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非均匀模型,对1981年4月27日08001T大耀斑进行了分析。从硬X射线和微波爆发的观测频谱出发,在假定周围离子密度ni=3×1010/cm3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两者的总电子数NX和NR是近似相等的。这表明,至少对这个耀斑,两者的非热电子可能有同样的分布。此外,文中也分析了NR提高了103-104倍的原因可能在于磁场的非均匀性和源中的磁场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唐玉华  郑瑞民 《天文学报》1995,36(3):301-308,T001
本文收集了1986年2月4日大耀斑的Hα、微波、X射线和γ射线全波段的观测资料。利用暗条电流环模型分析了该耀斑的物理过程,测量了活动暗条的上升运动,求解了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结果表明:(1)1986年2月4日的3B/X3耀斑可能是由暗条电流环之间的合并不稳定性所致;(2)电阻撕裂摸不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耀斑前预热机制;(3)耀斑的高能观测资料进一步表明了电流环合并不稳定性是引起该大耀斑期间所有高能粒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活动区NOAA6891中三个X线耀斑前后的向量磁场分析,研究耀斑发生条件与耀斑发生前后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变化的关系。我们发现与Hagyard的耀斑发生条件不同的是,强的横向磁场和磁剪切不是活动区中耀斑发生的充要条件。我们的结果表明,活动区NOAA6891 1991年30日的耀斑发生在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剧烈下降后。尽管10月27日的耀斑发生后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变化很大,但由于有新磁流浮现,造成磁中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对OrionB云中的39个分子云浓核,从它们观测的源半径和分子线线宽,推求它们的数密度和磁场,得到平均磁场110μG,平均密度为8×10^4/cm^3,这些计算值与观测结果一致,对于R〉0.2pc的分子云浓核,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推求磁场和数密度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太阳空间观测为揭示太阳新的观测现象与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空间观测具有全波段、全时段、全方位以及无大气抖动和大气散射光等观测优点。本文着重探讨了太阳空间长波射电观测、X射线观测、紫外线观测的成就与研究结果。这些波段(包括光学)的爆发均起因于太阳大气中被加速的荷能电子与太阳等离子体、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电磁辐射,其能量约占太阳耀斑总量的1/4,即10^25J。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讨论了X射线双星CygX-3的X光子场对γ射线的吸收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当CygX-3的X光子发射场处于高态时,从致密中子星附近发射的能量为10^2-10^4MeV的γ射线约有60%被其吸收,吸收过程产生的正负电子的逆Compton散射会使出射能量10-70MeV的 γ射线强度平均增加约50%,计算的γ射线能谱与实验观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第22太阳周活动区M级以上X射线耀斑指数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第22太阳周中发生过M级以上的X射线耀斑对应的395个活动区资料进行了耀斑指数的统计,得到的结果:1.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级别综合指数表,2.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总指数表,3.第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总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4.第22周M级以上X射耀斑总指数直方图,该图表明第22太阳周活动的极大年分别是1989和1991年,为第23周太阳活动预报提供了可用参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第22太阳周(1987年1月至1992年12月)中发生过M级以上的X射线耀斑(Hα耀斑级别≥M级,并伴有X射线的耀斑)对应的395个活动区资料进行了耀斑指数的统计,得到的结果:1.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级别综合指数表,2.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总指数表,3.第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总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4.第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濯斑总指数直方图,该图表明第22太阳周活动的极大年分别是1989和1991年,为第23周太阳活动预报提供了可用参数。  相似文献   

9.
强磁场对中子星壳层热核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考虑强磁场中电子的量子效应,分析了强磁下电子气体的Fermi能,讨论了磁场对核的屏蔽势和核反应率的影响,进而计算了强磁场对天体物理中几个较重要的热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磁场而言,在较低密度下,足够强的磁场使原子核的屏蔽势显增加,但在ρ/μe〉10^5mol.cm^-3的密度下,中子星表面存在的强度为10^5~10^9T范围内的磁场对核反应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相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 个足点由 Yohkoh/ H X H/ S X T 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在耀斑前, 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 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 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 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越的暗条的激活。这些现象清楚说明, 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前兆相, 而且,色球磁场的剧烈变化可能是引起色球蒸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综述近二十年来对与太阳耀斑有关联的磁场瞬变现象的地面和空间观测 ,并通过非局部热动平衡计算 ,分析了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强磁场中的电磁辐射过程与自由空间的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本工作就是对强磁场中的e^+eˉ→3γ过程严格的量子电动力学处理,得到了一般情形下的截面与湮灭率的表达式。对静止湮灭作了数值计算,并与e^+eˉ→γ和e^+eˉ→2γ过程作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三光子过程在弱磁场(~10^8T,中子星表面磁场强度)中,对低能光子(硬X射线)的发射有着不可忽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生耀斑与感生耀斑之间往往有耀斑环相连。此外,本文还从演化特征出发分析了耀斑爆发前活动区等离子体的宏观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周曦  方成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4):401-407
本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I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分同时达到极大;(2)Hα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  相似文献   

15.
利用色球Hα线心像、TRACEUV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以及Nobeyama射电观测,对2004年1月8日日面边缘δ位形黑子群AR10537内发生的一个M1.3耀斑及相关的CM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该耀斑除了位于反极性磁场区域、覆盖部分黑子半影的两个主耀斑带外,还伴随有一个明显的远距离耀斑带,这表明有扰动能量沿大尺度日冕结构从耀斑源区向外传播。这一远区增亮处随后有EITdimming出现,表明色球蒸发导致的物质损失可能是产生日冕dimming的重要因素。另外,位于远距离耀斑带南面的一个大宁静暗条在耀斑发生后有部分消失,这可能与该耀斑导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重构有关。该耀斑爆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partialhaloCME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极可能是相同磁场过程在日冕的不同表现,故我们将此耀斑及与之伴随的日冕dimming认证为这一CME的日面源区。  相似文献   

16.
在与太阳耀斑有关的活动区中,一般呈现各种复杂多变的磁场结构,其中特别是光球层表面局部地区磁通量的出现和消失.在无限电导率的假定下,上述两种现象都会在日冕中产生中性电流片;通常人们认为这正是耀斑前一种可能的贮能机制.Tur和Priest通过两个特例讨论了新磁通量的出现所形成的电流片的特征,这两个例子的背景磁场分别取为双极场和均匀场.本文采用同样的背景场,讨论磁通量消失所形成的电流片,并指出和纠正文[2]对第二个例子的分析中的一些原则错误.  相似文献   

17.
检验行星潮汐对太阳耀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19太阳周内6.5年中的1119个≥2^-级太阳耀斑,相对于木星和金星的日面经度观测分布为Pj(L)和Pv(L)。五种理论分布假设为:(1)均匀随机分布;(2)均匀随机+横向潮汐力分布;(3)均匀随机+竖向潮汐力分布;(4)均匀随机+潮汐力模量分布;(5)均匀随机+横向潮汐力和竖向潮汐力分布。观测和理论分布的χ^2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在较严格的显性水平上(α〈0.01),五种理论分布假设都能接受  相似文献   

18.
AR6659是22周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区,它爆发了22周最强大的高能事件。本文用云南天文台的光球、色球精细结构照片和北京天文台怀柔站的磁场速度场资料,分析了该活动区磁场速度场的二维位形和大耀斑期间的演化特征,本文分析的4个大耀斑均爆发在中性线附近的N极区磁场梯度大的地方及色球速度场的红移区,偏带观测也显示耀斑物质是向红端移动的。耀斑波沿横场传播在离本黑子群几万至十几万公里的地方激起感生耀斑,在原  相似文献   

19.
在厚靶非热韧致辐射模型下,考察产生耀斑硬X 射线暴的非热电子幂律能谱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对有些耀斑,不同时刻的非热电子能谱总是具有一个粗略的共同交点。该交点可能反映了有些电子加速机制的固有性质———饱和及低端阈能。  相似文献   

20.
对1988年6月29日云南天文台高时间分辨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微波超快速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世界时07h38m50s至07h38m58s超快速吸收现象出现在太阳活动区NOAA/USAF5060上空的400GHz上,而在284GHz和142GHz上空出现的是spike辐射。当时,该活动区呈现出极其活跃的双极磁场位形。在世界时07h38m至08h47m先后产生了3B级和2B级的Hα耀斑,并出现了M65X射线爆发。根据电子回旋脉泽谐波吸收峰的特性,我们计算了三个波段的二次、三次谐波的磁场强度,并采用偶极磁场模型进行分析。对于400GHz上出现的超快速吸收现象,可能是产生的三次谐波脉泽辐射,在穿过吸收区时被吸收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