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6,(3)
正相信许多人都看过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一部著名小说《地心游记》,其中描述了几个冒险家经过地下洞穴到达了地球核心的探险经历,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除了天空、海洋、陆地以外,还真的有着一个精彩的地下世界——天坑与洞穴系统。3月4日,中法首届广西东兰长寿地质国际科考探险活动结束。此次活动历时8天,由广西东兰县人民政府、中法洞穴探险协会、法国青年洞穴协会、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等联合开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精度的提高与需求的发展,地心运动的研究与监测日益重要,它是精确实现地球质心参考框架的关键之一.本文详解了地心运动的原因(地球系统中的质量迁移)及对空间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的影响,总结了常用的四种地心运动监测方法(网移动法,运动学法,动力学法和一阶形变法)及部分成果和应用,讨论了各方法和SLR,DIRIS,GPS和VLBI四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地心运动监测中的特点,并给出了一些削减误差的建议.为满足地球动态环境研究的需要,地心运动监测的精度与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依赖于观测精度的提高,地球物理模型的完善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固体潮 地球处于月球的引力场内,月球在地球内部某点的引力(指月球作用在该点上的质量为一个单位的质点上的力)减去月球在地球质心处的引力,称为月球在该点的起潮力。月球在地球内部各点的引力方向和大小都不相同,但月球在地球内部形成的起潮力,对过地心且垂直于月心和地心连线的平面来说,大体上呈对称分布。它使地球在月心和地心连线的方向上,向两侧  相似文献   

4.
现在越来越清楚,“矿床根部”与地球深部构造有关。由于靠近地表的矿藏实际上都已探明,因此今后寻找矿藏能否取得成效有赖于对地壳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所以,透彻了解深深埋藏在我们脚下的秘密对人类生死攸关。这方面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探索地球内部的仪器完善程度。要知道,即使世界最深的科拉钻井也只不过钻进地下12公里。换句话说,我们采用钻探这种直接方法最多只不过穿透地球的最表层。还有一些间接方法,例如地震测深。俄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戈利岑把地震比作可在瞬间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灯,这是不无道理的。研究在岩层发生如此强烈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空间大地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质量中心(CM)与几何中心(CF)再也不是不可辨别的了。现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原点被确定为CM,显示出相对真实的CM有从几毫米到1cm范围内的季节性变化。由于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的季节性及短时间尺度的动态形变,并开始把观测的地心运动与地球物理学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参考框架显现出了因未考虑地心运动带来的明显误差。本文讨论了ITRF原点的性质,探讨了GPS测量对于地心运动的敏感性。我们发现地心运动的非线性值并没有包含在ITRF中,当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原点的特性在长趋势上反映地球的质量中心,但在季节性上反映几何中心。ITRF原点的本质取决于所采纳的运动学模型和无模型的网络运动。现有ITRF的原点应该定义新的术语来精确地反映CM的本质。这样,原点将保持其现有的长期稳定性,从而把季节性时间尺度的原点精度提高到亚毫米级水平。通过1度形变方法,GPS在测定季节和更短时间尺度的地心变化方面具有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科普图书《地球内部的奥秘》系由苏联莫斯科内部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该书由苏联的阿拉巴吉和米利尼丘克撰写,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学联合委员会地质矿物学博士沃利沃夫斯基审定。该书为32开本,共136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科学及其发展情况。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全书分成九章:《火山喷发》;《地震》;《我们的星球是怎样构成的》;《地球的成分》;《重力场》;《地球磁场》;《地球热场》;《目前还只是假说》;《地下宝藏》。现将该书《地震》一章节译如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陈晨 《地球》2012,(4):136-139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很浅显。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许多仪器和侦测方法能够有效的"透视"出地球内部结构,为更好地研究和观察地球结构变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并且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2001年昆仑山口8.0级以上大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龙格库塔法求解球坐标系下微分方程组,基于自重、可压缩和连续分层地球模型研究地震引起的地球变形,优化相关算法.首先对传统的两次同向积分法进行调整,对微分方程的齐次部分进行两次相向积分,分别由地心向上积分至震源和由地表向下积分至震源.接着利用震源间断条件求解震源上方和震源下方通解的组合系数,得到微分方程组的解矢量....  相似文献   

9.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总场长期连续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功率谱、小波谱、地磁总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及与附近的蒙城地磁台比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无(或弱)磁干扰点位的地磁环境较优越,与蒙城地磁台相媲美,适用于地磁场变化的高精度、长期连续观测;(2)地下地磁观测可有效过滤地表上由工业与人类活动等的电磁干扰,其记录的地磁总场变化与蒙城地磁台具有较好的耦合性;(3)地下磁测可清晰记录地磁总场的平静变化、不同周期磁暴、地磁脉冲等丰富的时变信息,可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地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低空重力值的延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面和空中测出的重力值的综合利用,相互延拓进行了讨论,利用地心到外空一点的向径ρ与地心到等效球面的向径ρ0之比的级数展开和延拓方法,在已知外空的重力场时可求出地面的重力场,反之亦然,导出了在等效球上和地球表面上推算混合重力异常及扰动位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对于地球内部剧烈活动的地表现象,我们经历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而且正在观测板块运动。最近,随着地震学方法的发展,地球内部构造更加明确,并有望得到理解其动力学的钥匙。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地球仍然活着”的说法。这对于居住在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多的国家的日本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但是,无论是火山,还是地震,都只不过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地震中有一种深源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达地下700公里。  相似文献   

12.
新春致读者     
姚义川 《地球》2020,(1):1-1
亲爱的读者朋友,《地球》杂志自1981年诞生以来,在主管部门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承载着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关心、信任与期待,承载着《地球》人的使命与担当,倾情致力于地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地球科学的科普化和公众化传播,在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满怀感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相似文献   

13.
重力垂直梯度测定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和物理大地测量学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性课题。研究重力垂直梯度(以下简称垂直梯度)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与变化,可以增加对地球重力场和地下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的了解。1982-1984年,我们在研究垂直梯度测量原理和  相似文献   

14.
金星宇 《地球》2014,(8):30-32
新能源作为能源产业的新生力量,对中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和的发能源供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因为政府的大力扶持、国营和民营企业的大力参与,发展得尤为迅速,其中风能、太阳能的装机总量均已跃升到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央提出“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转型面临怎样的难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在未来会对中国经济以及传统能源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以上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5期,刊登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颙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的文章,题目是“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文章指出,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  相似文献   

16.
王蒙 《地球》2020,(1):F0002-F0002
从哲学上说,世界上应该有至少是可能有无数的人类家园式地球。但到现在为止,科学和经验没有发现另外的一个。《地球》杂志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报道、地球科学的科普化和公众化传播,在致力于了解地球,保护地球,进行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建燕 《地球》2011,(11):55-56
纳米比亚霍巴陨石重约60吨 霍巴陨石是坠落在地球上的最重陨石,其表面积超过6.5平方米,重量在60吨左右。据说,在坠落地球过程中,霍巴陨石的飞行速度因与地球大气层之间发生的摩擦大大降低,使其在落地之时得以保持完整并且大部分露出地表,而不是埋入地下。其异乎寻常的扁平外形说明,这颗陨石甚至能够像漂石一样在水面上跳跃前进。  相似文献   

18.
读者沙龙     
《地球》2012,(12):5-5
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您好,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也是《地球》的忠实粉丝,《地球》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读物,内容丰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和可读性,自己在阅读中受到很多教益和启发。《地球》是地质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祝愿《地球》越办越好。——湖南周超编辑回复: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地温的变化作为预测地震的一种前兆手段,已为大家所承认,在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的温度变化很小,其变化曲线基本平直,而且离地表越深,越与地表气温变化无关。 在地震前,地温有异常,由于地球本身的热容量很大,因而地温变化幅度也不是很大。据1975年2月海城7.3级和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前,震中区地下80厘米的地温才上升了1.5℃,因此,这对测温元件提出了二项要求:(一)稳定可靠;(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部分区域地表垂直形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在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开展的2013~2015年7期二等水准测量获得的高差数据,对受地表气井压力变化影响而发生的地下储气库地表垂直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区的地表变形除了构造成因引起的盆地下沉以外,其他成因有2个方面:一个是呼图壁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影响着该地区的地表垂直变化;另一个是储气库集采气期间受井口压力变化影响的地表沉降,根据计算,储气库每MPa气井压力变化影响到的地表变化为0.625~1.12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