华群)变质岩系广泛出露,加里东混合交代片麻状花岗岩岩体、岩脉群发育其中,东西向压扭性构造是该区主要构造形迹。矿化区南缘,出露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片岩等变质岩。矿化区内,火成岩广泛发育,以中粗粒钾质花岗岩为主,次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灰白色中细粒花岗岩。压扭性断裂构造发育,多属矿后断裂。  相似文献   

17.
一、岩体地质特征 (一)概况玉石沟超基性岩体群1954年以来,历经十余年的断续勘探研究工作,基本梗概业已查清。该岩体群位于青海省黑河上游陶莱山主脊两侧。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北祁连深大断裂带北侧,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复背斜南翼陶莱山复向斜轴部断裂带上。岩体群围岩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及奥陶系,其次为石炭系、二迭系及第四系。前震旦系分布在岩体群的东南部,地层出露西宽东窄,由一套中深度变质的结晶片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局部夹钙质板岩。奥陶系分布于岩体群的南北两侧,为一套海底喷发沉积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根据陕西、甘肃、河南等省有关地质生产、科研单位的资料综合整理而成。一、花岗岩类侵入岩概况秦岭褶皱带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图1),以徽成盆地为界,分东、西秦岭。为了探讨对比花岗岩类的分布等特征,故将东秦岭北的小秦岭岩浆带亦列入本文讨论。全区  相似文献   

19.
西准噶尔地槽褶皱带中的早二叠世地层,在该区地壳演变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它的时代及岩相建造,对确定西准噶尔地槽发展中的主旋回至为关键,因此,对下二叠统新成果的报道,必然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重视。区内的下二叠统,原一般概念都指位于石炭纪海相沉积层之上的一套大陆喷出中酸性火山岩系及红色砂、砾岩层,对其地层命名和时代归属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曾给予“莫老坝组”、“库吉尔台组”、“赤底组”、“卡拉岗组”和“哈尔加乌组”等名称,大都将其时代归属中晚石炭世。对其内火山岩岩性和岩石化学特征等,也未进行系统研究和报道。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此项目是地矿部“七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中的三级课题“秦巴地区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群的研究Ⅲ”.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承担,自1985年至1988年历时四年,全面完成了任务.同时,对晚海西一印支期构造发展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三叠纪是秦岭地质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大型裂陷槽,发育了巨厚的地槽沉积,在秦岭中东部有大片印支期岩浆岩.西部有发育的印支期火山岩,南秦岭主体属印支褶皱带,北秦岭亦有印支运动,三叠系中还有重要的矿产.因此,对秦岭及邻区三叠系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