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利用华北地区1992年、1995年、1996年和1999年4期GPS资料研究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分别用1992年、1995年、1996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和1996年与1999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求出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的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的规律。采用双三次贝塞尔样条函数模型拟合华北地区应变率场,发现华北地区内部整体上处于张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和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分析了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水平运动演变与断层异常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水平运动与变形强度减弱,断层形变异常发育。结合块体和构造研究认为,青藏块体内部8.1级大震的蕴育和发生,对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影响显著;震后调整和应力转移可能加速块体东北部某些构造部位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联合福建省近几年的GPS基本网、基准站观测数据和重力复测数据,反演福建块体的分块运动参数和主要活动断裂运动状态。结果显示,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的影响,福建地区块体的运动样式大体呈现顺时针方向的运动,造成北东向断裂作左旋走滑运动,而北西向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其中,长乐-诏安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是块体内最活跃的断裂带,其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0.7±1.3、0.7±1.7和0.6±1.8mm/a,九龙江下游断裂带具有0.5±1.7mm/a的右旋走滑速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块体运动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RELSM)描述块体内部形变,利用具有高崩溃污染率的抗差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环渤海区域的GPS观测速度场数据进行测站筛选及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能较好地兼顾块体整体运动的平滑性和局部构造运动的差异性,还能抑制粗差的影响,可获得较好的速度场拟合结果。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将华北地区划分为阴山-燕山、鄂尔多斯、山西、太行、冀鲁、胶辽6个块体,应用1995、1996、2001年GPS观测资料研究了这些块体的水平运动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出华北地区各块体的相对运动既有继承性也有差异性。华北各块体的总体水平运动趋势是向东漂移,但是个别块体,如鄂尔多斯块体,在1995~1996年期间出现了相对的西向运动。1995~1996年期间华北各块体的运动速率比1996~2001年期间的运动速率要大,特别是阴山-燕山块体。1995~1996年期间鄂尔多斯块体和相邻的山西块体表现为张性分离,阴山-燕山块体之间表现为左旋走滑,这一现象可能与1996~1999年期间发生在华北西北部的3个地震的孕震过程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密的连续GPS观测可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6.
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水平运动状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应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3年多期GPS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GPS点水平运动速率。通过分析发现:甘青块体可分为东部块体和西部块体,东、西部块体的运动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受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的影响,震后地壳运动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现今垂直形变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利用GPS观测资料进行大范围的垂直形变特征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网络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的GPS观测资料,绘制了中国大陆的垂直速率等值线图像,并对中国大陆垂直运动特征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垂直运动在70%以上的区域表现为沉降运动,在青藏高原和除北京外的整个华北块体及燕山块体的垂直运动表现为隆升的趋势。中国大陆西北和东南、西南和东北的整体垂直运动呈一种斜对称状态。对基于GPS观测所得的等值线图与基于水观测所得的等值线图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除了华南块体外,二者在整体趋势上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现今水平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两次GPS测量的结果,研究了该地区在整个欧亚板块运动的背景下的内部水平变形。按照刘百篪对该地区的主要构造的最新研究结果,GPS观测资料覆盖区可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祁连山、阿拉善、塔里木、西宁-兰州、共和次级块体)。除其中共和块体因仅有一个观测点而无法进行研究之外,对其余4个块体用刚体运动加均匀应变模型研究了这些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结果表明,这些块体内的应变参数显著性不高,即该地区的现今水平变形以区内一些次级块体的整体相对运动为主,应变积累只占次要地位。这些次级块体间的边界断裂大多数仍呈现为某种继承性运动,只是在本区西北部的祁连山次级块体与塔里末块体交界部位现今运动表现出与继承性运动不同的性质。由于与该边界有关的两侧块体上的观测点仍嫌不足,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利用福清、泉州综合场地的水准复测资料,对该地区的重力复测资料进行地形变模型校正,得到大部分测点地形变影响量级≤10×10-8ms-2;GPS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跨综合场地的三组断层由东向西运动逐渐减弱,其运动速率与华南块体的整体运动速率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华南块体的现今构造运动与内部形变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运用华南块体及周围地区最新的GPS观测结果,研究了华南块体的现今构造运动。华南块体无论是相对于欧亚板块或相对于西伯利亚块体都存在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由GPS观测结果得到的华南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块体的现今旋转运动与由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方法得到的自晚新生代以来华南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的旋转运动相比,运动速率相同,但运动方向顺时针旋转了20.7°。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TomonitorthecurrentcrustalmotionandearthquakehazardsinNorthChinaarea,theFirstCrustalMonitoringandApplicationCenter (FC MAC)oftheChinaEarthquakeAdministration(CEA)hasestablisheda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monitoringnetworkinNorthChinaandtheCapital(Beijing)Circlearea .TheobservedstationsaremainlydistributedinthenorthernpartofNorthChinaandCapitalCirclearea (Fig .1 ) .Theregionisbetween 1 0 7°Eand 1 2 2°E (about 1 40 0km) ,andbetween 33°Nand 42°N (about 80 0km) .…  相似文献   

12.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的构造运动为约束条件,探讨了青藏活动地块在弹性应变积累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青藏活动地块区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内部变形以大范围的分布为特征,其内部的应变分布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表明了Ⅱ级活动地块与活动边界带的显著变形差别: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活动边界带上变形相对集中,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高,并呈非均匀分布。这反映了青藏地块区内所含的各Ⅱ级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的整体性特征及彼此间的差异性特征,也揭示了活动地块构造通过边界带变形等方式对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的块体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1992~1996年3次复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我国西部块体褶皱运动和变形的根源;由於内部次级断块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不同,块体边界和内部构造形变亦具有明显的差异。块体运动主要特点表现为:(1)喜马拉雅向南弯曲的弧形边界东西两端,印度板块推挤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了弧前方的亚板块和构造块体的运动方向呈扇形散开;(2)青藏高原主体在南北向缩短、东西向延伸的同时存在着明显向东的物质侧向滑移;(3)重要块体分界带和褶皱带两侧运动矢量的比较表明,阿尔金断裂为左旋走滑,天山、祁连山均呈压性;(4)由设置在不同块体的GPS测站南北向和东西向运动速率及速率的平均值得到的块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呈有规则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地质、地球物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两次GPS测量结果,研究了华北(北部)地区的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其主要特征可以用1个4块体的构造运动模型来描述。利用构造单元内的最大相对稳定点组求出了模型中的运动参数,并据此研究了构造边界带上的差异运动和应变积累方式。同时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得了相当一致的构造块体内的局部变形。最后讨论了这种运动特征对地震危险性预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活动地块运动和应变模型辨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推导了块体运动和应变的各种模型,讨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利用模拟数据反演计算了块体运动和应变参数。基于模型的无偏性、有效性等概念,对块体的刚性旋转运动模型、旋转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块体刚性旋转运动和应变的模型比单独考虑刚性旋转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结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华北地区网实际观测所得的GPS速度场,对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  相似文献   

16.
?????????????????????????GPS????????????????????????????????????????????????????????ü?????????????????????????????γ????????????????????????????????????????????????????????????ι??????GPS??????棬?о?????????????  相似文献   

17.
???????GPS????????????????????λ?????????????????о??????????????????С????α??????????????????????仯???????????繤?????????????????????????????????????????????????£??????????????????????????????????????仯??????????????λ????????????????????????????????е????????????С???????????????????С?????α?????й?????????????????????????????????????????й??????????С?????α????????????С????????????????????????????????????????????2006??2009??????????????????????????????????????????????????С???,?????????????????????????????????????????????????????仯???????????????????????????  相似文献   

18.
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确定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相对运动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构造块体内的应变变化及参数和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讨论了将相对运动和应变变化综合起来以更充分地描述地壳运动和变形的模型。结合相对运动参数,提出了一种逐渐趋近的变形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