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永胜期纳盆地的场地放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1年云南永胜Ms6.0地震的57个余震的304条数字地震记录,用线性反演法得出了期纳盆地相对于三道河台频率1.5~20Hz的S波场地放大。有实际放大作用的频率在10Hz以下,期纳台、半屏台和黄泥田台的放大峰值在4.5Hz处,糖厂台和龙门村台的放大峰值在7.5Hz处。所有台的峰值都约为三道河台的两倍。用永胜(基岩)区域数字地震台的记录作参考核算,10Hz以下,三道河台的场地放大约为1,其余台约为2,所以三道河台可作为基岩台看待。  相似文献   

2.
基于强震观测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法和HVSR法分析日本仙台盆地48个强震台站以及场地vS30和盆地深度对放大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广义反演法,HVSR法能够较好地给出场地主频,但会明显低估放大效应的幅值;处于盆地外不同位置的浅源地震引起的盆地放大效应差异明显,仙台盆地南部海域地震引起的放大效应最大,盆地北部陆地地震引起的放大效应最小;盆地南部和东部地震引起的S波的放大效应与vS30的相关性较强,北部地震的放大效应与vS30基本不相关;盆地S波的放大效应与盆地深度在0.5~5 Hz频段内的相关性较强,在0.25~0.5 Hz和5~10 Hz频段内基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震源距23 km范围内观测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余震记录,计算了震源及近邻区域的尾波规一直达S波在频率15~20 Hz之间的傅里叶谱振幅.结果显示谱振幅随震源距增大而增大, 在对谱振幅进行了震源辐射方向性校正之后, 才出现谱振幅随震源距衰减的现象.由此获得了震源及近邻区域S波的Q(f)值,可表示为QS(f)=89f098其值比由尾波得出的姚安地区的平均QC(f)值低得多,表明了震源破裂带的强烈非均匀性对QS(f)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震源距23 km范围内观测的2000年姚安MS65地震余震记录,计算了震源及近邻区域的尾波规一直达S波在频率15~20 Hz之间的傅里叶谱振幅.结果显示谱振幅随震源距增大而增大, 在对谱振幅进行了震源辐射方向性校正之后, 才出现谱振幅随震源距衰减的现象.由此获得了震源及近邻区域S波的Q(f)值,可表示为QS(f)=89f098其值比由尾波得出的姚安地区的平均QC(f)值低得多,表明了震源破裂带的强烈非均匀性对QS(f)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云南大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9年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基于尾波单次散射理论,估算该次地震震源区尾波Qc值。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1.5 Hz时,振幅衰减率β(f)在-0.141 27~-0.043 05之间,平均值为-0.074 60;Qc值在33.3~99.8之间,平均值为65.5。并得出Qc值与频率的关系: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主震发生后头几天,尾波Qc值(1.5 Hz)波动较大,之后在±1.5倍方差线内趋于稳定,且没有超过5级的强余震发生。姚安地区尾波Qc值具有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地区的低Qc值特征。  相似文献   

6.
用Moya方法反演云南数字地震台站场地响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78个M≥3.0地震的S波资料,运用Moya方法反演了其中22个子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在1~15Hz范围内,22个子台的场地响应都与频率相关,其中3个台的场地响应接近1、平稳变化;11个台站低频部分场地响应接近1、高频衰减;7个台站低频部分场地放大、高频衰减,1个台站场地放大明显。  相似文献   

7.
云南姚安地区的尾波衰减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了6.5级地震.震后围绕震中区架设了一个由6套拾震器 记录仪组成的临时数字地震台网.在所记录的余震中,有402次余震有较精确的定位.依照Sato的单散射模型分析观测的尾波短记录,获得了姚安地区地壳的尾波平均品质因子Qc( f )=49f 0.95,f =1.5~20.0 Hz, 具有高构造活动性区域的衰减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日合作,分别布设于东川垂直竖井中地下200m、100m 和地面3个位置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记录的地方震资料(震中距8.5~95km,震级ML1.3~5.1),用频谱比的分析方法计算了东川地区不同深度(-100m 和地面)的场地放大因子.在8个频率(f =0.75,1.0,1.5,2,3,4,5和12Hz)上所对应的在-100m 处的3个分向(N-S,E-W,U-D)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当0.75Hz f 2Hz时,为1.0~1.49;当2Hz< f <12Hz时,为0.47~0.99;在地面,3个分向在8个频率上所对应的场地放大因子(与-200m 处相比)均大于1,其值为1.6~7.63.-100m 处的S波和尾波场地放大因子与地面的S波和尾波的场地放大因子的相关系数,当0.75Hz f 2Hz频段时,分别为0.82和0.81;当2Hz< f<12Hz频段时,分别为0.47和0.45.   相似文献   

9.
场地放大效应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利用唐山地区9个台站得到的13次近场地震记录分析了场地放大效应,其中一些站位于废弃的地下煤矿坑道内,最深的一个台站在地下822m处,首先检验确定了地面反射波对地下场地的入射波没有很大影响,在后利用地下基岩场地台站(-822m)作参考场地,用线性反演法来同时分离震源,传播途径和局部场地效应,结果发现:在1至10Hz的频段上S波品质因子Qs基本上与频率成正比;与以地面基岩场地作参考场地所得的结果相比较,地面基岩场地的反应并不是一常数,它在大于6Hz的高频段上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在本的研究事件中,在6至10Hz的频段上这个放大纱数约为2至4。这表明由于地面基岩场地本身的放大作用,将导致在作场地震动预测时会低估地震作用,最后采用一种新的非参考场地法,即遗传算法,用w^2震源模型来估计绝对场地效应。在本的研究结果中,对大多数台站场地来说,所得的绝对场地应应与以地下基岩台站作参考场地所得的相对场地效应十分一致。这表明这作场地震动分析时,当仔细考虑了反射波对入射波的影响后,地下或井下基岩场地是比地面基岩场地更合适的参考场地。  相似文献   

10.
用H/V谱比法计算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荣欢  苏有锦 《地震研究》2007,30(3):248-252
用H/V谱比法,计算给出了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3个子台S波随频率变化的台站场地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1~10Hz频段内,23个子台S波的场地响应相对较平坦,在1.41~2.91之间变化,平均2.08;在大于10Hz的高频段,部分台站的场地响应有较明显的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