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长时间以来被看作是典型致密双源之一的类星体4C39.25,其主要成分显示坦谱,且具有特殊的视超光速结构变化。根据在18厘米波长新的VLBI及MERLIN观测,可以认为该源是一个核-喷流类星体.喷流在毫角秒尺度上旋转了大约90度,并是终向79度的方向角延伸,喷流中包含了几个“节”及在其终点的一个热斑。预期在更高频率的亚毫角秒观测可以证实这样的结构,并对其核本身在18厘米,甚至6厘米波长都几乎是不可见的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3C454.3是近几年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个强活动射电类星体,它有毫角秒尺度的核——喷流结构,其核在1981年的一次流量密度大爆发之后,显示出“超光速增亮”现象,在6厘米波长,用包括欧洲、美国及南非的9个射电望远镜,于1983年10月对3C454.3进行了甚长基线干涉网观测。观测结果除了证实其核——喷流结构,显示了从毫角秒到角秒尺度上该类星体结构的系统弯曲外,还清楚地揭示了“超光速增亮”所预期的,在1981年8月到1983年1月期间,核的超光速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18及6厘米,以基线长分别达15及23兆波长的欧洲长基线干涉网(EVN),对类星体4C 39.25作了VLBI观测,试图搜寻该类星体的中等尺度——10到100毫角秒(mas)的结构。 观测未曾检测到这种尺度上超过核峰值亮度5%的明显结构。但核自身看来有2到4毫角秒的延伸,而且其流量可变。  相似文献   

4.
张福俊 《天文学报》1995,36(2):115-119
由5GHz和1.66GHz的VLBI全球阵观测,我们获得类星体3C286在该两频率上的高动态范围的毫角秒尺度的图像和谱指数在结构中的分布状况。从谱指数,我们无法判断该源中央两个子源中哪一个真正的核。我们排队3C286的结构是由引力透镜所形成的像的可能性。也许在该源的中央存在两个黑洞,即两个中央“引擎”,每一个有它自己的、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喷流。  相似文献   

5.
具有毫角秒量级射电结构的类星体4C39.25是诸类星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已在2、2.8、3.6和6cm上对该类星体的精细结构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证实了它内部有两个子源,相距为2毫角秒。1979—1982年,D.B.Shaffer在2.8和3.6cm波长上对该源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  相似文献   

6.
本给出类星体3C286在毫角秒尺度上的一个超分解图象。它是历元1991.45用一个全球VLBI阵在波长18cm观测所得到的结果之一。整个结构延伸-500pc。在东北端有两个高亮度的子源,它们与喷流一起浸嵌于一个巨大的低亮度的发射区之中。没有检测到有反向喷流存在,我们提出了新的模型来解释这种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7.
高频VLBI观测揭示出河外射电源在pc或者亚pc尺度上大都有核-喷流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对平谱致密射电源中毫角秒尺度的子源,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观测到它的视超光速现象。多频观测可监测到一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特别在射电激变源中这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与宽带内(从光学到γ射线)的爆发相关。且得到的一些源的核区谱指数分布,为确认源的VLBI核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求解类星体的喷流和反喷流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哈勃流所起的作用.超光速反喷流的观测波长应是λcj=(δ/δ′)λob,这里δ和δ′分别是正喷流和反喷流的多普勒因子,λob是正喷流的观测波长.由于多普勒因子的作用,(δ/δ′)值是较大的,对于大多数超光速源可大到两个数量级,远远超出一般VLBI的观测波长范围.不过,也有些超光速的(δ/δ′)值小于10,足以观测它们的反喷流.因为反喷流的波长值主要由哈勃流常数H0所决定,一旦测定反喷流观测波长,即可反过来估计H0的值.本文提出寻找类星体蓝移谱线的方法,这些类星体以高速向视线方向抛射物质而形成吸收线.我们在文献中找到18条可能的蓝移谱线.  相似文献   

9.
使用全球VLBI网在1.3 cm波段对三颗类星体0420-014、0748+126和2251+158(3C 454.3)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这三个类星体的亚毫角秒分辨率的混杂图,给出了类星体核区内的亮度分布.通过用高斯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组成它们的各个子源的参数.类星体2251+158呈现出核-喷流结构,核区沿着PA~-130°方向拉长,喷流呈弯曲状.1992.9历元的观测展现了2251+158处于一次大爆发,并伴随一系列相继出现的小爆发的情景.最强子源的积分流量密度为 4.11Jy(占探测到的总流量的 67%),主要集中在0.16 × 0.01 mas的区域内,可能由于多普勒增亮效应造成高达2.6×1012的亮温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5GHzVLBI技术在历元1997.12的观测结果,给出BLLac天体AO0235+164在毫角秒尺度上的最新图像,该致密天体的射电结构由一个亮核所支配,另外在东北和西南方向各存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子源,其中东北方向的子源要比西南方向的明显得多,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该源的喷流位置角为66.4°,该数值超过以往的一次观测结果,根据流量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我们发现AO0235+164在波长6cm上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干涉阵对致密陡谱源1150+497进行双波段全偏振观测,获得该源在5GHz和8GHz波段的偏振流量和偏振矢量分布结果,发现该源偏振主要集中在核心处,并通过对三个频率偏振角的拟合,首次获得了源1150+497毫角秒尺度的旋转量约为66 rad/m2.移去旋转量后,获得该源毫角秒尺度的内禀磁场分布,显示磁场矢量与喷流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2.
应用5GHzVLBI技术在历元1997.12的观测结果,给出BL Lac天体AO 0235+164在毫角秒尺度上的最新图像.该致密天体的射电结构由一个亮核所支配,另外在东北和西南方向各存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子源,其中东北方向的子源要比西南方向的明显得多.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该源的喷流位置角为66.4°,该数值超过以往的任何一次观测结果.根据流量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我们发现AO0235+164在波长6cm上可能存在两种周期性的变化,即1—2年的短周期性变化和3-5年的长周期性变化这两种周期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喷流的爆发和旋转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Blandford-Znajek过程,得出了黑洞自转与活动星系核射电噪度的关系,在假设AGN喷流的射电功率来自于所提取的黑洞旋转能量后,根据Falcke和Biermann提出的喷流-吸积耦合机制,估算了AGN喷流的最大射电辐射功率,通过与PG类星体样本强射电源观测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强射电类星体除了其喷流方向与视向的夹角很小外,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很可能是自转很快的旋转黑洞。  相似文献   

14.
利用Blandford-Znajek过程,得出了黑洞自转与活动星系核射电噪度的关系.在假设AGN喷流的射电功率主要来自于所提取的黑洞旋转能量后,根据Falcke和Bier-mann提出的喷流-吸积盘耦合机制,估算了AGN喷流的最大射电辐射功率.通过与PG类星体样本中强射电源观测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强射电类星体除了其喷流方向与视向的夹角很小外,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很可能是自转很快的旋转黑洞.  相似文献   

15.
高频VLBI观测揭示出河外射电源在pc或者亚pc尺度上大都有核-喷流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对平谱致密射电源中毫角秒尺度的子源,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观测到它的视超光速现象。多频观测可监测到一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特别在射电激变源中这些新喷流子源的出现与宽带内(从光学到γ射线)的爆发相关。且得到的一些源的核区谱指数分布,为确认源的VLBI核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射电星系3C390.3在历元1989.29及6cm波长的VLBI观测数据的多软件包成象,辨认出其弱秒差距尺度喷流中几个分离的节,将它们和以前发表及未发表的同一波长的成象结果比较,显示了该源弱秒差距尺度喷流的弯曲和反喷流,并重新证认了喷流中节的视超光速运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包括欧洲VLBI网和美国的Haystack在内的VLBI阵,我们于历元1989.75在频率5GHz对类星体3C286进行了观测,在分辨率高达1毫解秒(mas)的图像上。该源的“核”首次被分解为相距大约5.8mas的两个分离;喷流向西南方向延伸并呈正弦状的摆动形态。图像在所能达到的动态范围上没有出现反向喷流,由于在(U,V)平面的覆盖中存在有较大的空穴,所以“核”的两个分离部分内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真实部分。该次实验的结果为高动态范围的观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毫米波VLBI观测结果表明,类星体3C273喷流中子源的洛伦兹因子γ并不是常数,子源在向外运动过程中有相互超越的现象,根据1988年用全球毫米波阵对3C273的观测结果和多波段上总流量的观测结果,该源的频谱可以被分解为若干个子源的频谱,我们首次获得3C273的“核”和产生流量耀发的新了了源的频谱,它为我们提出新的解释模型提供了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射电星系3C390.3在历元1989.29及6cm波长的VLBI观测数据的多软件包成象,辨认出其弱秒差距尺度喷流中几个分离的节,将它们和以前发表及未发表的同一波长的成象结果比较,显示了该源弱秒差距尺度喷流的弯曲和反喷流,并重新证认了喷流中节的视超光速运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blazars的聚束效应及相关的理论作了较全面的综述 ,指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理论 ,并对其中几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得到了一些新结果。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特征、分类及其标准模型。第二章综述了blazars的基本性质 ,对blazars的谱特征、高光度、高偏振、激烈光变、超光速现象和高能辐射等作了介绍。第三章介绍了相对论喷流模型 ,以及利用相对论喷流模型解释blazars的极端观测特性 ,如用相对论喷流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blazars的高光度、剧烈光变及高能量转换率 ,偏振方向的快速变化 ,超光速现象 ,发射线和高能辐射等观测特性。同时介绍了喷流具有相对论性的观测证据并重点介绍了喷流的加速和减速两个理论模型。第四章是聚束效应的几项具体研究工作 ,首先分析了 2 8个BLLac天体 ,2 4个核优势高偏振类星体 ,2 9个核优势低偏振类星体 ,以及 1 1个瓣优势低偏振类星体的射电和光学流量 ,证实具有相对论喷流的AGNs的Doppler提升效应确实存在 ,且很明显 ,光学和射电是高度聚束的。最小光变时标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物理理 ,短时标光变能给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最小光变时标一般是在不同波段探测到的。利用加速模型 ,我们从理论上导出了一个联系各波段最小光变时标的公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