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婷  陈闻君 《中国沙漠》2015,35(4):1089-1095
选取2004—2013年人均GDP数据,采用ArcGIS9.3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新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域虽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主要分布在奎屯、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2004—2013年,新疆县域经济呈现出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标准差椭圆呈现出逐渐向东疆、南疆地区移动的趋势,总体上以和硕县为核心,范围包括了新疆经济发展的主体地区;经济重心呈现东南—东北—西南方向的变动趋势。最后,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邹玮  孙才志  覃雄合 《地理科学》2017,37(6):859-867
借助Bootstrap-DEA模型综合测算了环渤海地区17个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方法,定量刻画了2000~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考察了影响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纠偏后的海洋经济效率更低,但准确性更高;计算得到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海洋经济效率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南沿岸。 从标准差椭圆分布来看,海洋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的空间格局;从重心的移动轨迹来看,效率重心先向渤海西南部海洋经济区移动,再转向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与渤海西部海洋经济区移动,最后转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移动。 针对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制的分析表明,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资源消耗型海洋产业比重过大是导致海洋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浙江省67个县域的人均GDP,利用Arc 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分析2000—2013年间浙江省县域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县域人均国民收入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县域经济呈现西南—东北逐步增强的格局;2000—2013年间经济重心和格局比较稳定,略微向东北方向移动;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也显示了不同县域之间存在分化。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包括第一自然的分异、产业集群的空间联系、政策红利的差异、区域规划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5个方面,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呈明显的减小趋势;②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③同时期,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有助于促进沿海经济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可以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贺三维  王伟武  曾晨  刘明辉 《地理科学》2016,36(11):1622-1628
基于1997~2010年的全国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采用GIS与空间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及时空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 1997~201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中心位于河南省境内,并呈现出西北移动的趋势,出现沿海-大陆共生的经济空间格局并逐步均衡化。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尺度效应,其分布重心、形状和方位在不同尺度上发生变化;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重心越偏向西南方向,其空间分布形状越接近于正圆,主轴方位越偏东。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20 a中国经济重心会继续向北移动,略微偏向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引擎。研究结果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韩增林  仝燕波  王耕 《地理科学》2022,42(7):1166-1175
基于2006—2016年统计数据,以中国11个沿海地区为例,构建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的状况,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重心转移的状况,最后运用Hurst指数进行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演化趋势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06—2016年,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海洋生态安全指数均值逐年增加,由0.346 2增加到0.421 0,增长率为21.6%。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具有阶段性。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在空间格局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状况良好,且大致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南北对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海洋生态安全重心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在31°10′N附近南北偏移,呈现以上海为重心的南北偏移,北移的趋势较南移相对明显。在演化趋势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以很弱的反持续性为主,Hurst指数总体位于?2~2等级,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演化趋势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空尺度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蔡碧凡 《地理科学》2014,34(9):1025-1032
以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省、市域1996~2010年旅游发展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ESDA、重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作用。结果表明:1996~2010年总体上省域旅游经济表现出随机分布的空间态势,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其中东部旅游业发展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中国省域旅游经济重心向西北发生偏移,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旅游经济的扩散效应区,广大西部地区是旅游经济的低速增长区。中国市域旅游经济的高值区大致分布在“黑河-腾冲”线的右侧,主要集聚在四大板块,与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相比,市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更加显著。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空间差异的两大因素,区域发展客观规律与政府的政策制度,对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有重大的影响,特殊事件对原有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不能从总体上改变空间差异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7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多个指标,利用ESDA、ArcGIS和GeoDa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8—2017年新疆县域单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地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县域旅游经济集聚特征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态势,彼此之间差异明显,集聚性存在显著的由北向南梯度增强的格局特征。(2)县域旅游经济的“多核心、多条带”分布逐渐形成,但并未改变“北热南冷”的分布格局。(3)受“东北-西南”方向牵引力影响,旅游经济重心轨迹变化呈多个“V”字型重叠分布,也使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也在此方向上逐渐增大。(4)旅游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县域旅游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并非都能促进各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指标对安徽省2005—2014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并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分析10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将位序-规模法则应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从政策导向、地理区位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略有起伏,但总体相对稳定,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0.
高福鑫  赵玲  魏琼 《干旱区地理》2023,(12):2111-2119
为了准确把握县域尺度下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基于2010—2020年青海省43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局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等方法揭示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采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考察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增长速度划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2)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东、西部高中部低”“北高南低”,空间格局呈现出由“正东—正西”分布向“偏东北—偏西南”方向偏移趋势。(3)在空间相关性上,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板块特征显著。(4)在分布动态演进上,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存在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重心迁移模型、标准差椭圆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两汉794座侯国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演变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各历史时期中侯国数量及其占总量比重、频率基本呈现“高—低—高—低”波浪形起伏的变化趋势。② 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均呈现高度集聚状态,分布重心走向经历了由西→东、由东→西的反转,在距离与移动速率上呈现东汉>西汉的规律;西汉标准差椭圆X轴、Y轴、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东汉标准差椭圆X轴、Y轴、面积呈不断增大趋势。③ 微观地理选择上影响侯国设置最主要的因素是区位因子,说明两汉侯国设置时更多考虑分布于距离道路、都城、区域中心城市较近的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指向性”。此外,地形因子与区位因子在方向性上的转变表明各因子对侯国设置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体制动态变化,其与政治因素的关联度仍是主导性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差异系数、极化指数并结合ESDA技术方法,对2004—2014年广西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趋势进行研究。11年中,广西整体经济极化程度呈增长趋势,以低水平极化为主;增长重心由东北部向中部移动,南宁、北海和柳州形成经济极化"三角区",经济落后区域从东南部转移到西北部,整体呈现"西低—中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大多数县域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小,离所倡导的区域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百萍 《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对19992009年安徽省17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首位度小,分散分布明显;高位序城市旅游规模近年相对集中。通过对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的回归分析:发现安徽省城...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空间关联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除了与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有关外,还受到区域发展政策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史利江  刘敏  李艳萍  张晓龙  高峰  李文刚 《地理研究》2020,39(10):2361-2378
探索流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及其规律,可以为推进流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1995—2016年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 1995年以来,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则表现为波动上升后波动回落的特征;② 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包括宁武、静乐、娄烦、岚县、汾西、万荣等县组成的经济发展边缘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特征显著;③ 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流域县域经济的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中游地区,而流域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南部则成为冷点和次冷点区。流域经济空间重心沿主轴方向向西南移动趋势较为明显,并在沿主轴和辅轴方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张趋势;④ 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是影响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县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和产业承接载体,对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以NICH指数和人均实际GDP为县域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和时空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地理探测。结果表明:2001—201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就经济发展活力而言,其县域与城区发展不平衡,且经济发展活力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县域经济逆势提升具有很大挑战;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区保持相对稳定,重心向西北倾斜的“哑铃状”空间格局不断强化,热点区呈现明显的“点-轴”发展格局;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主导因子包括工业化水平、经济基础、市场规模,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单一因子的贡献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对不同分区主导因子驱动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科学制定四大分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及地区协调统筹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自然断点法及趋势分析法对多时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及居民生活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地域差异及空间分异显著,但近10年来总体变化趋势不大;近十年河南省各类型县域的数量波动较大,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由原来典型的"单一核心"结构发展成明显的"多核心"结构;河南省县域总体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且发达县域和不发达县域两极分化显著,两者在经济实力排名上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显著,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增长呈现明显的"双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18.
郭政  姚士谋  吴常艳 《地理科学》2020,40(12):1949-1957
采用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研究1999—2017年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排放的基尼系数和污染物分布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空间集中程度有所缓和。②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其排放中心不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③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其冷热点区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④ 能源消耗、第二产业比重、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会增加工业烟粉尘排放,而外资水平、治理技术水平和环境规制力度的提升则有利于减少工业烟粉尘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