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型钢管桩和钢筋锚固技术在厂房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型钢管桩和钢筋锚固技术对原有旧承台进行托换加固,在国内的基础托换施工中还较少采用,通过对某厂房基础托换加固实践的总结和分析,在工艺、技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效果较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板式基础托换法沉降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强  谭海亮  魏焕卫 《岩土力学》2010,31(5):1491-1496
板式基础托换法是利用拟建地下室的部分顶板和底板交替支撑既有建筑物完成开挖土方和施工地下室的方法。托换过程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在上部结构中产生附加内力,从而影响到结构的安全。为了研究板式基础托换法沉降规律,将托换过程分为顶板托换、托换顶板四周的土方开挖、接长坑内立柱、底板托换、托换顶板下方土体开挖等5个工况,进行1:10模型试验,用百分表测量立杆底部位置各工况沉降的变化值并计算出沉降差。从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顶板托换、顶板四周的土方开挖和立柱接长3工况出现了中间大、四周小的“盆式”沉降;而底板托换和顶板下方土体开挖工况出现了中间小、四周大沉降规律。最大不均匀沉降出现在立柱接长工况,底板托换工况之后沉降差减少。因此,立柱接长工况成为引起上部结构最大附加内力的最不利工况。  相似文献   

3.
杜斌  刘祖德  聂向珍  柴丽芳 《岩土力学》2007,28(5):1040-1044
钢管纤维桩工法是建筑物基础托换技术中较为先进和实用的工法。目前在国内托换工程实践领域应用还比较少,现行的相关规范尚未专门涉及。钢管纤维桩工法具有施工快捷,质量可靠,对基础土层及周围建筑物扰动小的特点,特别适合既有建筑物的基础托换工程(特别是旧城改造和古建筑物地基加固工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建筑物基础托换技术。文中全面介绍了这种工法的特点、设计以及施工环节,并结合成功的实例,展示了该工法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游欣频 《地质与勘探》1999,35(5):63-64,F003
介绍广州二沙岛消防站基础托换的方案选择,在地下室内克服地下水承压性进行托换的施工工艺,堵水防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旭东 《探矿工程》2013,40(1):73-75
为解决既有建筑基础加固工程中有限的施工空间和成本控制问题,研究采用了微型钢管灌注桩基础托换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是一种实用可行的施工方法。介绍了微型钢管灌注桩基础托换技术的机理及施工工艺,并通过工程实例阐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预压桩基础托换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铜川某厂七层住宅楼地基事故处理基础托换技术用预压桩加固设计方案,地基受力性能好、沉降稳定快、效果可靠、见效快,基础托换是成功的;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提出一种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湖北洪山宾馆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桩撑与基础托换联合支护技术的设计及施工。实践证明,该基坑支护设计合理,施工技术可靠,成功利用支护桩对临近建筑物的天然基础进行了基础托换,确保了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8.
《探矿工程》2004,31(5)
全国建筑物纠倾移位、增层加载、基础托换及古建保护学术研讨会正在筹备  本刊讯 由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地下工程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等四单位联合发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支持的“全国建筑物纠倾移位、增层加载、基础托换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区浅基础建筑物托换纠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沉井冲淤法进行取土纠偏 ,结合锚杆静压桩托换基础 ,处理软土地区某条型基础病危建筑物 ,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魏焕卫  张勇 《岩土力学》2013,34(Z2):278-284
针对新型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假定沉降大于托换桩沉降范围内的坡顶建筑物荷载全部转移至托换桩,阐述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的工作机制,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协调机制和荷载传递路径进行探讨,提出支护结构侧向变形、坡顶沉降以及托换桩沉降及内力的计算方法。参数及对比分析表明,相对传统的复合土钉墙支护,新型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可以很明显地减小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随坡顶荷载的增加托换支护法中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的增速明显小于复合土钉墙的内力和变形增速,随微型桩水平间距的增加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都增加,微型桩嵌固深度的增加对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对基准面变化的过程重新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目前广泛应用的基准面上升、下降行为不能完全刻画基准面的动态变化过程,以之为基础的基准面旋回理论在应用中也势必会出现诸多矛盾。合理描述基准面变化应该从基准面上升、基准面下降以及基准面处于平稳期3种状态出发,并认识到基准面变化存在基准面下降、基准面趋于上升、基准面上升、基准面趋于下降4种过程。认为在基准面趋于上升与趋于下降的过程中,相应形成基准面趋于上升振荡次旋回、趋于下降振荡次旋回,二者共同构成所述基准面振荡次旋回。在讨论基准面振荡次旋回理论意义及工业应用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L油田基准面进行了识别,建立了油田等时地层格架。结果表明,基准面振荡次旋回的概念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该油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旋回划分多解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滚刀钻头破岩理论及常规锥底翼状钻头破岩理论为指导,分析提出了平底滚刀钻头在易斜地层钻进偏斜度大的机理,并设计了改进锥底滚刀钻头的关键结构及主要参数,改平底滚刀钻头为锥底滚刀钻头并进行了施工应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车镇凹陷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利用测井、岩芯和录井等资料,对车镇凹陷上古生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将上古生界划分为2个超长期、7个长期、16个中期和4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精细对比研究了短期、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分为2大类3种亚类,并区别出A型、B型不对称短期基准面旋回和C型对称性短期基准面旋回,总结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形成条件、岩性岩相组成;通过研究不同沉积体系下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特点,得出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和发育特征,区别出不同沉积环境下层序界面特点;分析了研究区内超长期基准面旋回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车镇凹陷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以下降半旋回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钻井资科的分析和对比,对金桥矿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将含煤地层段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2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分为3类、中期基准面旋回可分为2类.通过对该区含煤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聚煤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淮南煤田二叠系是以三角洲-滨岸平原相为主的沉积。本文运用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淮南煤田二叠系进行了不同周期地层基准面旋回分析,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规模的地层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该区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聚煤作用出现于基准面旋回的一定位置上,叠置在长期基准面下降时期的中期基准面旋回后期是成煤的最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种水文学法分析大汶河干流生态基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世文 《水文》2015,35(6):61-66
分析估算大汶河干流生态基流量是解决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基础。根据大汶口水文站历年径流资料,采用Tennant法、基流比例法等多种水文学法推求生态基流值,通过计算不同水平年的年际、年内不同水期和鱼类产卵育幼期生态基流量,在分析了各种方法应用区间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拦蓄引水工程和河道生态基流缺失等因素确定了大汶河干流生态基流。认为:基流量为1.1~14.1m~3·s~(-1)能更好地代表该区域不同水期的河道生态需水,经分析其生态基流保障程度基本达到90%以上,说明本文采取的方法在计算代表北方季节性、雨洪型河流的生态基流时是合理、可行性的,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基流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地层基准面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差异,形成了基准面研究的两个派别——地貌基准面和地层基准面。基准面的一个升降周期形成了一个基准面旋回,这种基准面旋回性导致了该旋回周期的特有岩石地层单元;而在不同的地质历史中,基准面旋回级别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控制了不同级别岩石地层单元的记录特征。同时在一个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决定了沉积可容空间的大小,进而控制了沉积物的叠置模式。但基准面的形成和控制因素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基流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改进的加里宁方法计算出源区的基流量,利用小波变换、小系数方差等方法分析了1955—1999年基流量周期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显著周期振幅的不稳定性,计算同周期基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小波系数的相关系数,判定了基流量变化趋势及显著周期的气象成因,确定了三次断流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源区基流量存在一个强趋势项、7~8a与3~4a两个显著周期。强趋势项决定了基流量的总体变化规律。受其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源区基流量呈现枯—丰—枯的变化规律。强趋势项与两个显著周期的叠加是基流丰枯变化的本质,是历史上三次断流的根本原因。计算结果还表明,基流量的强趋势项为气温所致,两个显著周期为降水所致。源区植被覆盖率与基流指数成负相关关系,当植被覆盖率增加20%时,基流指数将减少1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基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薇薇  丁永建  魏霞 《冰川冻土》2014,36(3):661-669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枯季水文特征之一. 基流在维持河川径流和维护河流湖泊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出山口控制水文站昌马堡站1954-2009年的日径流资料,采用递归数字滤波法和平滑最小值法对日径流进行基流分割,对比分析基流和基流指数BFI的变化特征,并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探讨基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有差异,但平滑最小值法更适用于研究区. 疏勒河上游多年平均基流量为6.07×108m3,基流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基流量增加最为显著. 研究区多年平均基流指数为0.66,基流指数的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但年内波动幅度较大. 在长时间尺度上,降水是基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流和基流指数的变化.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的增加和冻土的退化,间接的影响了基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超长单桩桩端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鹏  龚维明  梁书亭 《岩土力学》2006,27(10):1795-1799
基于有限元-荷载传递联合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超长单桩的桩端承载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分析了桩长、桩径、土性等因素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长越长,桩端承载力越高;桩径越大,相应桩端单位面积承载力越低;土的弹性模量和内摩擦角对桩端承载力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凝聚力则影响较小。同时,也分析了桩侧摩阻力对桩端阻力的影响即桩侧摩阻力对桩端阻力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