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煤变质古地温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和其它有机质一样,其变质作用主要取决于所遭受的最高温度及其持续的时间,压力不是主导因素。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压力仅能使煤的物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对中变质阶段的煤化作用却起延滞作用,温度的升高能大大加速煤化作用进程,故煤的煤化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煤化作用的化学实质和改进荧光分析技术,对煤的可溶有机质进行了化学分析和荧光测定。通过采用镜质组反射率(R°max)及其它煤变质指标,得出了河东煤田北区煤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煤的变质作用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等变质煤镜质体性质的差异与煤层甲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认为,与煤的煤化程序和埋藏深浅相比,煤在煤岩组成及其性质方面的差异与煤层甲烷的关系不甚明显。而笔者在研究微组分的性质和成因时发现,等变质条件下,煤层甲烷含量与镜质体的一些性质有密切关系,不同时代煤和镜质体的孔隙特征和吸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4.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目前了解甚少.对我国产出的不同时代、不同煤化程度腐泥煤,结合热模拟试验,并通过与腐殖煤的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煤化作用过程中,腐泥煤的宏观和微观岩石学特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研究了其煤化程度指标,提出了其煤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5.
唐亚兰 《矿床地质》1988,7(3):89-96
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了手标本和显微镜下研究、物理性质测定、化学成分分析以及 X 射线、红外光谱和顺磁共振分析。阐明了煤化过程中不同变质程度煤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探讨了其中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渐变过程,是非芳环结构不断破坏,芳环结构不断稠合的过程。内部结构的变化使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岩石学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伴随围岩粘土矿物组合和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划分成岩作用与埋藏变质作用的指标及其界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孟为 《地质论评》1995,41(3):238-244
本文是对“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埋藏变质作用研究”一文的讨论,它综述并讨论了划分成岩作用和埋藏变质作用的指标,界线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的应用。伊利石结晶度、粘土矿物、浊沸石胶结物,石油形成,镜质体反射率,煤阶和地温等指标一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处于中期成岩作用阶段,从而否定了本区为埋藏变质地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书讯     
《中国煤炭地质》2014,(6):9+25+29
正大别山北麓晚古生代杨山煤系以强变形高煤级为特征。作者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对杨山煤系煤的变形变质作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划分了特殊地质环境下高煤级煤的变形变质类型,提出了应力降解机质和应力缩聚机制,揭示了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作用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研究内容涉及煤化作用因素、煤岩变形机制、构造地球化学等煤地质学领域和构造动力学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再论煤中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演化的拼叠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勇 《地学前缘》1999,6(Z1):29-34
芳构化作用和环缩合作用的传统煤化作用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煤中基本结构单元拼叠作用是高煤级煤演化的特有机理。拼叠作用显著发生的起点位于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为6.0%附近,大分子化学键的均裂提供了拼叠作用得以实现的微化学环境条件,其实质是一种“动力化学”过程,与氧接芳碳等有关的大量“均裂”是在短暂的煤化阶段中突然出现的,导致“拼叠作用”的显著发生具有“阶跃式”特征,是造成高煤级煤中期到后期阶段大分子基本结构单元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地球化学机理。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研究煤显微组分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峰华  任德贻 《地质论评》1995,41(6):564-570
应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研究变质系列镜质体和丝质体以及热解碳的物理结构特征表明,随煤级增高,镜质体的基本结构单元(BSU)的平均长度及缩聚芳香层平均环数NC呈增加的趋势;衍射环数增多,环的弥散程度减小,最终出现弧状;表明镜质体的BSU在变质过程中长大,定向性增强,VRo,max=6.50%是阶跃点,当VRo,max>6.50%,BSU突然定向排列。获得了很难获得的低煤化烟煤(VRo,max=0.66%)的高分辨图像,它的BSU尺寸小,无序排列。对丝质体和热解碳高分辨图像的首次研究发现,前者有序性差,随煤级演化的速度较镜质体慢,后者有序性好。  相似文献   

10.
基质镜质体的煤化作用微环境及其差异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样品中,处于硫化铁颗粒外围和硫化铁结核内部的基质镜质体(以下简称基镜体)具不同反射率及地化特征,表明煤层内部煤化作用微环境条件有别导致同类显微组分差异演化,这可能与微应力场和无机元素催化作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煤是对温度和压力等地质因素十分敏感的有机岩,各种构造-热事件控制下的物理化学条件,是促进煤岩演化的根本动力。本文对煤变质作用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讨论了煤岩在高煤阶-石墨演化阶段的控制因素、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煤变质作用包括煤化作用阶段和石墨化作用阶段,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有机质演化过程,总体趋势是分子结构有序化、化学成分单一化,最终演变为以碳元素为主、三维有序结构的石墨。温度和压力(应力)是控制煤变质作用两大因素,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这两大因素所起的作用和演变机理都有所差异。在低、中煤阶演化阶段,温度是煤化学结构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化学键断裂提供活化能,应力缩聚和应力降解则对煤化学结构演化具有催化作用。高煤阶-石墨化阶段的主要机制是导致基本结构单元BSUs之间相互联结使短程有序化范围增大的拼叠作用,构造应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BSUs定向和面网间距不断减小,促进大分子物理结构演化。加强煤变质作用的高级阶段-石墨演化过程的研究,将丰富和深化对煤-石墨物理化学结构完整演化序列的认识。煤系石墨成矿机制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则为煤变质作用构造物理化学条件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大别造山带楚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及超微分析手段,将构造煤划分为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两大类,结合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认为,脆性变形不引起煤级的变化,而韧性变形可以促进煤的变质;温度是引起煤级升高的主导因素,定向压力是煤化作用进程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湘中南地区煤变质与地质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伟尔 《地质论评》2000,46(1):64-70
对耒阳一临武径向构造带内的白沙含煤向斜用计算机计算镜质组反射率椭球确定了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现其工变质分带没有联系。笔者还将研究区中的其他几个向斜工的变质程度与构造形迹,构造复杂程度、煤受构造破坏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变质指标等值线延展方向与向斜轴不平行而呈大角度相交;受抗日 强烈的向斜陡翼的煤变质程度并不高于受挤压相对弱的缓倾斜翼;祁阳山字型构造中煤变质指标等值线延展方向穿切前弧而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构造带东段杨山组煤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地史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下石炭统杨山组煤的变质演化历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杨山组煤的变质作用经历了海西旋回中期和燕山旋回中-晚期两个演化阶段,煤级在第一阶段异常低热古地热场中深成变质作用下达到焦煤,第二阶段却在异常高热古地热场导致的热变质作用下剧增至超无烟煤。在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大别山构造带北麓,海西旋回中期可能具有冷盆的特征,而燕山旋回中-晚期却表现出热盆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起 《地学前缘》1999,6(Z1):1-8
中国煤变质具有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特点;部分中国煤经历过3个变质演化阶段: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1演化阶段。以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的第2演化阶段和以奠定煤变质格局为主的第3演化阶段。除煤的深成变质普遍存在外,区域岩浆热变质为另一种中国煤的主要变质模型;多热源叠加变质是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影响最显著;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第2演化阶段;文中归纳出5种叠加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煤变质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起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6,21(3):311-319
通过煤变质热源及作用方式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煤变质作用主要类型,动态地史-热史模拟表明,煤盆地的地热状态以非均-地温场影响深成变质格局,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地温高于前后时代,大地热流同盆地了中心增高,四川盆地中心莫霍面较浅,与高变质煤分布基本一致,区域岩浆热变质是形成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的主因,模拟分析了湘赣中南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煤变质,煤热水变质作用以载热的深循环流体构成派生热绿岩侵入的增  相似文献   

17.
煤体性质对煤吸附容量的控制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煤体性质是影响煤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国华北和西北两个重要煤层气富集区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从煤级、显微组分、煤体变形三个方面对煤的吸附容量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 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水分平衡条件下煤的吸附容量与煤阶的关系为倒U字型,吸附容量随煤阶的变化为跃变式, 基本与四次煤化作用跃变阶段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煤化作用过程中煤的亲甲烷能力和孔隙度的变化;煤体中惰质组含量较高时,其对煤体的吸附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与惰质组中丝质体的高吸附能力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体表面物化发生的变化使构造煤吸附容量比同一矿区同一煤层原生结构煤高。  相似文献   

18.
东秦岭北缘煤的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建坤 《地质论评》1996,42(1):7-13
以河南省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山西组二1煤层的煤岩、煤质、煤有机地球化学和“晶核”结构的综合研究为前提,结合板块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二1煤的变质热源主要与长期复杂的板块俯冲、A型碰撞所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而使前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化,大地热流急增的结果有关。二1煤的变质主要经历了早期(印支期前)的区域深成变质(达肥-气煤)和后期(印支-燕山期)的典型异常热变质作用(达无烟煤-高阶无烟煤)。  相似文献   

19.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因,内外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煤阶、不同含煤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孔隙、裂隙发育的现今特征,而成煤物质、沉积环境、盆地埋藏史、热史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层孔隙、裂隙的研究与煤层气高效开发紧密关联,未来研究中将煤层孔隙—裂隙作为具有整体性的解吸—扩散—渗流网络加以认识更具意义,而煤层孔隙—裂隙连通网络控制的渗透率来源和有效性、纳米尺度孔隙—裂隙发育特征与结构关系、孔隙—裂隙与煤层流体之间的界面性质、多尺度孔隙—裂隙结构表征等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岩石物理表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