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1,他引:30  
孙力  安刚  丁立 《地理科学》2002,22(3):311-316
利用东北三省及内蒙东北部均匀分布的80个测站40年(1961-2000年)夏季(6-8月)月降水资料以及正态化Z指数变换、小波分析和正交旋转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探讨了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旱涝异常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和周期性变化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持征,地理分布上,可将东北地区夏季降分为7个旱涝型(或敏感区),各敏感区内旱涝异常具有相对一致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近60年来西南地区旱涝变化及极端和持续性特征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金虎  张强  王劲松  姚玉璧  尚军林 《地理科学》2015,35(10):1333-1340
利用1953~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温度资料,通过降水和潜在蒸发均一化旱涝指数,从旱涝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内变化以及极端和持续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旱涝的空间趋势变化来看,西南近60 a来秋季和年变化呈显著的一致变旱趋势,而春、夏、冬3季旱涝变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从旱涝的时间演变来看,在温度与降水双重因子驱动下春、夏、秋、冬均表现为干旱化趋势,相比较秋季的干旱化程度最强,而春季的最弱,夏、冬两季相当,而全年的干旱程度比四季的程度更强;从极端旱涝的多时间尺度来看,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极端洪涝发生频次逐渐减少,而极端干旱发生频次逐渐增多,从季节尺度看,春、冬两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次较多,而夏季最少,极端洪涝发生频次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从旱涝的持续性特征来看,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有增长趋势,发生频率有增多趋势,发生强度有增强趋势,并且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而持续性洪涝事件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没明显变化趋势,发生频率有减少趋势,发生的季节也没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降水集中,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3—85%,全区平均值为79%。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旱涝灾害,是全国旱涝多发区之一。因此作好海河流域汛期旱涝趋势预报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台500百帕高空资料,分析海河流域旱涝同期和前期的环流特征,探讨旱涝的环流成因,为汛期的旱涝长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及异常旱涝季节变化倾向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00个气象观测站1960\_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降水、极端降水事件及异常旱涝区域面积的季节变化倾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冬季,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变率小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变率,但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春、秋季呈上升趋势,冬季呈下降趋势,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出现的多与少,基本决定了季节降水趋势的变化;夏季,暴雨出现的多与少不能完全决定夏季降水量的趋势,而大雨频次的变化趋势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一致,略呈上升趋势。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的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表明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缩小了;秋季降水异常偏少的区域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的扩大,表明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增大了;春、冬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的区域面积是对称变化的,即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面积增多,则异常偏少的区域面积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5.
利用逐月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洞庭湖流域春、夏、秋季57年来旱涝异常的年际变化以及典型旱涝异常年份的全球海温分布形势,并利用降尺度和趋势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对ENSO和关键区海温的响应,以加强对流域旱涝前期影响因素的认识。结果表明:1)流域在春、秋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夏季较明显地变湿。2)前期冬、夏季ENSO事件分别对流域春、秋季旱涝产生显著影响,而与夏季呈不显著的统计特征。3)在消除前期ENSO信号后,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S3)、澳大利亚东部海域(S4)海温和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现象仍分别为春、夏、秋季与流域旱涝有密切联系的海温因素。4)S3区SST对流域春季旱涝的影响通过西风带环流实现,S4区SST偏高似乎是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的表现,成熟的IOD现象为流域秋季旱涝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9个气象台站近50 a(1965-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与夏季总降水量的关系及其在典型旱涝年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以小雨为主,约占总降水日数的81%;但在夏季总降水量中,小雨、中雨和大雨降水量相当,各约占1/3。(2)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但均大致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该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中雨日和大雨日的相关关系显著,表明中雨以上量级降水日数的变化可基本反映夏季降水量的变化。(4)西北地区东部典型涝(旱)年,降水量的偏多(少)主要是由于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偏多(少)引起的中雨量和大雨量偏多(少)所致。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东部59个气象台站近50 a(1965-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不同等级降水量及降水日数与夏季总降水量的关系及其在典型旱涝年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以小雨为主,约占总降水日数的81%;但在夏季总降水量中,小雨、中雨和大雨降水量相当,各约占1/3。(2)该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但均大致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该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中雨日和大雨日的相关关系显著,表明中雨以上量级降水日数的变化可基本反映夏季降水量的变化。(4)西北地区东部典型涝(旱)年,降水量的偏多(少)主要是由于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偏多(少)引起的中雨量和大雨量偏多(少)所致。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低纬山地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廷艳 《山地学报》2003,21(4):422-427
对贵州气温、降水、灾害指数等要素的气候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后贵州处于一个相对温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北半球大陆气温自1930~1960年代初的明显暖期中),1960~1970年代是一个相对较冷时段,但趋势变化曲线反应出贵州气温呈下降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反),主要表现在春季和夏季变冷明显,秋季和冬季略有变暖;贵州降水趋于减少,主要反应为春季减少较为明显,夏、秋季变化不大,冬季呈增加趋势;各种灾害指数的趋势变化中,春季的倒春寒、夏季的洪涝趋于偏重,秋季的绵雨、冬季的低温和凝冻趋于偏轻,而春旱、夏旱和秋风变化不明显,但春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旱涝指数的小波分析指出贵州旱涝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全域性周期变化,分别是32a和10a周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降水的多年变化,不仅对研究气候形成问题可以提供重要资料,而且也有助于长期天气预报工作的发展。本文对华南降水的变率,旱涝频率以及汛期降水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华南旱涝形成的规律性,供有关部门参考,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根据华南具有30年以上记录的22个台站的降水资料,求出降水变率,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报》2016,(夏季长周)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14年5-8月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经与降水量和灾情比对,LDFAI能反映出华南夏季的旱涝急转特征。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趋势系数计算、线性倾向计算、T检验、M-K检测等方法,对华南地区夏季LDFAI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华南区域平均的LDFAI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其强度呈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存在2个偏强时期和1个偏弱时期。2从区域变化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主要空间区域,通过对各空间区域代表站的资料进行分析,1区(粤北和桂东北)和2区(粤西和桂东南)夏季LDFAI呈下降趋势,且1区下降趋势显著并在1988年发生了显著下降的突变;3区(粤东)和5区(海南岛)LDFAI呈显著上升趋势,且3区在1980年发生了显著上升的突变;4区(桂西)LDFAI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3从年代际特征看,1区和2区LDFAI随年代下降,相应5-6月降水随年代增多。3区和4区LDFAI在1990s和2000s为较大值,该时段7-8月降水明显偏多。5区LDFAI随年代上升,相应7-8月降水随年代增多。  相似文献   

11.
赵东升  张家诚  邓思琪  郭彩贇 《地理科学》2021,41(12):2222-2231
基于 1960—2018 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计算方法,以生态地理区为框架,识别并分析了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次数在 1960—2010年有增加趋势,在 2011—2018 年快速减少;旱转涝事件多发生在春夏季(4~8 月),涝转旱事件则跨越了春、夏、秋季(5~11 月);在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A5),西双版纳山地季雨林、雨林区(VIIA3),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而在湘黔高原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A3)和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A4),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季;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2000 年以来旱涝急转事件在滇中南亚高山谷地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IA3)和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发生次数减少,但有加重趋势,呈现极端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旱涝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和涝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因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使农业遭受损失,如能摸清旱涝的气候规律并进行合理的旱涝气候分区,对领导部门因地制宜的配置农业,制定旱涝治理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华南降水多年变化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降水的多年变化,不仅对研究气候形成问题可以提供重要资料,而且也有助于长期天气预报工作的发展。本文对华南降水的变率,旱涝频率以及汛期降水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华南旱涝形成的规律性,供有关部门参考,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根据华南具有30年以上记录的22个台站的降水资料,求出降水变率,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1961-2014年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慧  廖雪萍  陆虹  陈思蓉 《地理学报》2016,71(1):129-141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14年5-8月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经与降水量和灾情比对,LDFAI能反映出华南夏季的旱涝急转特征.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趋势系数计算,线性倾向计算,T检验,M-K检测等方法,对华南地区夏季LDFAI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从整体上看,华南区域平均的LDFAI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其强度呈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存在2个偏强时期和1个偏弱时期.② 从区域变化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主要空间区域,通过对各空间区域代表站的资料进行分析,1区(粤北和桂东北)和2区(粤西和桂东南)夏季LDFAI呈下降趋势,且1区下降趋势显著并在1988年发生了显著下降的突变;3区(粤东)和5区(海南岛)LDFAI呈显著上升趋势,且3区在1980年发生了显著上升的突变;4区(桂西)LDFAI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③ 从年代际特征看,1区和2区LDFAI随年代下降,相应5-6月降水随年代增多.3区和4区LDFAI在1990s和2000s为较大值,该时段7-8月降水明显偏多.5区LDFAI随年代上升,相应7-8月降水随年代增多.  相似文献   

15.
1956~2000年中国地表水资源状况: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张强  孙鹏  陈喜  陈晓宏 《地理科学》2011,(12):1430-1436
系统搜集了中国590个雨量站和383个水文站1956~2000年长序列月降水量与月径流量资料,及1978~200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的旱涝受灾与成灾面积、灌区面积、已建水库库容等数据资料,全面分析了地表径流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农业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及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降水减少,其中山东和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象旱涝指数的旱涝急转事件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家伟  陈华  侯雨坤  赵英  陈启会  许崇育  陈杰 《地理学报》2019,74(11):2358-2370
基于长江流域212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日降水资料,借助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SWAP),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提出一种识别旱涝急转事件的新方法。方法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高发的长江流域,分别从典型站点旱涝事件分析、区域典型旱涝急转事件分析、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分布规律分析等角度,探讨了长江流域1961-2017年旱涝急转事件规律。结论显示:①SWAP指数对于旱涝事件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②聚类方法可聚合相似旱涝急转事件,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中干旱事件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远长于洪涝事件。③ 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呈现明显的区域规律:上游发生频率较低,中下游偏高;此外,长江流域多数分区近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WAP指数并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旱涝急转事件,可进一步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的预测及评估中。  相似文献   

17.
元谋干热河谷近50 a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热矛盾是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降水变化对农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以Morlet为连续小波基,对元谋干热河谷近50 a降水的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变换,结果表明:年降水和分季节降水量呈波动性增长之势,夏季增长趋势明显;旱季降水变化率显著高于雨季.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全年降水与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具有多尺度波动的特点,且夏季和秋季降水量的变化在全年降水的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夏季降水丰枯年际转化的速率快,而其他季节相对较慢.干热河谷降水的多尺度变化既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相关,又与下垫面覆被变化相关.降水多尺度变化规律表明,未来短期降水总体具有减少趋势,会对反季节蔬菜和旱作农业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159 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850-2008 年我国东部地区90 个测站的旱涝等级和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格点等资料,使用BP 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59 年旱涝等级与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的耦合相关关系。利用关键区域的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有密切联系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对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159 年中国东部旱涝具有4 种典型空间分布型,即华南与中国东部其他地区旱涝趋势相反型、黄淮地区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旱涝趋势相反型、江淮流域与中国东部其他地区旱涝趋势相反型和中国东部与西部旱涝趋势相反型。近159 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呈现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强弱相反的分布特征;(2) 本文定义的夏季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与我国东部旱涝典型分布型的年代际变化有密切关系,但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存在显著的年代际位相差异,即20 世纪20 年代之前,当东亚夏季风偏强(弱) 时,长江流域以北容易偏旱(偏涝),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容易偏涝(偏旱),20 世纪20 年代以后,当东亚夏季风偏强(弱) 时,长江流域以北容易偏涝(偏旱),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容易偏旱(偏涝)。可见,使用较长年代资料进行考察,研究结论丰富了大多数使用近50-60 年资料的研究结果。东亚夏季风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之间关系的年代际位相差异,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对太阳活动等外强迫的非线性反馈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选取145个气象站近53 a(1961-2013年)逐日气象土壤数据,运用修正Palmer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对黄淮海流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计算,在此基础上对3种旱涝评价指数的周期、突变点、趋势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小波周期分析法对3种旱涝评价指数进行周期分析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三者都存在22~25 a、5~10 a左右的旱涝变化周期,其中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在表现小尺度周期变化上比较显著。由M-K统计检验和滑动t检验法对3种指数进行突变点检测,得出修正Palmer指数表征的研究流域旱涝突变年份为1978年,SP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突变年份为1986年。在气温变化和实际蒸发比较大的情况下,修正Palmer指数更能准确地表征旱涝强度、性质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夏季旱涝的演变规律,近年来已为许多气候工作者所注意。我们认为研究旱涝演变规律时须重视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