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田奇 《地质论评》1938,3(4):355-404
引言中國泥盆紀化石之著聞於世,爲時最早。西歴一八四六年,即有康力克氏(L.G.de Konick)爲之研究,刊行於世。一八五三年,戴威遜氏(Thomas Davidson)亦記述泥盆紀腕足類數  相似文献   

2.
周口店的第四紀地层由于发现著名的“中国猿人”化石,受到中外学者們的重視。先后有楊钟健、裴文中、賈兰坡、黄万波、楊子賡及法国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加拿大步达生(D. Black)等人,对周口店的人类化石、古脊稚动物化石、文化遺迹、第四紀地质等进行了非常詳細的研究。从各方面的論据确定了周口店的第四紀沉积的地质年代、尤其是中更新世的地层,被視为华北第四紀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3.
苏浙皖交境地区沉积了一套岩性比较稳定的早石炭世地层——金陵组 ,保存于该套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腕足类和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的主要分子 Densosporites、Cymbosporites、Dibolisporites、L ycospora通常分布在早石炭世 ,可与我国许多地区 (如新疆准噶尔盆地滴水泉组 )的孢粉组合对比 ,反映该区金陵组属早石炭世杜内期(Toum aisian)沉积物。综合生物化石和岩石学特征 (包括沉积构造、岩石组分等 )的研究 ,金陵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 IGCP 328项目是一项新诞生的IGCP项目。研究课题是“古生代脊椎动物微体化石生物年代学和全球海相—非海相的对比”(Palaeozoic microvertebrate biochronology and global marine—nonmarine correlation)。这是一项全球性的合作项目,来自12个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该项工作。项目由4国(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和苏联)6人(含王念忠、王世涛)联合发起申请,1991年3月被批准,年时间完成。重点在于利用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建立古生代全球生物带,对古生代的各个脊椎动物组合制作详细的对比表,特别是确立有效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的带化石。  相似文献   

5.
第 一 期S刊;小,…………………………………………………、…………………·翟M生(1)泡沫珊瑚b的骨骼构造和系统分类………………………·工鸿汕 M原川 眈仕强(3)【’b减第三纪有扎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JJI,Y樵(ic)fo K阿卫地区遗迹化石及K沉引环境………………二……………··、……·十志敏(48)俏铁矿)a叫L态朴………………。··、、、··他Z光迅 刊心J’上 人 ) 臧维生 卫 惦 鲁人仆(60)安康矿不川称超晶格响序及柏似矿物的品体fL}··、………………………]q M 马品ill(77)等轴…  相似文献   

6.
Au cours de l'exploration geologique dans le Sud-est de la province de Fukien MM. T. F. Hou et Y. L. Wang ont decouvert, pres Tungwei (东尾) dans le District de Lungchi (龙溪县) une terrace marine situee a 20 metres  相似文献   

7.
微化石又称微体化石,是指用显微镜才能进行研究的化石。包括微小生物的遗体或大生物的幼年部分或某些部分。超微化石是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鉴别的微小生物化石的总称。我国微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功,解放前仅有少数学者从事过(竹蜓)、非(竹蜓)有孔虫、苔藓虫、轮藻化石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勘探、区调  相似文献   

8.
遗迹化石及其对区域地质调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遗迹化石及其分类遗迹化石是古代生物生活期间留印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痕迹(如足迹,移迹、潜穴、钻孔,生物扰动和粪便等)。遗迹化石既不同于由生物体直接经过石化作用变成的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无机成因的各种沉积构造(如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等)。遗迹化石属于生物成因的构造,它们的形成过程,至少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上扬子地区四川盆地南部威远—泸州地区上奥陶统凯迪阶五峰组和志留系底部兰多维列统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沉积于滞留缺氧海底且富含有机质,是页岩气的主产层位,介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之间的奥陶系顶部赫南特阶观音桥组通常是含腕足类以及三叶虫的灰岩沉积,其化石组成是冈瓦纳冰川事件最盛期在低纬度陆表海区的产物,岩石学微相特征研究能进一步诠释当时海底沉积环境。本文根据威远地区的W2、W4H10井,泸州地区的L2井、L4井、 L5井、 L6井、 L7井、 L8井、 L9井观音桥组微相鉴定识别生物多样性,除常见的Hirnantia腕足动物群、三叶虫Dalmanitina等壳相化石外,还出现海百合、腹足类Homotoma、双壳类、海绵动物碎片和虫管遗迹化石Chondrites(丛藻迹),其化石组成记录了该层位的生物多样性。观音桥组沉积时该区海底富氧环境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远岸区海底水动力弱,化石粒度偏细且部分化石破碎程度高,未见大量复体珊瑚和钙藻等典型暖水区化石,反映出远岸相观音桥组海底水温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世界上开始发现了有栉动物(栉水母类)化石(G·D·stanley,Jr,和W·sturmer,1983)据发现,化石在西德产出于早期泥盆纪的粘板岩中.在这种岩石中迄今已发现了将近370种无脊椎动物化石,这个栉水母也和那些化石一样.它的有机硫黄成分为黄铁矿所置换,因此软体部分形态被保存下来,这已通过X射线法查出.此栉水母化石现已命名为Paleoctenopborarasseli,呈放射对称的卵形,体长13mm,直径  相似文献   

11.
波蒙(Jean Baptiste Armand LouisLe′once Elie de Beaumont 1798——1874)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法国地质学会会长.1822年,他到英国考察地质制图的原则和方法,回国后领导测制法国1:50万地质图六幅(1825—1840).1847年,波蒙发表著作《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早期生命进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在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研究多方面(尤其是大化石)的主要成就。其中,近年发现的震旦纪陡山沱期化石生物(包括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对植物界的进化说来是个重要阶段;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包括软躯体生物和软部保存的带骨骼生物)早于国外著名的布吉斯页岩生物群,逼近了带骨骼动物最初的爆发式辐射期。这些珍稀化石的研究将促进对早期生物进化历程的重新认识。这个研究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吴珍汉  赵珍  季长军  陈程 《地质学报》2021,95(2):352-361
北羌塘凹陷沃若山、长蛇山、胜利河、西长梁地区出露海相含油泥页岩,以油页岩、暗色泥岩、黑色页岩、泥灰岩为主,T OC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属优质烃源岩.在西长梁和长蛇山油页岩剖面,分别发现丰富的腕足和双壳化石.西长梁泥页岩含双壳类化石Limea(Pseudolimea)cf.duplicata(J.de C.Sowerby...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分辨率岩心照片、全岩心CT扫描和测井资料,以加拿大麦凯Ⅲ油砂区块下白垩统McMurray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遗迹化石属种识别、定量表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在划分目的层岩相类型的基础上,综合生物扰动指数(BI)、遗迹尺寸多样性指数(SDI)和围岩平均粒径,提出了生物扰动综合指数(BCI),并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建立了目的层BCI三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目的层发育9种碎屑岩岩相和9属遗迹化石。岩相以富含油块状中粒砂岩相、富生物扰动细粒砂岩相和富生物扰动泥质粉砂岩相为主,遗迹化石以Skoliths、Palaeophycus和Planolites为主。根据BCI模型,可将全区划分为Ⅰ类弱生物扰动(BCI1.5),Ⅱ类中等生物扰动(1.5BCI3)和Ⅲ类强生物扰动(BCI3)区域。本研究为定量表征遗迹化石的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埃氏马学名:equus eisenmannae邱占祥、邓涛、王伴月2004词源:种名献给为马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维拉·埃森曼(Vera Eisenmann)博士。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分类位置: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特征:真马是古生物学上对现代马的称呼。马属(equus)是奇蹄目马科现在唯一仅存的属,包括马、斑马和驴。马属的化石记录比较丰富,其中埃氏马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真马化石,产于甘肃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百余年的油气资源普查勘探表明,沉积盆地分析是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核心。法国地质学家A. Perrodon(1980)在“石油地球动力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Pas de bassin, Pas de Petrole)。在此以前,一位美国地质学家L.G. Wecks(1975)也认为:“盆地的分类是估计未发现油气资源量的基础”。一个地质历史发展较长的现今的沉积盆地,多数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叠合而成(如我国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要剖析一个较复杂的叠合沉积盆地,应从其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分析入手。我国著名石油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朱夏在“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1986)一书中指出。“一  相似文献   

17.
辽西建昌盆地九佛堂组珍稀化石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热河生物群的鸟类、爬行类和被子植物的早期演化、辐射迁移、生物多样性及其协同进化,笔者在建昌盆地测制了九佛堂组剖面,并系统采集了以珍稀化石为重点的生物化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九佛堂组自下而上分为第一段至第三段,其中九佛堂组第一段西店层含鸟类、爬行类和龟类等珍稀化石,尚见介形类化石Cypridea decorosa,C.jianchanensis,Yumenia jianchanensis,Limnocypridea slundensis,L.levigata,L.rara等,表明该层的介形类化石与喀左九佛堂小孤山—烧锅地剖面及朝阳县波罗赤小北山—黄道营子剖面的九佛堂组第一段下部介形类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其所在层位亦应相当。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家润  崔之久 《地球科学》1996,21(3):243-248,T001
最近从昆仓山口地区的羌塘组,三岔河组及格尔木阶地采集了一些第四纪生物化石样品,这些生物化石包括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牙齿,昆虫类,植物苇,藁类茎干化石以及大量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化石生态组合的比较研究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沉积环境变迁和古气候的信息,据此推断昆仑山在上新世一早更新世的海拔高度估计在700~1500m早,中更新世之交昆仑山迅速地大幅度抬升至3000~3500m左右,此后昆仑山相对缓慢地  相似文献   

19.
<正> 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物存在,主要是兰藻和细菌。距今1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软躯体动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9亿年有蠕形动物的实体化石——淮南生物群保存。7亿年软躯体后生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西陵峡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大量繁殖,使晚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进入一个新阶段。6亿年左右,骨骼化动物——梅树村动物群(或托莫特动物群)的出现,开创了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新纪元。使更多的生物能够以化石  相似文献   

20.
在燕山长城系串岭沟组发现的 Parachuaria化石 ,轮廓清晰 ,保存完好。通过浸解法、实体浸解法和岩石磨片法对 Parachuaria化石的研究表明 :化石层中的古片藻 L aminarites可能就是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的残体和碎片。除此以外 ,还有许多光面和粗面小球藻及其他多细胞藻类残体碎片。碳质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可能是古老的褐藻类多细胞植物。化石的发现 ,其时代层位较老 ,是原始藻类演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表我国前寒武纪的长城系一个独有的生物组合。由于化石层位稳定 ,从而为长城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Parachuaria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为古藻类演化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物演化和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