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振法 《物探与化探》1998,22(5):384-393,383
地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场特征和古地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具有完整、统一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的刚性块体。它的西界位于若羌—星星峡断裂;东界位于贺兰山;南缘楔入青藏高原之下;北缘插入兴蒙古生代褶皱系之下,范围颇大(91°E~106°E,38°N~42°N)。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华北地台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阻挡了印度板块挤压主应力的向北传递,而且把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紧密连接在一起,组成更加巨大的中华地台。  相似文献   

2.
张德润 《物探与化探》1990,14(2):114-117
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关系是地学界非常关心和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最新航磁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在罗布泊至阿拉善长达1700余km范围内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磁场,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性质的基底岩相构造。由磁场所反映的基底岩相构造表明,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在前寒武纪或更早的时候可能是相连的,但经过古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现今两大地台已经不相连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华北陆台北缘1:100万重磁异常图的地质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华北陆台北缘由东胜、赤峰和辽东二个太古宙地块组成。在三个地块的边界地带和内部深大断裂带附近有晚太古宙绿岩带分布,表明三个地块在晚太古—早元古早期(约2500Ma)可能衔接在一起。三个地块北部都存在一边缘隆起带,但重磁异常场不连续,反映它们各自的基底演化历史的不同。根据三个地块上的重磁异常场推断的断裂带方位比较,表明各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沿这些深大断裂带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河南东秦岭—桐柏成矿区、带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桐柏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以不同时期的板块或地体俯冲或碰撞增生构造分析为基础。根据华北地台南缘由两个早寒武地体所组成,划分出华熊成矿区和嵩箕成矿区。著名的秦岭—桐柏褶皱带即为秦岭—桐柏成矿带;而成矿亚带的划分是以不同时期活动陆缘增生或造山带为根据的,它们分别是中元古、加里东和海西成矿亚带。文中阐述了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并提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板块构造模式,特别是中生代大储内都挤压或A—型俯冲的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的元古宙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地台在前寒武纪经历过三个大构造阶段,即太古初始克拉通、早元古代原地台和中—晚元古代地台的形成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具特点的构造演化史。发生在太古宙末期的阜平运动,是一次强烈的构造-热事件,造成太古岩层的变质、变形等和形成初始的克拉通基底,早元古时出现了裂陷形成了克拉通内或边缘的内硅铝盆地或海槽。早元古末期的吕梁-中条运动是另一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此后,原地台最终固化,华北地台的主要构造格架基本成型。中—晚元古时期在华北地台的不同部位发育了三个主要构造盆地。  相似文献   

6.
地质、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场特征、古地磁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均表明:高家窑-乌拉特后旗断裂以西的“北山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西阿拉善),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组成,是前寒武就已经形成刚性陆壳的古陆块,是阿拉善古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塔里木-华北地台。阿拉善前寒武古陆块的北界(华北地台西段北界)应位于杭乌拉-雅干-额济纳旗北-六驼山断裂构造带(新厘定的槽台界线)。  相似文献   

7.
北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基底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德润 《物探与化探》2000,24(2):87-91,98
位于中国北方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的北山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对其基底性质、大地构造归属问题争论较大。本文根据重磁B场特征讨论了其基底性质、地质结构特点,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资料探讨了北山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为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基础证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华北地台二叠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受宇地系统场控制的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旋回层序界面进行的等时性旋回层序对比,建立了纵穿华北地台晚石炭世=二叠纪的等时性旋回层序格架,首次发现了华北地台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已经由稳定克拉通盆地转化为具冲断造山楔挤压的前陆盆地,主要证据有:从紫松阶中晚期,隆林阶至栖霞阶,北华北各旋回层序已成为具有前渊造山带物源性质的巨充填层序和反粒序层序(PS6-PS28),在南华北同时限各下超层序的底部均发现具补偿性的深海相泥岩和硅质岩,在南部出现属前陆前隆带的后阶型缓坡碳酸盐岩序;二叠纪沉积盆地的冲断造山带物源性质的普遍存在,似瘤状硅质结核,凝灰岩,凝灰质沉积,以及具有浊积滑塌重力流复理石的沉积共生序列;多期次广泛发育的火山岛弧-孤后火山喷发事件;反极性时和古纬度的变化等,以上证据均支持从早二叠世以来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兴蒙褶皱带发生聚敛碰撞形成冲断带和前陆盆地,证明了华北地台在二叠纪已成为具有弧后性质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9.
曾庆栋 《吉林地质》1992,11(4):36-42
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中上志留统与中元古代自乃庙群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且沿角度不整合面发生了构造叠加作用,产生了滑断构造。该滑断构造具有宏观、微观变形组构,并且控制了一系列金矿点(矿化点)的分布,是一条重要的金矿化带。  相似文献   

10.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 ,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 ,全长 2 0 0 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 ,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 1.0Ga左右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 ,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事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 ,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