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CO2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愿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封存潜力巨大,2022年中国首个CO2海底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咸水层中正式启动。日本苫小牧咸水层封存项目作为迄今为止亚洲最成功的海底封存项目,其CO2封存监测工作为我国离岸封存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及技术指导。文章全面回顾了苫小牧CCS项目案例情况,对项目执行、场地监测内容及布点、监测设施及技术、监测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苫小牧CCS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陆—井—海结合一体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体系,旨在助力中国海上CO2封存项目顺利运行,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规模化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地质储存选址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中国沉积盆地CO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结果,认为深部咸水含水层是实现规模化CO2地质储存的主体,进而对适宜CO2地质储存的深部咸水含水层属性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地质储存选址原则,合理划分了选址工作阶段。建立了选址技术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经济适宜性和地面地质-社会环境选址指标4个指标层,60余个指标的选址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AHP)的多因子排序选址评价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各勘探平硐现场统计的基础数据,采用RMR分类、Q系统法、水电系统分类法(HC法)、BQ法对地下厂区围岩岩体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然后综合4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得到了各硐段的综合岩体质量类别,使这4种分类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达到综合确定围岩类别的目的,以此作为围岩稳定性分类的基础.此外,还对不同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From 2010 to 2012,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CHEGS) carried out the project “Potential evaluation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China”. During this project, we develop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echnical methods for the potential and suitability of CO2 geological storage based on Chin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and suitability of the primary basins for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order to draw a series of regional scale maps (at a scale of 1:5000000) and develop an atlas of the main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By using these tools, we delineated many potential targets for CO2 storage. We also built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site selec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Furthermore,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a Shenhua Coal to Liquid and Chemical Co., Ltd., w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first coal-based demonstration project for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in the Yijinhuoluo Banner of Ordo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basic preliminary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geological CO2 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s under Chin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完成的“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计划项目”,全面建立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技术方法,评价了主要沉积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完成了全国1∶500万评价图系和主要盆地评价图集编制,圈定出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目标靶区;构建了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选址、场地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与神华集团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个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基本形成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为水平薄层岩层,工程竣工发电已多年,施工及运行期安全,但工程开工前,还没有在水平薄层岩体中开挖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的成功范例,鉴于此,以山西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依托,从工程地质角度,对水平薄层围岩岩性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力学特性、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围岩变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研究成果,对洞室开挖支护施工、围岩变形监测等进行了分析,依据围岩变形监测成果对围岩力学参数进行了反演,验证了前期勘察成果,取得了在水平薄层状地质环境中开挖大型地下洞室的宝贵经验,进而为在水平薄层状地质体中修建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对此类不良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利锐  刘志刚  闫怡冲 《岩土力学》2011,32(Z1):614-0618
总结了超前地质预报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分析了超前地质预报认识上的误区和各种探测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概念,阐述了隧道所在地区地质分析技术、隧道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报技术、重大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技术包含的内容。系统的工作步骤为,利用地质分析技术结论以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标准对探测区段的围岩进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针对不同级别的地质复杂程度,制定与其对应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方案,并注意现场工作中动态控制的应用。以厦门海底隧道F3风化深槽为例,对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内容及工作步骤进行了应用。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发展方向。研究旨在完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使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能真正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8.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易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在科研项目的执行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可规范项目执行,提高项目成果的原创性,保障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将区块链技术与现行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融合可以推动项目的智能化管理.在全面梳理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现状、不足和需求的基础上,以...  相似文献   

9.
咸水层CO2地质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一项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工程利用的深部地下空间,需要在确定CO2羽流、扰动边界和经济因素“三级边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以我国唯一的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项目——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示范工程为实例,基于封存场地储层CO2羽流监测以及扰动边界的推断预测结果综合评估,认为示范工程平面上4个1'×1'经纬度范围可作为地下利用空间平面边界,垂向上以纸坊组顶界(深度约958 m)为地下封存体顶部边界,以深度2 800 m为底板封隔层底界。提出的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方法,能够为未来封存工程地下利用空间审批与监管提供一定参考,但也需要进一步结合已有法律法规及规模化封存工程实践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实物地质资料作为提供地质信息的重要渠道,了解什么是实物地质资料以及实物地质的详细分类,才能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的内容,并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的特点,在采集和管理方面有所取舍。山东省实物地质资料保存和管理存在存放分散、保存条件差、人员配备不齐等问题,建设过程中应夯实基础、做好筛选、加大宣传、积极开展科研方面的技术支持及加强融资。  相似文献   

11.
陈喜友 《城市地质》2015,(Z2):38-41
本文以华能大厦基坑工程为例,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设施,结合工程条件及施工经验,对华能基坑工程中锚杆施工的钻进工艺、灌浆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从而提高锚杆的抗拔力。  相似文献   

12.
地下咸水层封存CO_2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2 地质储存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形式 CO2 地质埋存能力的计算,地下咸水层以分布广泛,埋存潜力大而成为最有效的地质埋存方式之一.在总结国内外 CO2 地质埋存工程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地下咸水层埋存 CO2 的原理、地下咸水层的关键参数、埋存能力计算、场地调查、数值模拟和监测技术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2 (known as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is increasingly seen as a viable strategy to reduce the release of greenhouse gases into the atmosphere.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emitters of CO2 in the world. Therefore, alongside other emissions reductions measures, the deployment of 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s to capture CO2 in China is essentia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ite-scale suitability of CO2 geological storage in deep saline formation systems. This is based on numerical modelling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a specific 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 providing a more accurate selection of preferential sites from a list of potential storage locations. However, the detailed design of specific 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s was not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预测评估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对邻近地区可能引发和加剧工程设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价是否会引发或加剧对本工程建设有危害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5.
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处于主体地位,但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挑战。积极发展煤炭开发地下空间储能技术,是推动能源利用低碳化和清洁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关键措施。结合当前储能技术,探讨了煤炭开发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围绕利用煤炭开发地下空间抽水蓄能、热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生物质储能等储能新技术,重点阐述废弃矿井不同能源类型的储能理念及方式,系统分析储能过程中面临的地质保障关键技术难题。煤炭开发地下空间储能新技术总体思路为:利用煤炭开发地下空间所具有的低位势能差,将其用作梯级储水库(抽水蓄能);或直接将其用作储质、储能空间(热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生物质储能),既可提升煤炭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又可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虽然煤炭开发地下空间可作为大规模储能库,但其开发利用过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以及地质保障技术。主要包括:(1)地质条件与选址适宜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即对储能空间的地质因素进行岩土工程性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系统研究,查明储能空间稳定性主控因素及其权重,构建选址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重点查...  相似文献   

16.
GIS在空间信息表达和管理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地质项目管理是国家地质专项开展实施的重要工作,本文以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专项项目管理系统建设为例,分析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专项项目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专项管理的方案,以综合管理地质项目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研发的战略性矿产专项项目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吴颖  居忠  朱卫琴 《江苏地质》2012,36(4):439-443
国内天然气需求量的快速攀升与季节性峰谷差的不断加大,迫使我国加快了天然气储气库的建设步伐,以增强冬季用气高峰时段的调峰能力。依据赵集矿区多年勘探开发的地质成果,主要阐述了赵集矿区岩盐资源的地质特征,全面评述了在赵集矿区建设地下盐穴储气库的地质条件,评估了储气库项目对现有盐化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CO2地质封存工程的潜在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地质封存技术虽是有效减排CO2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采收率的技术手段,但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CO2地质封存工程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的地质环境灾害风险,如浅层地表垂向差异变形、可能诱发的断层活化及地震事件、CO2逃逸导致淡水含水层的污染、CO2泄漏富集危害附近人类健康和局部生态系统等.本文分析了上述潜在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9.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for simulating the thermal energy transfer in a confined aquifer with different geological properties in the underlying and overlying rocks. The solutions for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aquifer, underlying rock, and overlying rock are derived by the Laplace transform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ime-domain solutions are evaluated by the modified Crump method. Field data adop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re used as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olutions in modeling the heat transfer in an aquife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TES)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quifer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ime, injection flow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dial and vertical distances. The heat transfer in the rocks is slow and has an effect on the aquifer temperature onl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injection time. The influence distance depends on the aquifer phys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injection flow rate, and injected water temperature. A larger value of thermal diffusivity or injection flow rate will result in a longer influence distance. The present solution can be used as a tool for designing the heat injection facilities for an ATES system.  相似文献   

20.
CO2的地质储存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区域的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是选址建设CO2地质储存工程的基础,而建立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于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安徽省内CO2减排需要为目的,根据研究区实际的地质条件,从CO2的地质储存所关联的多重因素出发,建立起包括安全性、技术性、经济性与社会环境性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变异系数法对评价指标确定权重与TOPSIS模型对研究区的CO2地质储存盆地适宜性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阜阳盆地与合肥盆地为优先选择的CO2地质储存盆地。评价结果为安徽省初步选址CO2地质储存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