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滇西北第四系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野外实测剖面研究,室内古生物化石鉴定,~(14)C年代测定,古地磁极性变化测试等手段,对滇西北第四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确定本区第四纪下限为距今248万年,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三者的下限,分别为距今73万年、3万—4万年和1.35万年;滇西北第四纪重要冰期(大理冰期)则距今1.8—2.0万年。  相似文献   

2.
湖北房县桥上乡蛤蟆洞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挖掘的牙化石的初步鉴定,湖北省房县桥上乡蛤蟆洞洞穴堆积层中哺乳动物化石共4个目(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和偶蹄目)、8个种属(豪猪、虎、熊、中国犀、巨貘、鹿、水牛和羊),为中-晚更新世温暖、湿润、森林-草地化石动物群;该化石动物群的发现和地理位置为神农架地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分布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地点,并为该地区新构造抬升特点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证据,同时也为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相似文献   

3.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南岭以南的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中发现较丰富的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鉴定为6个目5属5种,称之为碧寿动物群。根据碧寿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化石层位、热释光测试结果和生物地层对比初步认为,该动物群与西江流域的罗沙岩动物群一样,都属于晚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生活在MIS5a时的间冰期,但罗沙岩动物群的时代略早,为(79.0±15)kaBP,而碧寿动物群则存在于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之交的MIS5a之末叶。此动物群为广东东江流域历年首现,代表了当时的热带北缘森林草原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4.
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仅限于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其中水牛化石较为少见.最近在朝阳区望京西路一建筑工地地下13m处发现一残破水牛头骨;依据大小及头骨和角心形态,可将其归入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 Chow et Hsu,1957).北京平原地区的水牛化石,可能出现于距今2.5~4.0万年前,该时间段正值玉木冰期中的一个间冰阶.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馆藏的另一件几近完整的水牛头骨化石,尽管没有产地信息,但从大小和形态特征判断,该标本也属于杨氏水牛;该标本是迄今报道过的最完整的杨氏水牛头骨;从化石保存状况初步判断,其产地很可能在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顾乡屯动物群是由1931年尹赞勋先生在哈尔滨顾乡屯发现19种哺乳动物化石而得名,其后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多处发现,由于以被毛犀、猛犸象化石最为常见,一般也称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到目前为止该动物群至少有64种化石,分属18科37属。顾乡屯组代表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与华北萨拉乌苏组有很好的对比性,属同期异地同相沉积。顾乡屯动物群化石层位仅限于顾乡屯组地表出露部分,年龄测定结果不超过60000─70000aB.P.,表明顾乡屯动物群相当于萨拉乌苏上部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顾乡屯动物群与顾乡屯组在时代上的不一致性,是东北地区第四纪研究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大同第四纪火山群及我国近期火山的分布,自30年代由尹赞勋先生做了开创和倡导性研究以来,在岩石学、地球化学、树造环境和深部岩浆源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顾乡屯动物群是由1931年尹赞勋先生在哈尔滨顾乡屯发现19种哺乳动物化石而得名,其后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多处发现,由于以被毛犀、猛犸象化石最为常见,一般也称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到目前为止该动物群至少有64种化石,分属18科37属。顾乡屯组代表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与华北萨拉乌苏组有很好的对比性,属同期异地同相沉积。顾乡屯动物群化石层位仅限于顾乡屯组地表出露部分,年龄测定结果不超过60000─70000aB.P.,表明顾乡屯动物群相当于萨拉乌苏上部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顾乡屯动物群与顾乡屯组在时代上的不一致性,是东北地区第四纪研究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大同第四纪火山群及我国近期火山的分布,自30年代由尹赞勋先生做了开创和倡导性研究以来,在岩石学、地球化学、树造环境和深部岩浆源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捷  曹伯勋 《现代地质》1995,9(4):441-449
1985年,曹伯勋等在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了一个早更新世洞穴-洼地堆积地点(东洞),并作了初步报导。1992~1993年,笔者又对该剖面进行了哺乳动物化石的系统采集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化石,为确定东洞动物群的性质及该剖面地层时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表明该地点堆积物形成于1.67~0.97MaB.P,太平山组应包括整个剖面。  相似文献   

8.
关于渤海湾西岸自10万年以来的地层划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本文是根据几十个钻孔的野外与室内分析资料,从冰期与海退相一致、间冰期与海进相一致的概念出发,结合动物群和孢粉资料的分析,按照冰期与间冰期的观点,对渤海湾西岸自10万年以来的地层划分问题,提出初步意见。同时,对我国大理冰期的再划分问题,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董黎阳  贾磊  王瑾  吴肖春 《地质学报》2022,96(11):3741-3749
天镇地处山西北部,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区内古地理格局变化频繁,气候逐渐干旱。不断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这一地区在白垩纪时曾经生存有甲龙类、鸭嘴龙类和蜥脚类恐龙。本文报道了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一个暴龙类恐龙-王氏晋北龙,并对其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晋北龙为一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暴龙超科恐龙,比雄关龙更为进步。它的发现,表明天镇地区在晚白垩世曾经生存着一个由甲龙类、鸭嘴龙类、蜥脚类和兽脚类组成的恐龙动物群,其时代可能处于康尼亚克期至坎潘期。埋藏环境分析表明,晋北龙生前环境为环滨湖地带,死后骨架被短距离搬运,异地埋藏于静水浅湖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胡承志  程政武 《地球学报》1986,8(3):163-170
通过近年的野外工作,证明巨型山东龙产于王氏群下部,从而修正了以前认为是王氏群上部的说法。晚白垩世早期的鸭嘴龙化石在世界上还未发现过,巨型山东龙填补了这一空白。在演化上提出平头型鸭嘴龙亚科为主支,栉龙亚科和兰氏龙亚科均为其侧支。原角龙科骨骼和蛋化石在王氏群上部首次发现,同时在亚洲也是首次具有确切层位和共生动物群及其地质时代的发现。在同层中还发现了大型的长形蛋化石,证明在层位上已接近于上白垩统顶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四川盆地不断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安岳县最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埋藏特征,初步探讨其环境意义。一、安岳恐龙化石埋藏特征已发现的安岳恐龙化石均埋藏在侏罗系上统上部地层中(图1)。我们重点对顶部马蹄寺和隆家崖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12.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套盆地上更新统地层发育,在盆地北侧的山前构成台地,为一套黄色、灰白色河湖相砂砾石层,夹黄绿色粉砂、细砂层,产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19属,其中诺氏古菱齿象化石点9处、披毛犀7处、马鹿7处、大角鹿2处,并发现了属于大角鹿演化晚期阶段的新种化石包头大角鹿。哺乳动物群化石中既有喜冷的披毛犀、普氏野马、马鹿等,也有喜温湿的诺氏古菱齿象。除了象类以树干、干草类为食、虎和鬣狗为肉食类外,其余均为以草原生存的大型食草动物。地层和化石的年龄表明该动物群较萨拉乌苏动物群更为年青,建议定名为包头动物群,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同位素年龄为距今4.0~2.2万年,是在河套古湖周边生息繁演、适应于较为温凉气候条件和稀树草原环境下生存的一个食草动物群,末次冰期以后大多数哺乳动物已灭绝。包头动物群明显地晚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与峙峪动物群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具有较多的相似处,应同属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  相似文献   

14.
四川广元恐龙化石埋藏地上沙溪庙组的双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广元河西乡恐龙化石埋藏地的上沙溪庙组地层中,采获的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属于Cuneopsis-Psilunio-Eolamprotula淡水双壳类动物群。上沙溪庙组中的双壳化石表明,含有恐龙化石的这套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从而为广元河西乡恐龙动物群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早期后生动物群的特异埋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杨瑞东  赵元龙 《沉积学报》1999,17(1):161-165
通过对早期后生动物群产出层位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和化石埋藏特征的研究,认为在海湾和局限海环境,早期后生动物群往往产于海侵体系中,而陆棚环境则保存在低水位体系;同时提出了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埋藏保存机理,一种是沉积事件(风暴流或浊流)破坏了生物生态环境,使生活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并被快速埋藏保存;另一种是海平面脉动引起环境变化,使早期后生动物死亡,在还原环境下埋藏保存。因此,认为海平面变化与早期后生动物群的埋藏保存有着密切关系。在提出两种早期后生动物群特异埋藏机理的基础上,并认为由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只要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类似,就有可能发现早期后生动物群,这对寻找新的早期后生动物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在对西蒿坪动物群的时代存在意见分歧,争论很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研究了房县有关剖面,并在其中发现三叶虫化石与小壳化石共生。在陕西省镇巴也在西蒿坪动物群中发现三叶虫化石;在新疆乌什西蒿坪动物群与三叶虫化石碎片及牙形类共生。因此,通过对比,西蒿坪动物群时代应为早寒武世筇竹寺晚期。  相似文献   

17.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以今年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为样本,采用ICP-MS铀系定年方法对这批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盐岩包裹物的年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化石群化石距今6.75万年,初步判定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这批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信息将为贵州(尤其是黔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辽南后生动物群”的水母类及其它软躯动物遗迹化石的一些新资料,并根据该动物群的特征及有关地层年代资料,提出时代范围早于文德——埃迪卡拉期动物群,可能在7、0一9、0亿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划分三个冰期与两个间冰期,后来加上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李承三教授继而在四川西北部山区划分现五个冰期与四个间冰期,孙殿卿教授等后来在河北省泥河湾划分出六个冰期与五个间冰期。景才瑞等也曾在庐山与鄂西高原地区划分出四个冰期与三个间冰期。学者们比较公认的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始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与大理冰期,目前处在冰后期。  相似文献   

20.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