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汲清  陈廷愚 《地质论评》1986,32(2):138-143
多旋回的造山运动可以分为早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在多旋回的造山运动中必然伴随着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和多旋回的成矿作用。以华南的钨、锡矿为例,该区钨、锡矿的成矿作用始于早期旋回,产于晚元古代的变质岩中,或与扬子期的岩浆活动有关。主旋回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加里东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后期旋回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华力西、印支和燕山等期,类型很多,以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最为重要。从多旋回的成矿作用的观点来看,在华南钨、锡矿的普查找矿中,在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燕山期的同时,对其它时代的矿床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铜金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发育多期以铜金为主的成矿作用。加里东中期形成了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燕山早期主要形成了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燕山晚期形成了浅成热液型金矿床。不同时期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为主的地层的控制,同时,受到NE向和NW向2组断裂交叉形成的环(菱)形构造的控制。各期岩浆作用最晚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含量较高且成矿元素明显富集的小型侵入体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多宝山地区是不同时代构造-岩浆作用的中心地带,富含铜、金等成矿组分的中奥陶统多宝山组海相火山岩地层是不同时代矿床的统一矿质来源,导致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发生、不同时代矿产种类具有一致性以及矿床集中分布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毛伟  李晓峰  杨富初 《岩石学报》2013,29(12):4104-4120
广东大宝山矿床位于南岭花岗岩带中带。它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多金属矿床,开采历史久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宝山矿床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体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因而人们较多地关注中生代的岩浆活动,而忽视了对其他时代岩浆活动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系统地测试了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多个花岗质岩体和辉绿岩脉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徐屋片理化流纹斑岩年龄为426.9±2.2Ma、九曲岭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船肚花岗闪长岩和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分别为162.2±0.7Ma、160.2±0.9Ma和161.0±0.9Ma。矿区内两条辉绿岩脉的年龄分别为210.4±1.4Ma和163.9±1.8Ma。这些结果证实大宝山矿区内存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个旋回的岩浆活动,中晚侏罗世铁镁质的岩浆活动可能存在对成矿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老柞山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柞山金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可分为早、晚两期、7个成矿阶段。通过对各成矿期不同成矿阶段的矿体赋存特征、矿石类型、共生矿物组合、铷锶同位素年龄及铅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研究表明 ,早期成矿作用与晚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成矿时代为 (2 39± 34 ) Ma,而晚期成矿作用则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成矿时代略晚于 12 3~ 146 Ma  相似文献   

5.
粤北大宝山矿区徐屋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屋岩体位于粤北大宝山矿区南部,是区内花岗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徐屋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441.2±4.2Ma(MSWD=1.02),表明其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前人年龄数据表明,大宝山矿区存在有加里东期和燕山期2次成岩作用和1次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刘驰  穆治国 《地质科学》1995,30(4):329-337
在利用脉冲显微激光探针40Ar/39Ar定年技术测定标准样品的J值和年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研究了黑龙江省嫩江县北部多宝山斑岩铜矿区水热成因矿物的年代学。结果表明,高钾含量的水热蚀变矿物适合于激光探针的表面微区测定,并且可以克服水热蚀变矿物中的39Ar “反冲”丢失对年龄结果的影响。矿区的岩浆-水热事件主要有两期,分别为253-220Ma和184-162Ma,前者代表了成矿时代,后者反映出由成矿期后岩浆活动所引起的水热叠加事件。  相似文献   

7.
多宝山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早古生代地质体发育,且与区域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通过对多宝山地区中奥陶世侵入岩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的研究,对其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 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488±3 Ma,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岩浆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同熔了部分壳源物质,伴随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和岩浆侵入喷发活动,大量深源流体带来Au、Cu等成矿元素,在有利成矿条件和扩容空间下,形成多宝山铜(钼)矿床. 研究显示,中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东苏门答腊地体和西苏门答腊地体白海西期岩浆旋回以来各自的金属矿产分布特征。海西期东苏门答腊地体以裂陷盆地的层控型铅-锌矿为主,而矽卡岩型Ag、cu和Pb.zn矿化产于西苏门答腊地体。印支期sn矿成矿作用主要与s-型花岗岩类(220~195Ma)侵入和苏门答腊岛中部的梅迪亚苏门答腊深大断裂走滑活动有关。燕山早期铜.金成矿作用为陆缘夭折古裂谷和岛弧环境。燕山晚期为弧-陆碰撞的火山弧的Sn-Au-Ag成矿作用。喜山期发育的岩浆弧Au—Ag成矿与苏门答腊深大断裂活动和巴厘散构造带有关,归因于印度-澳大利亚洋壳斜向俯冲于苏门答腊岛之下。  相似文献   

9.
多宝山矿集区位于早古生代多宝山岛弧带上,地处兴安地块东缘,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金、铜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在调查区域成矿背景、收集和分析矿集区矿床同位素测年数据、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多宝山、铜山、争光等矿床在成矿构造地质、矿石组构、元素组合和成矿期次等方面表现出的多期改造与叠加成矿的特征,认为叠加改造是多宝山矿集区重要的成矿作用。斑岩型多宝山铜(钼)矿床、铜山铜矿床及浅成低温热液争光金矿床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成矿作用在矿集区形成小多宝山、三矿沟等小型矽卡岩矿床的同时,并对多宝山、铜山及争光矿床进行叠加改造。初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及体制转换与叠加改造成矿的关系:加里东期成矿作用形成于古亚洲洋的俯冲碰撞形成的岛弧环境;印支期成矿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消减有关;燕山期成矿作用是在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休瓦促Mo-W-Cu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02±3.5Ma,形成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时期;含矿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83.3±1.7Ma,形成于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环境。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2.87~4.12(平均为0.09),T_(MD1)年龄541~828Ma,T_(DM2)年龄为719~1109Ma,表明岩体形成的物质来源除壳源物质之外,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7.96~-2.75(平均为-5.54),T_(MD1)年龄为820~1019Ma,T_(DM2)年龄为1102~1391Ma,ε_(Hf)(t)0,表明岩石是由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休瓦促两期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原位分析显示,区内存在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及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洋壳俯冲造山有关;而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岩浆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造山至晚白垩世造山后伸展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发生,且在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晚白垩世的成岩成矿作用,这为区内复合叠加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争光金矿地质特征与年代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  符家骏  赵元艺  曾辉 《地质学报》2016,90(1):151-162
多宝山斑岩矿床位于兴蒙褶皱带的东段,是中国东北部著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争光金矿处于多宝山多金属成矿带的南东端,是区内重要的金矿床。本文通过对争光金矿区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80±3Ma,以及对闪长玢岩、闪长岩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78.3±3.7Ma、150.67±0.77Ma,推断争光金矿早期矿化发生在加里东期,为多宝山斑岩成矿系统外围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与闪长玢岩岩浆活动相关,后期经历了燕山期闪长岩岩浆活动的成矿作用。因此,争光金矿是与闪长玢岩和闪长岩相关的多期次成矿作用的产物。另外,根据所测辉钼矿中Re的较高含量(295.9×10-6~394.7×10-6),推测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并含有部分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2.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西向的挤压是形成NWW向容矿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该期为主构造期;燕山期NNE-SSW向的区域性挤压应力,具有引发区域性NEE向张性容矿构造的条件。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的分析,认为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发生的两次区域性小规模的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有较密切的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和热能。构造应力、应变场所反映的构造期次、区域性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铅锌矿床的成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该地区铅锌矿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分别和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兰坪-思茅地块碰撞、义敦弧与扬子板块碰撞,以及早侏罗世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洋打开、扩张的时间一致。该地区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和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3.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9,自引:57,他引:12  
邓军  杨立强  王长明 《岩石学报》2011,27(9):2501-2509
国家973规划项目"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实施3年来,在成矿动力学背景、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构造体制转换与复合叠加成矿作用、成矿预测理论和勘查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厘定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和陆陆碰撞等一系列重要的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存在较大规模的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2)划分了被动边缘盆地型、活动边缘多岛弧盆型和大洋盆地型3个VMS型Cu-Pb-Zn成矿子系统,确立了玉龙和格咱-香格里拉斑岩型Cu矿带印支期岩浆作用的贡献及俯冲岛弧构造环境。(3)沉积岩容矿Pb-Zn-Cu-Ag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贯穿于印-亚大陆碰撞的三个演化阶段,成矿年代由南向北逐渐变新;它包括2套子系统:脉状Cu成矿系统,与变质流体活动有关,成矿物质来自深部地壳和浅部沉积地层的混合;Pb-Zn(-Cu-Ag)成矿系统,与盆地流体活动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地层。(4)金沙江-哀牢山斑岩型Cu(Au)成矿系统形成于35Ma左右,受控于印-亚大陆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5)造山型Au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哀牢山金矿带,三期金成矿作用发生于~62Ma、~35Ma和28Ma左右,分别受控于印-亚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早-晚期转换构造动力学体制。(6)区域存在3期重要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主碰撞→晚碰撞和晚碰撞→后碰撞,前两者控制区域斑岩铜矿带、沉积岩容矿多金属矿带和造山型金矿带,后者控制了沱沱河盆地中的Pb-Zn矿床。(7)最典型的叠加成矿系统为VMS 型Cu-Pb-Zn与斑岩型Cu叠加成矿系统,主要发育于羊拉-红山-普朗-铜厂沟矿集区、云县-景谷、江达-维西和昌宁-孟连成矿带。(8)探索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并选择羊拉-红山-普朗-铜厂沟矿集区为重点地区,开展隐伏矿体预测工作,取得找矿进展。本专辑论文基本覆盖了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涉及4个主题:成矿动力学背景、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构造体制转换与复合叠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西苍梧县宝山矿床位于大瑶山隆起区的东南部,是一个与石英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区内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石英斑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了3件花岗闪长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33.7±1.2 Ma、435.0±1.2 Ma和449.7±2.3 Ma;1件细粒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0.4±0.5 Ma,2件石英斑岩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5.4±0.7 Ma和92.5±0.5 Ma。本文认为,宝山矿区存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等多期岩浆活动,与成矿有关的石英斑岩锆石U-Pb年龄揭示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这些高精度花岗岩锆石U-Pb测年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瑶山地区的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天宝山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叠加成矿作用的观点。文中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不同成矿作用下矿化元素的特点,讨论了矿物包裹体测温结果和S、Pb、O、H同位素组成特征。形成矿床的三种成矿作用是:以锌矿化为主的二叠纪海相火山热液成矿作用;以铜矿化为特征的晚海西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以铅、锌矿化为主的三叠纪次火山热液成矿作用。受同化混染和矽卡岩化作用的影响,区内碳酸盐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最后,总结了此类复式成因矿床的一般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野马泉西金矿是近年来东疆东天山地区新发现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金矿。晚石炭世-早三叠世拉张环境下岩浆活动是主要的成矿作用,岩浆期后的中低温热液是金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则是金矿的赋矿空间。综合研究分析野马泉西金矿地质特征,认为其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正多宝山-大新屯铜金整装勘查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铜-金矿产资源基地。区内有多宝山、争光、三道湾子等大中型铜金矿床十几处。总体上,具有构造-成矿作用演化时间长、内部结构复杂、多期、多成因、叠加成矿的特征。笔者通过1:5万矿产远景调查和评价工作进一步在该整装勘查区的东北部发现与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钼(铜)1处。1区域地质特征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位于兴安地块东北部,经历了元古代变质基底形成、早古生代岛弧  相似文献   

18.
天山-兴蒙钼矿带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成矿带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本文通过对天山-兴蒙钼矿带4个典型矿床Re-Os同位素精确定年,结合前人区域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揭示天山-兴蒙造山带钼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热液作用有关,并识别出兴蒙造山带3期岩浆活动、钼成矿作用和构造热事件;Re-Os定年结果揭示出晚古生代铜-钼矿床与俯冲-增生作用有关,三叠纪钼的成矿形成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克拉通碰撞背景下,而侏罗纪-早白垩世的钼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老柞山金矿经历了早、晚两期成矿地质作用。通过对矿质来源、控矿构造、流体特征、成矿时代等控矿因素的分析 ,确定早期成矿作用为中高温热液蚀变岩型 ,矿体受北西西—东西向张性断裂控制 ,成矿年龄为 (2 39± 34 )Ma,与华力西晚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晚期成矿作用为中温热液充填脉型 ,矿体受北北西—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控制 ,其成因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两期成矿作用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上地幔 ,并有部分壳源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20.
红山铜钼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区位于扬子西缘多岛—弧—盆系之印支期义敦岛弧带内.矿区主要出露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地层,岩浆活动强烈.燕山晚期酸性岩浆活动是该区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成矿作用,并有后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成矿.并依据矿化、蚀变及成矿的分带性特征,初步建立起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