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疆地质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和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涌  黄诚 《新疆地质》2004,22(4):455-45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新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新疆旅游安全环境的加强,使旅游业正在成为新疆经济的支柱产业,新疆旅游资源包括生态、地质、人古迹和风上民俗旅游4大类,其中,地质旅游资源是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原则作为地质旅游资源的各种地质现象,应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许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应从地质效益与社会效益来评价地质旅游资源,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科学文化修养为主要目的,并以地质旅游资源的典型现象与配套程度评价其意义.具体要从下列几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指出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地质学会基础地质学术委员会1992年3月25日举行地学旅游讨论会。会议由吕全荣付教授主持,学会秘书长余纪扬出席,参加会议的有华师大、地矿局、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局、地震局等单位共18人。胡永懋付教授作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学旅游”的报告。会上发言踊跃,大家认为,趁1992旅游年时机,发展旅游地质学和地学旅游,正是我们地质学学会责无旁贷的工作。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上海发展地学旅游的有利条件是:1.上海是国际大城市,又是我国近代史的名城。在旅游设施、交通、通讯、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5.
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旅游资源是以地质遗亦为依托的旅游资源,开发地质旅游资源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在保护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实现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与地质     
陆浩 《浙江地质》2012,(4):54-57
旅游作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就与国民经济紧密关联,尤其在吸纳广大人员从业、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自上世纪60年起,世界旅游人数年增长超过10%,消费几乎每6年翻一番。到1998年,旅游以年流量5亿人次,  相似文献   

7.
朱晓燕  张美良 《中国岩溶》2020,39(3):426-43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岩溶洞穴旅游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对洞穴环境的综合研究以及洞穴旅游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岩溶洞穴旅游管理的现状,结合岩溶洞穴环境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岩溶洞穴环境因子,如温度、相对湿度、洞穴CO2浓度等,对岩溶景观的影响,探讨溶洞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景观保护与修复措施等问题;针对目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有限空间与无序客流的矛盾,提出了合理调控洞穴旅游客流量,增强洞穴旅游景观资源保护意识,从地学、旅游、环境以及健康等角度评估和开发洞穴,使旅游活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实现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傅中平  黄载环 《广西地质》2001,14(3):27-29,32
广西森林旅游资源多达816.7万hm^2,景点280个,内容丰富,前景广阔,加强广西森林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提高及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下热能资源有广泛的开发利用远景,主要用于发电、烘干、城市供暖、农业灌溉、蔬菜种植、养殖业、医疗卫生、旅游度假、生活洗浴、饮用矿泉水等多种领域。合理开发与利用地热资源,使地下热能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相似文献   

10.
地质公园建设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公园建设不仅可开发地学旅游新产品,拓宽地学旅游市场,加强对地学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还具有指导地质遗迹景观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促进以旅游为龙头的地方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占富  耿晓伟 《地下水》2011,(4):165-166,183
以陕西十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陕西2000~2009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分解。研究表明: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三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建"一核、两轴和五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促进其形成的举措。提升三大区域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尹泽生 《地质论评》2007,53(B08):160-164
地文旅游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地学类旅游资源,它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地文旅游资源的认定对区域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地文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资源调查程序和方法的建立,均与地貌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地貌学的角度对这一关联展开的一些讨论,有益于更好地理解地文旅游资源存在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涉及地文的性质及其与地貌学的关系、地文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的地貌学基础、地文旅游资源认定的地貌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艳君 《地质论评》2015,61(4):6104776-6104776
<正>The Principles of Geotourism[《旅游地学原理》(英文版)]一书是论述旅游和地学相互关系的学科"旅游地学"的理论著作。旅游地学是中国地学家创立的地球科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景观科学、环境科学、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研究旅游业涉及的地学问题而创立的一门学科。The Principles of Geotourism(旅游地学原理)一书是在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地学概论》的基础上修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方法.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用旅游生态足迹定量反映出来.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以湖南娄底市为实证对象,对2005-2012年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05-2012年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都逐年增加,但二者增幅差异大,2010年是旅游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的拐点,当前娄底市旅游发展以生态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状态. 从旅游消费结构看,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的7项分足迹中,以交通和餐饮生态足迹相对较大,而住宿、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实现娄底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低碳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旅游生态足迹的需求;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生态承载力;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控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万年县神农宫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溶洞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以其幽、奇、险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旅游开发。科学、合理地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万年县神农宫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神农宫的评价得分为87.38分,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神农宫旅游资源的评价因子分为高开发价值和中低开发价值两个层级,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胜兰 《中国岩溶》2004,23(2):133-136
喀斯特旅游是一种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项目,由于喀斯特旅游产品共性大,个性小,替代性强等特征,导致目前的喀斯特旅游开发难度较大。本文结合四川兴文石海洞乡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实例,打破传统喀斯特资源导向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运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方法— 目的链理论,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分析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感知关系,提出“游客导向型”喀斯特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旅游岩石资源——石景的概念及其命名原则,并从成因上对石景进行了分类,最后阐明了石景在自然风景中的地位。 旅游资源是指能满足旅游者游览观尝、度假疗养、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精神和物质需要的一切物质对象,包括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计有石景、气景、水景、生景等类型。本文就石景的形态、类型,在自然风景中的地位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门新兴科学的兴起与发展都是社会需要而直接推动的结果。自8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一般的游山玩水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要。由于旅游往往与地质关系密切,旅游学和地质学的联姻便使这门新兴的学科——旅游地质学应运而生。旅游地质学主要研究与旅游有关的地质学问题,反过来探讨与地质有关的旅游发展及资源开发规划问题。许多学者指出,旅游地质学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科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85-87
基于资阳市雁江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依据《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对资阳市雁江区旅游资源进行特征总结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资阳市雁江区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8个主类、21个亚类、75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中主类的100%、亚类的80.8%、基本类型的57.3%。查明全区旅游资源1037个,其中优良级(三、四、五级)旅游资源186个,占17.9%;普通级(一、二级)旅游资源851个,占82.1%。雁江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为:数量较多、类型丰富、优良级资源少。雁江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景观区可分为保和生态康养景观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区、丰裕宗教文化农业观光景观区、临江-老君人文景观区、沱江自然生态景观区、丹山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区、堪嘉-石岭自然与人文景观区等7大景观区。资阳市雁江区位于成渝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旅游资源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开展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江苏省山景,水景,洞景,石文化,地学人文等5类旅游地学资源的基础上,对全省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分区,指出了开发江苏省旅游地学资源的战略意义,分析了旅游地学市场的良好前景,提出了根据不同对象同不同的旅游地学产品,建设一支精干的旅游地学队伍,加强地矿与旅游部门的联合与协作等战略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