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社会脆弱性作为脆弱性的维度之一,是脆弱性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热点问题.在分析对国内外社会脆弱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3 方面对社会脆弱性研究进行了评述.目前学者们对社会脆弱性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与内涵特征;系统性的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尚未形成,现有成果多是在脆弱性框架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社会—生态视角和综合视角开展研究;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社会脆弱性的应用研究中仍较少见,已有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未来,应进一步拓展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逐步统一社会脆弱性概念和分析框架,深化社会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加强社会脆弱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完善,促进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应用;加强社会脆弱性减缓与调控对策研究,整合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框架,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近年来城市高温热浪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已有的高温热浪灾害研究大多关注热浪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灾害特征,以城市居民健康作为承灾体的城市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的评价框架和方法亟待梳理和完善。本文从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主题、脆弱性框架和定量化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广义脆弱性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了基于"暴露—敏感—适应能力"的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概念框架,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居民感知等多角度的定性、定量数据综合表征城市居民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以期为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并为规避高温热浪灾害风险、响应高温热浪紧急事件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方创琳  王岩 《地理学报》2015,70(2):234-247
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应对能力。当这种抗干扰的应对能力低于某一临界阈值时,城市即进入脆弱状态。城市脆弱性是城市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综合体现。城市脆弱性的评价与调控研究对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从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确定10项分指数、选取3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中国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确定测度标准值,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脆弱性及其空间分异做了总体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城市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度脆弱状态。按照这种差异,将中国城市脆弱程度划分为低度脆弱、较低脆弱、中度脆弱、较高脆弱和高度脆弱5个级别。城市脆弱性呈现显著的"梯度化"和"集群化"空间分异,东部地区城市脆弱性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地区脆弱性低于其它地区。城市脆弱性与城市规模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规模越大的城市脆弱性相对越小。资源型城市脆弱性明显高于综合性城市,职能综合性强的城市脆弱性相对较低。城市经济增长的快慢不能反映城市脆弱性的高低,经济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城市脆弱性就低。如何科学测度城市综合脆弱性,如何应对和降低城市脆弱性,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该研究为丰富城市脆弱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解决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系列社会问题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概念、框架和测度: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评述及其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城市脆弱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基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的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进而对传统研究脉络进行了有机拓展,构建了基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动态演化—综合调控"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新脉络。未来城市脆弱性研究应抓住3个重点问题:夯实理论基础,完善技术方法,加强实践应用,由此使城市脆弱性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5.
沿海城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沿海城市2007年综合发展水平数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消耗、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采用三角图分析方法,通过敏感性、适应性、恢复性等进行指标筛选,构建沿海城市脆弱性指标体系,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将全国53个沿海城市的脆弱性划分为6种类型.研究表明:从区域上看,东部、东北部、中部多为ES型,东部ENS型也较多;从城市规模上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脆弱性类型以ES型和ENS型为主,中等城市脆弱性主要为ES型,3个小城市的脆弱性类型均为ES型.根据脆弱性类型及其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测算指标权重,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洛阳市为实例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还能够帮助城市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竞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本文基于对脆弱性概念发展的简要回顾,结合气候变化研究中的脆弱性,提出沙漠化脆弱性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其次,梳理国内外关于脆弱性评价的文献,依据沙漠化系统的特点阐释了沙漠化脆弱性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最后,列举沙漠化脆弱性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中国沙漠化脆弱性评价的未来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符晶晶  董玉祥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2130-2139
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评价揭示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特征,为海岸沙丘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是海岸沙丘研究近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基于国内外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概念、发展历程、评价指标及技术方法等的回顾,概括了其在概念内涵深化、指标体系完善、脆弱性因子辨识、技术方法发展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针对当前概念定义难以共识、指标体系争议较大、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性和理论基础略显薄弱等研究不足,提出明晰相关概念、完善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强化机理研究及增强趋势研判等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冲击和压力已经成为社会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脆弱性分析作为可持续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脆弱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评估程序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本文在阅读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总结了脆弱性的概念框架,对不同研究背景下的脆弱性定义和三个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脆弱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梳理了脆弱性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总结了人-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几个典型的脆弱性综合分析框架。由当前脆弱性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未来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并有效表达系统脆弱性与多个压力间的因果关系、人-环境耦合系统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动力学机制问题和脆弱性与风险管理决策的信息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基于国内外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对脆弱性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现状与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了脆弱性研究对于推动地理学人地系统研究的借鉴意义。作为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脆弱性研究得到了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呈现出跨学科、综合集成的研究趋势,在概念体系、分析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进展丰富,但尚未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完善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随着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文与自然要素综合作用下的耦合系统脆弱性过程与机制,脆弱性研究在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的尺度嵌套问题、促进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集成与学科交融、增强人地系统研究的实践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论文在概述城市韧性的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多种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灾害扰动)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城市韧性框架、城市韧性评价及模拟研究等方面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韧性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当前城市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差异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对城市韧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即应以理论框架为引领,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评价研究;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城市韧性的动态模拟与决策预警的新突破;以实证研究为导向,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城市韧性的应用模式;遵循差异性规律,实现城市规划治理从统一的“多城一策”向灵活的“一城一策”转变。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13.
城市减灾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加强防御、控制城市灾害,增强城市综合减灾抗灾能力是当今国内外减灾工作的重点中的重点。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减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中应重视开展城市灾害形成机制与活动规律、减灾理论与方法和减灾管理与对策的研究,其中要特别加强城市数字减灾系统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易损性、风险性评价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亮  何凡能  杨帆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37-1347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 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 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实施与区域可持续发 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时间较短,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恢复重建的内涵,明确了恢复 重建后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了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由于灾区恢复 重建内容复杂多样,本文结合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关注时段,分别从项 目、要素与可持续性三个关键视角对后效评估的理论方法等展开评述,结果表明:(1)项目后效评 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起步较早,现有评估多集中于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 质量的评估,但缺乏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社会居民参与度、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的评 估。(2)要素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涉及范围最广,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 素,这些要素的评估受政策绩效影响较大,后期需要构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开展科学评估。(3)可 持续性后效评估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构建评估框架, 有利于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重建的更好”(BBB)理 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巴黎协定》适应全球变化等诉求,结合当前灾区恢复重建 后效评估现状进行展望,以期为灾区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背景下,暴雨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加剧,给人口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评估暴雨洪水灾害的人口损失成为灾害风险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归纳了基于“致灾因子(H)—承灾体(V)—孕灾环境(E)—人口损失(D)”的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评估的概念框架;基于现有国内外典型研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影响指标—损失指标—分析方法”多维图显示,认为“综合影响因素—人口损失”关系分析是评估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的核心。目前人口损失的评估方法依据其考虑的要素可划分为:基于“H-D”关系的脆弱性曲线法、基于“H-V-E-D”关系的多要素综合法和刻画过程的灾害系统模拟法等。着重从数据可获取性和方法有效性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单一方法不能满足人口损失风险评估的需求,因此从灾害系统角度出发,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发展、从指标统计分析向过程动态模拟发展、从单一方法向综合集成方法发展是人口损失及风险定量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The fragility of ecosystem health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hinde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a review of published research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starting from the endogenous logic of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EV),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 on the aspects of measurement models, prediction methods and risk assessment, comprehensively defines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scientific framework of EV,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We arrived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connotation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nge i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caused by exces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2) The setting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dices should aim to fully reflect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at vulnerability, which should include the index systems of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3)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measurement methods, prediction models and risk evaluation models, which have different focuses and advantage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for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prediction and estim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the chosen research object and regional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4) Based on the region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proposed, and pertinent policy suggestions should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  相似文献   

17.
城市暴雨内涝情景模拟与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cenario modelling and the risk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s i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disaster research.However,up until now,urban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s lack common procedures and programmes.This paper selects rainstorm waterlogging as a disaster to research,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hazards for most cities in China.As an example,we used a small-scale integrated methodology to assess risks relating to rainstorm waterlogging hazards in the Jing’an District of Shanghai.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disaster risk,this paper applies scenario modelling to express the risk of small-scale urba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Through this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we simulate different disaster scenarios and propos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and procedure for small-scale urban storm waterlogging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s.A grid-bas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pproach,including an urban terrain model,an urban rainfall model and an urban drainage model,was applied to simulate inundation area and depth.Stage-damage curve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contents were then generated by the loss data of waterlogging from field surveys,which were further applied to analyse vulnerability,exposure and loss assessment.Finally,the ex-ceedance probability curve for disaster damage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damage of each simulated event and the respective exceedance probabilities.A framework was also devel-oped for coupling the waterlogging risk with the risk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rough the exceedance probability curve and annual average waterlogging loss.This is a new explora-tion for small-scale urban natural disaster scenario simul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8.
雪灾是青藏铁路及其沿线地区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其风险等级进行科学评估,是制定应急方案、确保青藏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历史雪灾数据和铁路相关数据,选择27项指标构建青藏铁路及其沿线的雪灾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对青藏铁路沿线积雪雪灾、雪崩雪灾和风吹雪雪灾的致灾危险性、铁路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雪灾高风险区分布在唐古拉-安多路段,雪灾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天峻-乌兰、五道梁-安多等2个路段,雪灾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西宁-天峻、德令哈-格尔木和那曲-拉萨等3个路段。从整个青藏铁路沿线来看,青南高原路段是青藏铁路沿线雪灾综合风险等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