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云南西邑铅锌矿区的找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已知剖面试验研究—建立找矿模型—未知区找矿预测"的研究思路,在云南西邑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应用研究。通过研究验证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区寻找类似隐伏铅锌矿的可行性,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质—地电化学找矿模型,基于该模型,在研究区董家寨内共圈出1个Ⅰ级预测靶区,2个Ⅱ级预测靶区,1个Ⅲ级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2.
刘延斌 《地质与勘探》2018,54(5):1001-1012
为解决格鲁其堆山外围区找矿问题,笔者本着“由已知向未知”的研究思路,在格鲁其堆山矿区开展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应用。选取矿区内已知剖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知矿体上方均显示出了明显的Cu、Pb、Zn等元素异常,验证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地区寻找隐伏铅锌矿产是可行的。再在矿区的西南部未知区内开展隐伏矿预测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得出矿区最佳找矿元素组合,结合单元素异常图和成矿地质条件,在研究区内圈定1个Ⅰ类靶区,1个Ⅱ类靶区,1个Ⅲ类靶区。  相似文献   

3.
黄学强 《地质与勘探》2012,48(2):344-351
[摘 要] 为了尽快突破高原寒冷区寻找隐伏矿难题,选取青海尕大阪矿区开展地电化学方法找矿示范及预测研究。在测区内已知剖面开展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知矿体上方集中测出了明显的地电提取Cu、Pb、Zn 等元素异常及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基于示范研究成果,在矿区东南部开展隐伏矿预测研究,并圈定有利找矿靶区4 处。通过本次研究可知,高原寒冷景观条件下地电化学有两个特征:隐伏矿的氧化溶解是有限的,电化学溶解则是主要的溶解类型;活动态离子在垂直方向的迁移能力大于水平方向。两个特征亦是地电化学方法在本区示矿效果明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铜、锌矿床的地电化学异常特征,探讨铜、锌矿床地电化学成晕机制,达到利用地电化学法来寻找隐伏铜、锌矿目的,在甘肃白银银硐沟铜锌矿床开展该方法的试验研究,并在已知矿体上方发现了Cu、Zn、Pb异常。异常值的高低排列顺序是Cu〉Zn〉Pb呈明显的电化学异常标志。室内对铜、锌矿的电化学溶解试验的结果表明,当铜、锌矿标本电解到24h,其溶液中的w(Cu^2+)、w(Zn^2+)、w(Pb^2+)分别达到2.4×10^-6、1.8×10^-6、1.4×10^-6,充分证明铜锌矿床不但能产生电化学溶解,而且电化学溶解能力较强。经过在甘肃白银银硐沟铜锌矿区深部找矿预测,发现多处具有成矿远景的地电化学异常,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5.
汤磊  熊健 《矿产与地质》2010,24(5):475-480
为解决干旱高山区的深部找矿问题和探索地电化学法在干旱高山区寻找隐伏铜镍矿产的可行性,在青海化隆拉水峡铜镍矿区开展了地电提取测量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寻找隐伏铜镍矿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已知矿体的地电化学法找矿试验,在隐伏铜镍矿体上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对矿区的深部及外围的找矿预测中,在A区发现3个地电化学Ni、Cu及电导率异常,在B区发现3个地电化学Cu异常、1个Ni异常、3个电导率异常,在C区发现了3个地电化学Cu异常、2个地球化学Ni异常、3个电导率异常,推测在上述地电化学异常区内寻找隐伏铜镍矿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为扩大藏南金多金属成矿带找矿靶区,应用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姐纳各普矿区开展了找矿预测研究。结果发现,在已知矿体剖面上发现的地球电化学提取异常与矿体对应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出金矿体的埋藏位置,说明地电化学法在姐纳各普地区找矿是可行有效的。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3组成矿元素组合F1、F2、F3,根据矿区元素组合关系及区域成矿背景,得出该地区具有多期次成矿作用,这与构造背景相吻合;根据分析结果同时圈出金多元素异常找矿靶区A类2个、B类1个、C类1个。经过查阅区域上的马扎拉矿区和扎西康矿区资料,对比姐纳各普矿区元素组合,得出姐纳各普矿区矿床成因与区域成矿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区和冻土覆盖区开展找矿试验研究,有针对地选择已知剖面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证明了在已知剖面上方出现的地电化学异常与已知矿体吻合,说明在该类地区应用地电化学集成技术进行找矿预测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初步建立了在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区及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属矿的地电化学异常形态与矿体产状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在同类特殊景观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凹陷盆地铜镍多金属矿床地电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尽快突破盆地寻找隐伏矿难题,选取河南南阳盆地的周庵矿床开展以地电化学方法为主的找矿示范及预测研究.示范研究显示,在已知矿体上方集中测出了明显的地电提取Cu、Ni、Co等异常及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盆地隐伏矿的地电化学异常有两个特征:在隐伏矿体两侧的边缘地段,往往分布一定规模的地电提取元素异常,两侧异常的中间地段指示矿体的赋存范围;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在矿体上方以负异常为主,在边缘地段则出现对称的峰值异常.本区土壤热释Hg异常在矿体上以高强度单峰异常为主,在剖面上多呈不连续跳跃分布.根据以上特征,初步建立了河南南阳盆地隐伏铜镍矿床地电化学理想找矿模型,并在已知矿体外围开展隐伏矿预测研究,圈定了有利找矿靶区3处.  相似文献   

9.
铜、镍矿电化学溶解试验结果充分说明,自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作用能使铜、镍矿产生电化学溶解,所电离的Cu2+、Ni2+、Co2+及其他一些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能被迁移至近地表而富集,从而形成离子晕。利用地电化学法在吉林红旗岭铜镍矿和金川铜镍矿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可行性找矿试验,结果在上述两个矿山已知矿体上方的剖面上均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表明利用地电化学法来寻找隐伏铜、镍矿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在矿区深部及其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分别发现3处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电化学异常靶区,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莎  艾国梁 《江苏地质》2023,47(1):91-99
湖南清水塘铅锌矿位于邵阳—郴州断裂带上,是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充填脉状铅锌矿床。矿体呈网脉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硅化破碎带中,赋矿围岩为寒武、奥陶系板岩。在该区开展了地面高精度磁法、激电中梯测量以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对物化探异常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物化探找矿标志。结果表明,中高值磁异常结合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可有效推断断裂构造位置,铅锌矿体呈低阻高视幅频率的异常特征,Pb、Zn地球化学异常是该区铅锌矿体最主要的找矿标志。经工程查证,在异常区均发现了铅锌矿体,进一步证明物化探方法在清水塘铅锌矿区的应用效果较好,为矿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对于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秦岭成矿带Pb、Zn化探异常与铅锌矿 常无对应关系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成矿带中Pb、Zn化探异常区常无铅锌矿,而铅锌矿区又常无Pb、Zn异常,这种Pb、Zn异常与铅锌矿的不对应关系,通常导致大量的Pb、Zn异常无找矿指示意义,甚至给找矿评价、勘查部署选区工作带来了某些误导。本次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秦岭地区水系沉积物中Pb、Zn元素主要在较粗粒级(-10~+60目)组分和细粒(小于140目)组分两端粒级中富集,而在中等粒度(80~120目)中贫化。以往所采用的统一粒度(-60目)样品分析所圈定的Pb、Zn异常,主要是细粒级吸附态的Pb、Zn在远离铅锌矿源区富集的反映,强化了远离矿源“次生富集”的信息。据此建议,在秦岭地区开展的面积性化探工作中,首先通过典型矿区粒级试验,建立区内不同背景区成矿元素的合理粒级范围,使所选用的粒度组合(粗、中、细粒)对在不同粒级中富集的元素更具代表性,改变秦岭Pb、Zn等化探异常指导找矿工作的被动局面,确保化探工作能更好地指导地质找矿和勘查部署选区工作。  相似文献   

12.
锑矿地电化学异常特征、成晕机制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锑矿的地电化学Pb、Zn、As、Sb异常同步垂直出现在隐伏锑矿上 ,异常值的高低排列顺序是As〉Sb〉Zn〉Pb ,呈明显的电化学性异常标志。锑矿的电化学溶解试验结果表明 ,锑矿不但能产生电化学溶解 ,而且电化学溶解能力较强。找矿预测在云南木利、贵州半坡都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红层”覆盖区找矿一直是常规化探找矿难题,论文利用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对红层覆盖区已知铅锌矿、金矿进行了试验。对湖南柳塘岭、江东、沃溪等3个隐伏矿床土壤热磁组分异常特征分析认为:在20~60目粒度、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60 min、分选电流3A实验条件下,焙烧后Pb、Zn、Ag、Cu及磁化率均高于焙烧前,As、Sb低于焙烧前,形成的波峰与矿体对应关系较好。含矿异常特征表现:一是在矿体头部及尾部同步出现Pb、Zn、Ag、As、Sb多点连续波峰及单点波峰,形成双峰,强度较高,吻合性好,Cu通常在Pb、Zn、Ag、As、Sb两峰间出现一连续宽缓的波峰,通常在矿体前缘后尾错峰出现磁化率波峰,形成磁化率—Pb、Zn、Ag、As、Sb—Cu—Pb、Zn、Ag、As、Sb—磁化率异常分带;二是在矿体头部、中部、尾部同步出现Pb、Zn、Ag、As、Sb、Cu元素波峰,形成三峰现象,同时,在矿体前缘及后尾错峰出现磁化率波峰,形成磁化率—Pb、Zn、Ag、As、Sb、Cu—磁化率异常分带。上述异常特征可作为红层覆盖区隐伏矿异常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蒙古阿巴嘎旗哈达特陶勒盖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寻找隐伏铅、锌、银多金属矿的研究,确定地电化学勘查在该地区有效。圈出Pb、Zn、Ag等多个异常区,综合各异常和以往的工作成果,确定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寻找隐伏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共圈定出Ⅰ、Ⅱ、Ⅲ、Ⅳ四个综合异常区,并划分为A、B、C三类异常靶区,为该区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蒙古阿巴嘎旗哈达特陶勒盖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寻找隐伏铅、锌、银多金属矿的研究,确定地电化学勘查在该地区有效。圈出Pb、Zn、Ag等多个异常区.综合各异常和以往的工作成果,确定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寻找隐伏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共圈定出I、Ⅱ、Ⅲ、IV四个综合异常区,并划分为A、B、c三类异常靶区,为该区的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于桑  郑钦元  向武  曾键年  万翔 《世界地质》2015,34(3):800-806
选用具有极强吸附能力,并做纯化处理的高泡聚氨脂泡塑和碳棒组装成的提取器,用1 L纯水作为提取剂,采用低电压(9 V)偶极地电提取方法在江西武山铜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技术寻找隐伏矿体可行性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隐伏铜矿体上方出现明显的Cu、Pb、Zn电化学异常,异常出现的位置与矿区已知矿化体出现的地质部位比较吻合,表明该方法针对本地区深部矿体指示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7.
贺锋  杨建军  张彤 《江苏地质》2016,40(3):424-432
内蒙古自治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铅锌矿(陆相)规模较大,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与中晚侏罗世火山活动联系密切,已知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巨大。依据前人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等资料,采用"火山岩型"预测方法类型,分别以比利亚谷铅锌矿、甲乌拉铅锌矿和扎木钦铅锌矿作为典型矿床,在全区选取比利亚谷、甲乌拉和扎木钦3个预测工作区进行矿产预测。圈定铅锌矿最小预测区109个,其中A级最小预测区18个,B级最小预测区37个,C级最小预测区54个。预测334-1级别Pb+Zn总资源量1732548t,334-2级别Pb+Zn总资源量588930t,334-3级别Pb+Zn总资源量4608682t。可利用的Pb+Zn总资源量为3179267t。反映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型铅锌矿(陆相)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地电化学法在南澳大利亚寻找隐伏金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美兰 《地质与勘探》2010,46(1):153-159
地电化学法是一种借外加电场作用,将呈活动态的金属离子迁移到特制接收装置,收集并分析接收器上的电解物,可发现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异常,从而达到找矿和评价目的的一种找矿方法。利用地电化学法在澳大利亚干燥近沙漠化钙质层覆盖区的Challenger金矿和Kalkaroo铜金矿进行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在上述已知矿体的剖面上均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而同时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无异常显示。表明利用地电化学法在南澳大利亚干燥近沙漠化覆盖区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在Challenger金矿区外围及深部进行了找矿预测,发现了3个有利的成矿靶区,并经工程验证发现1个金矿体,获得了相应的金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新疆某金矿区戈壁覆盖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吸附相态汞、卤素(Cl)、热释CO_2和电化学(Ks)金的找矿试验研究,对石英脉型金矿床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试验结果,初步发现矿体上部壤中Au、Ag、Cu、Zn、Pb、As、Sb一般组合异常差。而壤中的吸附想态汞、Cl、热释CO_2和电化学在矿体前缘及上盘均有较好的异常,特别在厚层洪积物覆盖区,这些新方法亦能反映出盲矿体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待补镇—德泽镇地区位于曲靖—石林(褶冲带)Au-Pb-Zn-Cu-Fe-P-重晶石—煤—煤层气矿带,是西南地区重要磷、铅锌聚集区。笔者通过对待补—德泽镇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不同时代地层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查明了区域元素富集贫化规律及组合特征。重点对小米戛磷钼铅锌HS-23-甲_1异常和藤子洼—热水村铅锌金HS-24-甲_1异常进行了系统研究,查明前者P、Mo、Pb、Zn异常由灯影组三段、寒武系筇竹寺2个含矿层位引起,并圈定2个磷矿体,异常区找矿前景较高;后者Pb、Zn异常由铅锌矿细脉引起,Au异常由地表次生富集引起,找矿潜力较低,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区内磷矿和铅锌矿找矿标志,为下一步区域找矿工作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