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德州11县市1957—2009年冰雹记录及全市范围内收集的所有冰雹灾害资料,计算站点冰雹日数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得出年冰雹日数平均每10a减少0.735d。冰雹出现在3—10月,6月冰雹日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14—20时。降雹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持续10min以内的占81.3%。冰雹最大直径为60mm。用降雹日数与雹灾日数的平均代表各地冰雹灾害频数,选取区域面积、总人口数、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雹灾防御区划因子,计算雹灾防御区划指数,将德州市冰雹灾害防御区分为3级。  相似文献   

2.
巴彦淖尔市降雹天气形势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巴彦淖尔市冰雹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巴彦淖尔市1974年-1993年降雹及天气图资料,归纳出巴彦淖尔市降雹天气类型和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模型及降雹几率,并对不同天气类型导致降雹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深入开展冰雹的定时定点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雹日数的自然变化趋势,并由降雹日数趋势值与自然趋势期望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定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防雹效果,通过雷暴日数和雹灾面积的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定量估计了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背景也发生同样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降雹日数在1961--1990年没有显著的减少趋势,未能检验出显著的人工防雹效果;1991--2010年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0.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人工防雹效果显著。1991-201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平均人工防雹减灾率为52.6%,可信度为95%,但具体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山东滨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与61个人影作业站点观测资料,结合高空观测及探空、ECMWF再分析等资料,对2001—2011年滨州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特征、降雹形势分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降雹日数年均8.6次,总体呈现明显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4—10月可降雹,6—7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14时—翌日02时;北部沿海相对较多。(2)降雹形势主要有5种类型:冷涡型降雹、低槽型降雹、横槽型降雹、西北气流型降雹、其他小范围降雹。根据冷涡中心位置冷涡型划分为两个关键区;低槽型可分为前倾槽、阶梯槽、较深低槽、与中低纬度共同作用的槽;横槽型降雹范围广、破坏性大;西北气流型存在连续性。(3)4类13种物理量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和变异系数,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月份、不同降雹影响程度和影响系统,物理量具有较明显差别。(4)0℃层高度在1370~5331m时,7种物理量可用于预报冰雹,K≥17℃、T850-500≥25℃、LI≤2℃、SRH≥0.1m^2·s^-2、SSI≥240、SWEAT≥100、Cape≥2J·kg^-1时可能降雹。6月、7—8月和其它月分别有3种、1种、3种物理量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报冰雹,物理量的组合和数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根据陕西省1954—2013年的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和1951—2013年南方涛动指数(SOI)、太阳黑子数逐月观测数据,采用异常度分析技术,研究了森林火灾重灾年当年及前后各3 a逐月南方涛动指数(SOI)异常变化规律及同期太阳活动特点。研究发现,陕西省森林火灾重灾时段以关键年前3 a至关键年当年SOI指数持续负值为前提条件,并在前1年8月逐渐增大,若同时太阳黑子活动处于谷期或者谷期极小值向较大值转变的时期,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陕西可能处于森林火灾高火险时段,这一结果可为当地森林火灾重灾年的预测和森林火灾防控物资的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东滨州市7个国家气象站与61个人影作业站点观测资料,结合高空观测及探空、ECMWF再分析等资料,对2001—2011年滨州降雹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特征、降雹形势分型和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1)降雹日数年均8.6次,总体呈现明显下降的年际变化特征;4—10月可降雹,6—7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14时—翌日02时;北部沿海相对较多。(2)降雹形势主要有5种类型:冷涡型降雹、低槽型降雹、横槽型降雹、西北气流型降雹、其他小范围降雹。根据冷涡中心位置冷涡型划分为两个关键区;低槽型可分为前倾槽、阶梯槽、较深低槽、与中低纬度共同作用的槽;横槽型降雹范围广、破坏性大;西北气流型存在连续性。(3)4类13种物理量具有不同分布特征和变异系数,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不同月份、不同降雹影响程度和影响系统,物理量具有较明显差别。(4)0℃层高度在1370~5331 m时,7种物理量可用于预报冰雹,K≥17℃、T_(850-500)≥25℃、LI≤2℃、SRH≥0.1 m~2·s~(-2)、SSI≥240、SWEAT≥100、Cape≥2 J·kg~(-1)时可能降雹。6月、7—8月和其它月分别有3种、1种、3种物理量指标组合可用于预报冰雹,物理量的组合和数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2011年延安测站711雷达资料和降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延安市境内降雹以中部的宝塔区和南部的洛川为多发区.年平均降雹在6d以上;一年中降雹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一日中降雹主要发生在14—20时;7月是大范围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过程高发期。对延安市雹云回波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延安市雹云产生的主要源地为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降雹日延安上空500、700hPa为一致西北风,此型占总降雹日的80%。对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的5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雨曾 《气象》1988,14(12):9-13
本文根据1987年6月29日河北满城县两次降雹过程的观测资料,对降雹的动能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成灾地区的冰雹动能、冰雹质量以及冰雹动能通量与质量通量,均明显大于未成灾地区。 雹谱呈负指数型分布。成灾地区与未成灾地区的雹谱分布分别为N_成=0.0737c~(-0.2165D)和N_未=0.0134e~(0.2316D)。  相似文献   

10.
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后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方法,结合前23个太阳周期(1700—2008年)的周期特征数据,对第24和第25个太阳周的各个周期特征进行了预测,并且通过交叉验证算法得出两种方法都可达到最优。通过分析SVM与BP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结果,均表明第25个太阳周将会达到较强的强度,且大于第24个太阳周。此外,两种方法都预测出第25个太阳周的太阳黑子数在谷值年维持异常偏低,周期长度都会维持在10年左右。根据第24个太阳周已经过去的特征验证,BP神经网络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预测太阳活动在2020开始进入第25个太阳周,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年强度比第24个太阳周偏强。  相似文献   

11.
田英  吴爱萍 《贵州气象》2009,(Z1):51-53
利用2003—2005年春季(3—5月),贵阳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和全省84个气象台站及500多个防雹作业点冰雹资料,对贵州西部新生雷达回波与全省大范围降雹天气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在全省大范围降雹天气发生前,贵州西部某地上空均可观测到新生雷达回波生成、发展、增强为回波带的过程,而回波带强中心的东移是导致全省大范围降雹的直接原因,据此结果初’步认为:新生雷达回波在贵州西部有5个相对集中发生地,极可能就是我省冰雹的发生源地。  相似文献   

12.
拉萨近45年旱涝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军 《大气科学》1999,23(1):119-125
采用二值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拉萨旱涝变化的规律,旱涝持续性、转折性和周期性进行探讨,同时对太阳黑子与旱涝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拉萨历史上涝出现的机率明显多于旱,旱涝的持续性比交替性占优势;出现一次涝的过程后,平均将有2~3年左右的非涝过程,而一次旱的过程后,平均将有3年的非旱过程,最长达7年。涝的主要周期为2~3年,旱以3年、6~7年为周期。在太阳黑子低值年的当年及第一年和高值年的当年、第一年、第三年易出现干旱,而高值年的第二年易发生涝。  相似文献   

13.
奎-玛两河流域冰雹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奎—玛两河流域7个气象站和33个农业点(兵团团场,农场)1970—2005年4—9月的成灾冰雹资料,对其发生的天气气候规律、时空分布特征,本区域内分布情况及差异、移动路径、冰雹直径、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区域成灾降雹天气的分析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区相继多次降雹的一次强雷暴的闪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东北冷涡和低层暖湿气流影响,2016年6月10日北京午后爆发了相继5次降冰雹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利用国家“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雷暴973)”2016年夏季协同观测期间获得的闪电全闪三维定位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雹暴的闪电活动和雷达回波特征。此次雹暴过程包括三个孤立的单体相继发展、并合,所分析的4次降雹过程中,总闪电频数在降雹期间都有明显增多,最高可达179 flashes min?1。云闪占全部闪电的80%以上,其中3次降雹前出现正地闪突增,其比例升高,占全部地闪的比例最高达58%。降雹时雷达回波>45 dBZ的面积增大,顶高超过13 km。整个雹暴过程,闪电辐射源主要分布在6~10 km的高度区域,与强回波具有一致性。所分析的4次降雹过程均出现明显的总闪频数跃增,并通过2σ阈值检验,其中3次提前时间为8~18 min,说明总闪频数对于降雹过程有一定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0—2017年威宁县37个炮站收集的降雹资料,以降雹次数和灾情资料等数据为基础,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威宁县近8 a的降雹资料,得到威宁县冰雹落点概率分布图。研究发现:①威宁当地气候、农作物种植时间与冰雹成灾次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②冰雹落点受炮站布局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以雪山镇为中心区的南北走向的一条多雹带,县内多局地单点性降雹。③通过利用威宁县降雹概率分布图,可以为防雹作业指挥和冰雹自动化观测设备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延安地区13个测站1981~1990年187次降雹个例的大气环流背景分析得出了降雹的7种天气类型和6~8月降雹多发区与降水、雷暴多发区的相关关系;并重点研究了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的天气形势条件以及地形对降雹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取新疆1958-1988年降雹总日数多于20日的23个气象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模型),用其中的3个站1958-1988年的降雹日数作了至2000年的降雹日数预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86—1992年期间(6—8月)69次带状雷达回波降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带状降雹回波演变特征。重点研究了降雹云雷达回波的移动和传播,指出其降雹特点,并分析中尺度流场对带状回波发生、发展及传播的影响。这些结果对提高山东省带状回波降雹的短时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3,(3):31-36
目前在做超长期气候预报时,人们经常用到太阳黑子。为了今后工作方便,我们在这里把有关太阳黑子的资料及11年周期的分析方法,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关于太阳黑子最完整的记录是瓦尔德梅尔整理的苏黎士天文台1610—1960年的观测结果。其中1749年以后有逐月的相对黑子数。1700—1748年仅有年平均相对黑子数。1610—1699年期间只有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最高(M)及最低(m)出现的时间。此外,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按月公布苏黎士天文台的初步黑子数。每年初公布上一年经过最后核算的黑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双偏振天气雷达对2016年4月26日清远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降雹进行分析,得出降雹单体具有BWER、三体散射特征。超级单体强回波中心深厚且回波顶高,速度图上低层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和高层强烈辐散是此次过程主要特征。单体降雹前低层ZDR值在3 d B以上,降雹时ZDR值趋近于0并且0值区范围扩大;差分相移率KDP和相关系数CC特征表明同一层面上单体存在着雹水共存、干冰雹粒子、大冰雹三种状态,冰雹下落过程中表面层融化形成水膜使差分相移率值增大。HCL特征显示HA区与指状回波对应,对流云前端有BD区。降雹单体内雹区深厚,4 km以下雹区周边以过冷却水滴为主,4 km以上为冰粒。超级单体的VIL值有2次明显的跃增过程,第1个跃增过程对应单体开始降雹,第2次过程对应大范围降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