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伸展-走滑"复合盆地, NNW-SSE向伸展作用和NE-SW向走滑作用的复合效应导致盆地内部构造样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针对走滑作用方向与伸展作用方向垂直的情况,就不同"伸展-走滑"复合条件下的断裂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开展了3类13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在先伸展后走滑的条件下,早期发育的伸展断层被晚期走滑断层强烈切割、改造,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组合或主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②先走滑后伸展的条件下,平面上表现为早期雁列式的R剪切复活,作为晚期伸展正断层的转换断层,剖面上表现为似花状构造;③伸展和走滑同时作用的情况下,伸展与走滑作用的强弱配比关系影响断裂的发育特征,可建立"走滑强于伸展"、"走滑伸展强度相近"和"伸展强于走滑"三类模式。实验结果在辽东湾坳陷得到了印证,可为渤海湾盆地及类似伸展-走滑复合盆地的构造解析及动力成因机制分析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构造样式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新生代盆地具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是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断陷盆地。通过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表明:东部凹陷的形成可分为断陷期和拗陷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在断陷期的过程中,伸展及走滑作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断陷早期以伸展作用为主,中期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晚期以走滑作用为主。在这种独特机制作用下,不同时期断陷由不同类型的半地堑组成。断陷阶段早期构造样式主要为非旋转或旋转半地堑;中期主要为滚动半地堑及复式半地堑;晚期主要为走滑半地堑;拗陷是新生代盆地萎缩期的构造样式。不同时期构造样式的研究,实际上再现了构造样式的演化史,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成藏动态过程的研究前提。   相似文献   

3.
南海南部是我国油气资源调查的前沿,开展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演化研究对于明确盆地油气远景区带及南部诸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2D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地层解释基础上,厘定了北康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北康盆地的伸展率和伸展量进行定量恢复,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结果表明,北康盆地共发育5类主要的构造样式,分别为伸展、反转、挤压、走滑-伸展和底辟构造样式,其中走滑-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为油气最有利富集部位.盆地的形成演化总体上经历了三期六幕,即裂陷期(初始裂陷幕、裂陷鼎盛幕)、断坳转换期(断坳转换1幕、断坳转换2幕)和拗陷期(拗陷1幕、拗陷2幕).  相似文献   

4.
断陷盆地构造作用与层序样式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解习农  任建业 《地质论评》1996,42(3):239-244
我国东部大多数中新生代含煤和含油气盆地是陆相断陷盆地,其层序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幕式构造作用。笔者通过典型断陷盆地层序层的研究,根据构造沉降及其可容空间变化特点,提出了拉张型,挤压型,走滑-伸展型和热沉降型四种层序样式,并总结了各种层序中体系域构成特点,概括了多幕裂陷型,断坳转化型和走滑-伸展型三种层序地层格架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沙海域夹持于南海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之间,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的扩张和南海西部的走滑作用关系密切.基于覆盖西沙海域的区域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地层解释、盆地结构特征分析和区域构造演化制图,整体上将西沙海域划分出3种类型盆地,即高角度断层控制的盆地、低角度拆离断层控制的盆地和走滑盆地.结合地壳厚度变化和伸展薄化程度,突出断层的构造样式,将西沙海域划分为北部拆离断层构造发育区、东南部拆离断层构造发育区、西部走滑断层发育区和中部高角度断层发育区,进而明确了西沙海域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同时,以关键构造界面为主线,强调了不同类型断层在岩石圈地壳减薄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西沙海域盆地的差异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邱燕 《地质通报》2005,24(1):16-22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样式,本文研究与油气聚集和圈闭关系密切的典型构造样式。以盆地构造运动的力学性质为依据,将该盆地的构造样式分为三大类,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和走滑构造。伸展构造样式有断块构造和箕状构造;挤压构造样式有褶皱构造、冲断构造和底辟构造;走滑构造样式有花状构造。各种构造样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构造样式可形成能够俘获、圈闭油气的局部构造,部分构造样式除了能形成圈闭以外,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一由于这些构造样式的发育时间旱于烃源岩的生烃期和大规模的排烃期,因此极易俘获油气而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和有效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漆家福 《中国地质》2004,31(1):15-22
渤海湾古近纪盆地可以划分为3个裂陷带和1个裂陷区,都分布在上地幔隆起部位。盆地构造变形可以分为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个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伸展卡句造由不同尺度的伸展断层和与伸展断层垂直或斜交的变换断层构成连锁断层系统,在盆地区具有分散的透人性特点,并控制着古近纪断陷的分布和演化。在伸展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了3条北北东向—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后者及其伴生构造组成盆地中的呈带状展布的新生代走滑构造系统。伸展构造是一种“水平层状的”薄皮构造。正断层向深部收敛或终止于中地壳内的拆离断层面上。走滑构造是一种“垂直带状的”厚皮构造。浅层的走滑断层以多种方式并入到深断裂带中。这两种构造系统是盆地区新生代时期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两种作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万安盆地扭动构造形迹及构造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万安滩西陆架区的万安盆地处于印支地块南缘、曾母次地块的西北侧,是新生代发育的大型板内具扭性的断坳复合型盆地。由于可能受向南延伸的红河区域走滑 裂(RRF)的影响,多有右旋剪切应力场作用。故万安盆地的边界断层和盆内断层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扭动构造特征和扭动构造样式。早第三纪以张扭作用为主,后期(晚中新世)局部地区受到轻微压扭作用的改造。与扭动构造伴生的圈闭类型多样,烃源丰富,成熟度高,具有良好的油  相似文献   

9.
盆地基本构造样式与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文章概述了近20 年来大陆构造与构造样式的研究进展。提出按照断裂的基本类型并结合大地构造环境的控制作用, 将沉积盆地分为伸展盆地( 引张型) 、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简述了它们各自的构造样式。然后,对不同构造样式的成藏特征、成藏类型及成藏带( 区) 分布进行了总结。并强调指出,在不同性质的盆地和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而不同的构造样式组合,又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指导盆地构造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上地幔结构,地壳结构、基底结构与盖层构造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伸展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构造样式分析是盆地构造分析的重要方面,直接与寻找油气圈闭有关,可以划分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和潜山-披覆构造等。断裂和不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构造要素,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叠合盆地多期成盆、多期改造造成的复杂构成图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展望21世纪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叠合盆地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山耦合过程的深部-浅部耦全过程分析;盆地三维构造精细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盐构造和天然气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和甫 《地球科学》1993,18(6):699-724
沉积盆地分类和构造样式分析应从(1)几何学,(2)运动学,(3)动力学和(4)时间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动力学系统可以将盆地分为:(1)裂陷盆地,(2)压陷盆地和(3)走滑盆地3大类;随着时间进展从板块运动学系统可以划分出盆地的演化序列;在一定构造阶段可以形成一定的盆地几何特征,各类盆地相应地产生伸展构造体系,压缩构造学系统和板块构造理论为盆地分类提供理论基础,构造样式对比为预测和外推盆地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2.
挤压构造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造山带构造分析, 但伸展构造区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实例仍然很少.运用盆地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分层序或阶段将地质构造依次恢复、地层逐层回剥, 并通过在松辽盆地南部吉林两井油田扶余油层4条剖面的实践, 复原出不同时代盆地构造与地层发育的连续剖面, 揭示出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构造样式是以浅表构造层次的负花状构造及深层剥离断层发育为特征; 断层生长指数、盆地的伸展史和伸展量等参数显示, 晚白垩世是构造转型的重要阶段, 此前主要为走滑构造样式形成阶段, 此后则主要为伸展滑脱构造发育阶段.在此基础上, 提出松辽盆地具有伸展-走滑双重力学构造性质, 可能是一个弧后构造盆地.   相似文献   

13.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 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 样式与构造活动特征,断裂可分为伸展、走滑、挤压-反转三种样式,构造活动分为伸展断裂与伸展-走滑断裂两种构造 体系。成盆断裂显著受控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变形,主要与郯庐断裂带不同构造走向的区段位置和与郯庐断裂带的距离这 两个因素或变量有关,盆地断裂呈现了“东西有别,中部不同”的特点。下扬子区新生代多变应力场,控制着作为油气运 移通道断裂的开闭状态,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庐山地区典型构造样式-走滑剪切构造和伸展剥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进行分析,总结了“旋转走滑-侧向拉伸构造”的复合模型,探讨了其在地壳演化进程中的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庐山地区典型构造样式──走滑剪切构造和伸展剥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进行分析。总结了“旋转走滑─侧向拉伸构造”的复合模型,探讨了其在地壳演化进程中的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裂陷盆地与强拆离盆地:陆内伸展盆地的两个端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具有两种端元特征,即裂谷环境和强烈的伸展地体。这些不同的构造样式形成并被记录在不同的伸展盆地中,陆内的裂陷作用通常出现在具有正常地壳厚度和热均衡的地区。裂陷沉降普遍伴随阗碱性-拉斑玄武岩岩浆活动具有大倾角的边界断层,小于1mm/a的滑移速率,以及小幅度伸展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疆塔里木盆地构造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复合叠加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样式,笔者从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出发,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三种基本类型,再根据构造的卷入程度,进一步划分为基底卷往型和盖层滑脱型两种类型,同时讨论了由于构造背景转化而形成的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18.
受双重动力背景控制,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现河矿区古近系伸展与走滑作用叠加明显,明确断裂体系叠加关系对油气勘探意义重大。文章运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通过井震结合解释、构造样式识别、断裂活动性定量表征及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手段,从断裂类型与组合样式、断裂叠加关系、断裂活动及演化、区域动力学背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现河矿区古近系发育伸展与伸展-走滑两套断裂体系,伸展-走滑断裂基于先期伸展断裂叠加走滑作用形成。古近系主干断裂存在沙三中期和东营早期两次活动高峰,受控于伸展-走滑应力叠合作用,现河矿区古近系共经历初始伸展阶段(Ek—Es4)、强伸展阶段(Es3下—Es2下)、走滑-弱伸展阶段(Es2上—Es1)、再活化伸展阶段(Ed)和定型保留阶段(N—Q)5个主要的断裂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按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控制上地壳构造变形的思想,采用脆延性双层模型,在考虑模型相似性的条件下,通过延性层流动驱动脆性层进行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左行走滑阶段发育两条"S"型左行右阶断裂带;在右行走滑改造阶段,早期左行右阶断裂带被改造为"Z"型右行右阶断裂带。走滑断裂发育过程中共有三种类型的拉张伸展:(1)"S"型破裂逐渐伸展,形成多个菱形盆地;(2)几个相邻的斜列"S"型断裂在剪切作用下端部被错断连通,形成"地堑-地垒"构造;(3)在右行走滑阶段,沿右行右阶断裂拉张形成拉分盆地。先存的上隆拱张断裂限制了走滑断裂的位置和方向。脆性层强度对走滑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约束作用,脆性层结构对脆延性的层间耦合作用和走滑断裂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简晓玲  万晓明  杜民 《江苏地质》2016,40(2):314-319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自下而上发育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渐新统和新近系,划分为3个构造层,即下构造层、中构造层和上构造层,分别对应盆地的中生代断陷-反转阶段、古近纪断陷—反转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3期构造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造就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基于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地质结构特征,总结了坳陷构造样式特征,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及扭动构造4种样式,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翘倾断块、滑动断阶及逆牵引背斜是研究区内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