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以哈尔滨市1996、2002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08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中,林地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建设用地是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这一期间,哈尔滨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1123.63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1125.85亿元和2008年的1126.68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源于林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的扩大,其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体现在水文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土壤上。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对林地、水域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详细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分析了重庆市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根据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并进行了敏感性指数(C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97~2007年间,耕地、牧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均减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均增加;重庆市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7年增加了58.95×108元,达到1002.25×108元,这主要是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增加所至;在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变化中,只有食物生产有所减少,其余均有所增加;敏感性系数分析表明,ESV对生态价值系数(Value Coefficient,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1986~2000年的1∶100000Landsat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了1986~2000年该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Costanza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对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在1986~2000年间,由于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而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减少,松嫩平原西部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其他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的比例为9.80%、城乡建设用地增加0.66%;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比例分别为1.10%、6.80%、1.20%和1.20%,15年的时间里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总价值减少7000.15×104美元,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9.74%。  相似文献   

4.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能够为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空间上的定量预测;并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GIS叠置法从土地利用布局上评价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合理性。以鄂城区为例,划分了702个格网,规划实施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减少了414.54万元;建设用地布局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宜性,只有0.23%分布在高度敏感区内。因此,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但还应注重对森林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城镇发展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变化,甚至显著降低,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能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研究以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GeoSOS-FLUS)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4种情景下草地、未利用地都是减少,水体几乎不变,建筑用地栅格数都增加,其中基准和保护林地情景增加最多,均为25.66%,林地除保护农田基本不变外,其他三种情景变化几乎一致,增加均为3.07%;相比2020年,保护农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了5.46亿元,其他三种情景的服务价值都增加,保护农田林地最高,为2 901.82亿元,其他两种均为2 893.07亿元。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利用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定量研究县域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为生态资源的合理定价与有效补偿、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在GIS、R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富锦市199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富锦市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持续降低,由1990年的2 919 713.47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 671 722.54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与其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当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也随之改变;人口和经济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Costanza等所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理论及方法体系和丰顺县现状土地利用数据,对丰顺县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价值强度、区位指数等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全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6.57亿元,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中,林地和水域的贡献率最大;(2)全县平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强度为1.72万...  相似文献   

8.
沾化县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黄河三角洲沾化县1987年、1997年和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了1987年~2007年间沾化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调整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评价了因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年间沾化县城镇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大量增加,农田、草地、滩涂和盐碱荒地面积迅速减少,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域面积的转入、农田和滩涂面积的转出分别是影响沾化县生态服务价值上升和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2005—2015年间徐州市的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图,再结合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的方法,计算出研究期间徐州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以当量因子法的研究为基础,以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关修正系数,定量研究了徐州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研究其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徐州市主要用地类型以耕地为主,2005—2015年间,耕地、林地、水域和草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小幅度增加,建设用地增加面积较大,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剧烈,耕地大面积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出,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主要是由耕地转化而来;(2)在二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服务价值最高,原料生产服务价值较低,研究期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进而导致徐州市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少,10 a间共减少了2.9×10~9元,在一级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10~9元,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43×10~9元,二者生态服务价值减少量占总生态服务价值减少量的80%以上;(3)不同时期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期间徐州市各地类生态价值系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一种缺乏弹性的关系,因此采用生态价值系数的计算方法是合理可靠的,计算结果具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07、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基于土地利用分类结果,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方法核算了黑河市爱辉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3年,黑河市爱辉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71.03亿元上升至584.71亿元,总体价值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田价值从11.12亿元下降至8.32亿元;林地价值从526.02亿元上升至541.24亿元;草地价值从29.67亿元下降至29.19亿元;水体价值从4.22亿元上升至5.95亿元.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该区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视角,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产生的影响.通过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从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等维度,构建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理论框架,结合平原地区农用地整治的案例,分析土地整治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类型变化和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平原地区的农用地整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正向的影响,主要得益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与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功能相对应,供给服务价值占据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应用Costanza、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确定湘乡市各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根据湘乡市规划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预测湘乡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评价规划实施后将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引入弹性系数对生态价值的敏感性指数进行计算。实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对制定正确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庄河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以2000 年和2010 年2 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庄河市10 a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庄河市2000~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庄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3 个方面.结果表明,2000 年以来10 a 间各类建设用地增加了3.21 万hm2, 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8.78% ;旱地减少了3.76 万hm2, 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0.29% ;水田面积增加了0.57 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1.56% ;林地和水域面积略有减少,草地和其他利用类型土地面积略有增加,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典型区近10 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谱特征混杂且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区为例,分析了其近10 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根据2005年、2009年和2015年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图,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取了各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并通过量化指标和转移矩阵对各地类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面积比例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盐荒地、耕地和水域;10 a间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和耕地都有明显扩张,且2009~2015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05~2009年;盐荒地面积大量减少,林草地、水域和滩涂亦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主要占用了盐荒地和耕地,耕地的扩张则主要来自盐荒地和林草地。研究区内仍有大面积盐荒地未被利用,土地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响应已被广泛关注。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结合已有研究,收集区域粮食产量、价格等数据计算得到云岩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岩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07.89×106元,其中调节服务占比较高,林地和水域是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地类,二者价值占比89.80%,应加强二者的保育和管护;云岩区生态系统服务高低值呈聚集性片状分布,黔灵山公园以北是典型的高值区,低值主要集中于已建成的城镇区域,城市与生态共建融合发展是云岩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1996年、2006年、与2011年TM影像和2016年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临湘市土地利用信息.应用转移矩阵、变化指数和信息熵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域以平均每年0.854% 的速率增加,耕地以平均每年2.327% 的速率减少,林地以平均每年3.195% 的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程滔 《测绘通报》2018,(8):41-46
提出了一种基于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等多源遥感信息的全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各遥感信息特征及大数据产生过程,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分类标准及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设计了数据计算算法,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研究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968.20亿元,人均3.70万元;各覆盖类型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现森林水域草地农田荒漠的特点。研究表明: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栅格化结果等多源遥感信息为基础数据源,可计算得出高精度的量化及空间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果;设计的数据计算算法解决了多源遥感信息一体化I/O及计算负载等问题,运行效率和性能满足计算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以TM图像及MODIS NDVI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物质量评估模型及价值量评估模型,对河北省2000—2009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2000—2009年间,河北省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总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区高于平原区的规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呈现出南北两端地区减少、中部地区增加,且增加部分面积大于减少部分面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黑龙江省数据为主要评价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隶属度属于第Ⅲ等级——良级水平,隶属度为0.3312,说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良级状态。最后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庄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庄河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以2000年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庄河市10 a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庄河市200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庄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3个方面。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10 a间各类建设用地增加了3.21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8.78%;旱地减少了3.76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10.29%;水田面积增加了0.57万hm2,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1.56%;林地和水域面积略有减少,草地和其他利用类型土地面积略有增加,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