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军  李春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气象》2007,33(10):61-67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西藏定日气象站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0~20cm浅层地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a定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定日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03~0.187℃/10a,0cm升温率最大,15cm升温率最小,5cm地温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冬季各...  相似文献   

3.
曲静  王昱  张弘 《气象科技》2014,42(4):657-662
利用1961—2011年西安0~40cm浅层逐月平均地温、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和1981—2011年深层80cm、160cm和320cm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功率谱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安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安各层年、季平均地温除夏季各浅层呈降温趋势外其余均为升温趋势,升幅为0.11~0.56℃/10a,0~20cm各层及160cm平均地温升温率为春季最大,40cm、320cm为冬季最大,80cm为秋季最大,各层均为夏季最小。地面最高年平均温度呈略下降趋势,最低呈明显升高趋势。浅层0~40cm年平均地温存在显著的2.3年、3.6~4.6年的变化周期以及32年的长周期震荡。年平均地温在1993年或1994年发生了突变;浅层春季平均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突变,夏季在20世纪70年代末或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两次突变,秋冬季基本未出现突变;深层各季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年平均地温除160cm未出现异常年份外,80cm在1993年出现异常偏低年,其余各层在21世纪00年代初中期出现异常偏高年;春季多偏高年份,夏季多偏低年份,冬季异常年份最多。地温和气温变化的相关性达到0.82以上,说明气温的变化是影响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覆盖新疆地区87个站点1961~2005年的资料,对新疆地区夏季的多层土壤温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地面气温3个对地温扰动较大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夏季地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南疆高于北疆,平原高于山区。浅层土壤大部分地区有较高的地温,最高值达到38℃以上。深层土壤温度分布较低,其中北部的地温只有15℃左右。新疆南部和北疆的准格尔盆地地区有较大的深层-浅层地温较差分布,而天山附近和北疆的山地地区地温较差分布均较小;(2)地面温度45年来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较快增温,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缓慢下降的3个阶段。地面温度(0 cm)在1978年左右有突变现象,其他层次的土壤温度年际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3)40 cm以上新疆地区夏季土壤温度梯度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较快增长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缓慢下降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较快增长时期的增长率达到0.0176℃cm–1 a–1。而且MK方法检验表明,1978年以后,新疆地区夏季土壤温度梯度增大趋势显著;(4)多层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成负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和地面气温主要成正相关关系。3个气象因子与多层地温的相关关系从高到底的排列为:地面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而且浅层地温高于深层地温。  相似文献   

5.
1961~2005年西双版纳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桂云  喻彦 《气象科技》2010,38(3):316-320
利用1961~2005年云南景洪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西双版纳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各年、季浅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4~0.40℃/10a,春季最小,冬季最大,年和春、冬两季表层升温率最大。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0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出现在1978年,以突变点划分,前为冷期,后为暖期,0 cm、15 cm和20 cm年平均地温,突变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温增温趋势不显著,突变后则相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增温趋势,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20 cm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年平均地温除10 cm外均在1971年异常偏低,各浅层年平均地温2003年均异常偏高。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河北石家庄浅层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石家庄地区5个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浅层地温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从波动变化情况看,年和各季节平均浅层地温波动变率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减小,春季波动变率最大,冬季最小;年和各季节平均浅层地温波动幅度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减小,减小程度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减弱,夏季波动幅度最大,冬季最小;从垂直变化情况看,年平均浅层地温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升高,春、夏季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降低,秋、冬季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升高;从变化趋势情况看,年平均浅层地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增温幅度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减小,减小程度随土层深度加深依次减弱;平均浅层地温存在9~10 a的低频振荡周期和4~6 a的高频振荡周期,其中,平均5 cm地温低频振荡周期振幅最大,平均10 cm地温高频振荡周期振幅最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8年德令哈市国家基本气象站浅层地温、0cm地温和气温数据资料,分析了浅层地温的年、季、月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8a德令哈市年5~20cm平均地温呈显著上升的气候趋势;春季5~20cm平均地温上升趋势最快,秋季5cm、10cm平均地温上升趋势最慢,冬季15cm、20cm平均地温上升趋势最慢;全月5cm平均地温呈上升的气候趋势,1-11月份10cm、15cm、20cm平均地温呈上升的气候趋势,12月份呈下降的气候趋势。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发现年5cm、10cm平均地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年15cm、20cm平均地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年、季5~20cm平均地温与0cm平均地温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年、季5~20cm平均地温异常偏冷年份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异常偏热年份多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  相似文献   

8.
尹淑娴  陈玲  罗鹍  庾玉青 《广东气象》2013,35(3):32-34,44
根据1980—2010年东莞市国家气象观测站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东莞市近30年浅层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地温升温率在0.001~0.105℃/年,夏季最大,春季最小;20世纪80年代前期变化较为平稳,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处于低温期,2000年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地面最高温度呈逐年递减,递减率为0.344℃/年,地面最低温度呈逐年递增,递增率为0.036℃/年,地面最高温度的递减趋势远大于最低温度的递增趋势,地面气温差距也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
沙漠腹地秋季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不同深度的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各层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表明:秋季各层地温呈波动缓慢下降过程,变化倾向率为负值,且由浅至深向下递减,0 cm的地温下降趋势显著,递减变化率为0.22℃/d;地温日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过程,白天高,夜间低。随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81-2016年中国江淮地区28个气象站的0~20 cm地温观测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得到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多时间尺度的振荡规律。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区域有明显的空间一致性,特征向量值在全地区均为负值,时间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正转负。1981-2016年江淮地区浅层地温和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0 cm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65℃·(10a)-1,增温幅度大于5~20 cm层地温及气温。0 cm、5 cm、10 cm、20 cm四层地温及气温分解后的IMF1和IMF2分量的周期分别为准3年和准7年,且80年代的振幅要小于之后的年份,表明浅层地温及气温在80年代是稳定少变的,进入90年代波动幅度增大。年际变化在江淮地区0~20 cm地温及气温的长期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对36年0~20 cm地温的气候平均值进行分解可得,江淮地区各站点浅层地温的延伸期尺度周期基本分布在准12~16天和准26~33天两个周期内。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连续大幅度增长。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呈现出心气顺、尽头足、干群关系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当中凝聚着全省气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做出的重要贡献。过去的一年全省气象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也提出具体意见,气象战线的同志们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的文件和省政府的意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气象预测预报准确,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很及时、很有建设性,气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对生产服务更多的转向为人民生活服务,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07年3月3日-5日华北区域爆发的强寒潮,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天气过程特点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强寒潮天气爆发预报着眼点。此次寒潮天气是由于西路冷空气和极地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合并加强;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且又有补充冷空气南下造成的。欧亚500hPa中纬度大“Ω”流型为寒潮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该大“Ω”流型与常见寒潮倒“Ω”流型的槽脊位置在东北亚地区接近反位相。且波长更长。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9210工程卫星广域中使用的随机接入技术—ALOHA的几个方案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4.
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季降水异常与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为夏季降水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SVD方法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降水异常与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为夏季降水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45年生酥梨树为试材,分析测定塑料薄膜覆盖、树盘覆草、自然生草、定期灌水、清耕等不同土壤水分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酥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以塑料薄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不但果个较大,果实的固酸比值和产量也较高;树盘覆草次之,且具有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小和省工、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以45年生酥梨树为试材,分析测定塑料薄膜覆盖、树盘覆草、自然生草、定期灌水、清耕等不同土壤水分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酥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以塑料薄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不但果个较大,果实的固酸比值和产量也较高;树盘覆草次之,且具有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小和省工、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以一些易被忽略、简化的指示性云状及编码为依据,论述云天演变,对于观测、记录及编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一些易被忽略、简化的指示性云状及编码为依据,论述云天演变,对于观测、记录及编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球坐标系下的水汽方程,当考虑水汽的凝结或凝华过程时,利用水汽方程的特点得到了关于水汽方程的弱极值原理的较强形式。利用该弱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值问题,水汽方程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利用Schauder方法,证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边值问题,C2空间连续的水汽方程解的存在性。此外,还严格证明了水汽方程古典解的非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