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Ⅱ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成功爆炸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判据,即成功爆炸的必要条件是铁星核外区的质量小于0.43M(M=Mcore-MIC<0.43M);充分条件是激波的能量大于铁星核外区的质量乘以20foes(Eshock>(Moc/M)x20foes).采用“等效厚度”的方法,由数值计算结果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
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对流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铁星核在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性,发现在铁星核内区出现中的指状对流,外区出现Schwarzschild对流,而在声速点和中微子俘陷球之间的过渡区出现Ledoux对流,在0.74-0.91M⊙间的区是对流不稳定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铁星核在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性.发现在铁星核内区出现中子指状对流,外区出现Schwarzschild对流,而在声速点和中微子俘陷球之间的过渡区出现Ledoux对流.在0.74-0.91M间的区域是对流不稳定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4.
疏散星团M67的初始质量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利用合理的成员判定方法对典型年老疏散星团M67进行了成员判定,直接得到了该团存在空间和速度空间质量分层效应的结论。在研究PDLF和PDMF时,我们还合理地作了由分析样本不完备而带来的修正。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动力学演化对疏散星团IMF影响的简易而普适的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了M67在0.7M⊙≤M≤1.3M⊙间IMF的斜率为-1.67±0.09,与Miller和Scalo场星IMF斜率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合理的成员判定方法对典型年老疏散星团M67进行了成员判定,直接得到了该团存在空间和速度空间质量分层效应的结论。在研究PDLF和PDMF时,我们还合理地作了由分析样本天区不完备而带来的修正。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动力学演化对疏散星团IMP影响的简易而普适的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了M67在0.7M⊙≤M≤1.3M⊙间IMF的斜率为-1.67±0.09,与Miller和Scalo场星IMF斜率较相符,并对该值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钡星的形成机制(Ⅱ)Monte Carlo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章Ⅰ所建立的钡星形成的完备模型进行了MonteCarlo分析,并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星风暴露过程和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而大部分中等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和星风暴露过程.银河系中钡星的数量、轨道周期分布和质量函数分布在本文各种模型计算结果范围之内.模型还预言钡星轨道周期与污染因子相关.模型给出,银河系中钡星的诞生率为002/年左右,亮于10个星等的钡星大约有6000颗,强钡星的平均质量为18M⊙左右,而钡星的白矮星伴星平均质量为060M⊙.另外,结果还显示,星族IAGB星热脉动开始较早,星风有潮汐增强效应存在(B~500),s过程最大恒星质量为2M⊙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对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层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于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屋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9.
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中微子的泄漏非常重要.采用一维球对称模型,在不同的中微子泄漏模式下,数值模拟了质量为12 M_⊙、14 M_⊙及15 M_⊙的Ⅱ型超新星爆发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微子泄漏模式对超新星塌缩、激波的传播和爆发都具有影响;并给出了最有利于Ⅱ型超新星爆发的相关参数的最佳值.此外还讨论了物态方程与压缩模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近相接双星BF Vir的光极小时刻,并对其轨道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财时也含有30年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表明:一个质量为0.281M⊙、绕公共质心的轨道半径为10.2UA的第3天体的存在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如果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是由于次子星的周期性磁活动引起,那么系统总光度就应该有振幅0.097L⊙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1.
一个小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和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度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  相似文献   

12.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热动能与自引力的平衡阶段。  相似文献   

13.
据观测到的SN1996的Hα谱线的初步计算结果表明,该超新星可能是由一颗晚B9型超新星爆发形成的,爆发时的气壳质量可达0.0031M⊙,径向膨胀速度为11760km/s。  相似文献   

14.
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的视宁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在云南丽江天文候选点的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每日23h至00h,平均R0为15.75cm(FWHM0.698")。其中最好的整夜平均R0为22.41cm(FWHM0.49")。  相似文献   

15.
高美古全夜视宁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1995年12月~1996年11月全夜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平均r0=16.50cm(FWHM=0.67″)夜平均极大值rmax=22.41cm(0.49″夜平均极小值rmin=1295cm(0.85″)。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1995年12月~1996年11月全夜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平均r0=16.50cm(FWHM=0.67″),夜平均极大值rmax=22.41cm(0.49″),夜平均极小值rmin=12.95cm(0.85″)。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由主序演化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其湍流压的大小.结果证明,在红巨星和AGB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  相似文献   

18.
马月华  王益萍 《天文学报》1996,37(3):265-271
SL9慧星撞击木星类似于大气中陨落的流星现象,是替星与木星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慧星碎块的质量取为10(12)、10(13)和10(14)kg,其密度分别为3.0、1.0、0.8、0.5和0.2g/cm3.结果表明:这些慧星碎块能穿透木星大气的氨云层,在接近1bar的地方爆炸,这与文[1]的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IRAS14122-5947是一颗新发现的变星,其Ic星等的变幅超过5.5,光变周期可能是1935天或3930天,近红外光谱与OH/IR星相似,并具有一个冷的尘埃包层。对SE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它在AGB最终阶段的质量流失率为3.6(-6)M⊙/yr.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处在AGB的最后阶段,质量流失时而进行时而停止。  相似文献   

20.
最近Gentile等研究了超新星核区从核物质到夸克物质的一级相变.沿着他们的工作,本文研究从两味夸克物质到三味夸克物质的相变过程.我们发现相变时标小于10-7秒.超新星的中心温度和核区的中微子总能量明显增大,这不仅会增加超新星爆发的成功机会,而且会提高复活激波的能量,同时会影响新生中子星的冷却.核区存在Schwarzschild对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