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再生 《地质通报》2003,22(11):977-983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1999-2002年,中国在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和特殊地区实施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了近4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总结归纳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展望了今后如何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2.
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原则和组织,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河南省矿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准则与前景,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历时2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结合大量前人资料和多时段的遥感解译成果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为编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思路、体系构架和3S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RS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生态环境地质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北省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图。在定义生态环境背景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基础上,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图和土地利用程度图,分析了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证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背景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同时,对湖北省生态环境演变机制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县(市)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系统地探讨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市)区域为基本单元,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主要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而对全省各县(市)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确定了生态环境类型,为江西省制定生态经济建设宏观规划,为生态环境的辩证施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客观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危害状况及危害程度的分析,阐述了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研究了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认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法和措施。力求使人们认识到煤矿城市塌陷不仅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对煤矿城市塌陷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重视,纳入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市)域为基本单元,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主要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而对全省各县(市)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确定生态环境类型,为江西省有关部门制定生态经济建设宏观规划、对生态环境问题辨证施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客观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达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剖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环境灾害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手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方法与策略。通过建立具有系统综合性、动态可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文章还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及目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实施了“岷江上游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以及“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一项跨地质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探索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  相似文献   

10.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艾比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倍受关注。在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前提下,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采用倒算法,即采用从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维护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的方法,分析计算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并提出了天然生态植被和维护湖泊面积生态环境的最小需水量。  相似文献   

11.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区域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对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回顾,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同时对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以及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等做了简要的讨论,认为岩石圈及地质体中一定含量的金属元素是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成矿尚需一定的地质作用对这些金属元素的浓集。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东南部深部构造与区域矿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亮 《贵州地质》2003,20(2):75-79
该文主要根据贵州东南部1:20万区域重力资料并利用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推断了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结合区域矿产资料,用区域成矿学的新观点,探讨了该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区带的关系及其对矿床成矿系列和分布的控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云开地区区域成矿特点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讨论,选择区内主要矿床的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进行对比,并根据典型矿床成矿模式概括区域成矿模式。指出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为本区矿床的成矿期,这是对广西云开地区成矿环境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期指导区域矿产评价和找矿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河北省近3000件样品的多种岩石物性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此探讨物探方法的有效组合问题。结果发现,对不同的地质目标,物探方法的有效组合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新疆鄯善黑山尾地区钠硝石成矿远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鄯善黑山尾地区具备硝酸盐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有利的成矿条件,成矿远景好,预测钠硝石资源量,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并可进一步扩大找矿远景。钠硝石矿体连续性好,层位稳定,矿石品位较高,采选技术简单,易于开发利用,应开展深入的地质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北省数十个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地球物理参数与地球化学元素的相关分析,发现这些参数间的相关性是不同的,由此探讨物探异常表达金属矿(矿化)异常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区域化探在森林沼泽区地质填图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鹏  丁峰  汤正江 《物探与化探》2004,28(3):209-212,217
通过对大兴安岭浅覆盖区1:20万小二沟幅区域化探特征元素Fe、Mg、Si、K、Sb、Hg、U等地球化学背景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浅覆盖区地质体界线、断裂、隐伏岩体等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经野外验证,在该区应用区域化探特征元素研究基础地质问题是有效的。而且对今后在浅覆盖区开展区域地质填图和提高地质填图质量、速度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暴雨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更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估区域性暴雨事件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4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动力降尺度模拟,利用“追踪式”客观识别方法,对我国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识别,并从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5个方面预估了其在RCP4.5情景下的未来变化。多模式预估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平均降水量、平均影响范围和综合强度到21世纪末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与1986—2005年相比,无论在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还是末期(2080—2099年),位于“低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减少,而位于“高值区”的事件出现频率增加。轻度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减少,而中度、重度和严重的区域性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区域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降水量均在我国东部区域大范围增加,并且三者增幅的空间分布型态较为一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地区,而且到21世纪末期的增加幅度大于中期。  相似文献   

20.
甘新蒙北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区域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忠  李百祥 《甘肃地质》2008,(4):51-57,63
甘新蒙北山地区处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3大古板块的汇聚部位,构造形迹的复杂性致使长期以来对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不同的学派说法不一,相同的学派在某些具体问题认识上也是各持所见。本文利用甘新蒙北山地区1:100万、1:20万区域重力、构造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甘蒙北山区域构造、深部构造和区域成矿的关系,也为板块构造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