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对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许多研究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除深震以外)7.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6.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同时补充了东部(105°E以东)地区6.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5.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共获得93次主震及其有序列的完整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1)主震后10年内有强余震的占总数。(2)主余震型地震超过总数。(3)8级主震没有震群型地震。(4)在主震后1月内发生的强余震超过强余震总数。(5)强余震累计频数随时间衰减很快。鉴于目前尚无较好地判定一次强震或大地震后,震源区是否有可能发生晚期或特晚期强余震的方法。本文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内的资料作为指标,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使用了该公式推导出的概率法和概率计数法,对主震后2月—10年期间(同时提出三个时间段:2—12月,2月—4年,2月—10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的类型作出判断。然而对Bayes方法的效果又将建立模型用的93次完整的主震及序列资料,作为内符检验的样本,内符检验的正确率为80%以上。同时内符检验的  相似文献   

2.
1998年1月至11月,新疆境内共发生6级地震4次;5级地震8次(包括余震);4级震群2次。全疆4级地震活动较频繁,地震活动表现出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1998年3月19日阿图什发生6.0级地震;8月2日和8月27日伽师连续发生2次6级强震;5月29日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发生皮山6.2级地震。皮山6.2级地震震源区历史上无强震活动,地表也无明显构造出露。不包括余震,1998年新疆发生5级地震2次,分别是发生在阿克苏和拜城的5.2和5.4级地震。1998年全疆4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柯坪块体及…  相似文献   

3.
海城地震余震活动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1995年4月,海城-营口地震区已发生ML≥3.6级余震425次。西方对余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余震时空发展的特点、大余震发生前后的余震特征等做了进一步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b值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2)今后仍有可能发生2-3次ML5.0级左右的余震。  相似文献   

4.
1996年6月1日甘肃天祝MS5.4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震源机制解天祝1996年6月1日22时49分,在甘肃省天祝县发生了MS5.4地震。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7...  相似文献   

5.
震源破裂类型的划分及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德 《华南地震》1998,18(3):10-15
对地表有反映震源破裂方式构造形迹的强震,提出按倾向滑动分量(S1)与走向滑动分量(S2)的比值r(r=S1/S2)大小的分类原则,命名时次要成份在前,主要成份在后,研究还表明,不同震源破裂类型,其中短期前兆特征无明显区别。对M≥7.5级大震余震序列的研究表明,最大余震强度、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以及Ms≥5.0级地震累计频次等方面,与震源破裂方式有关。一般是走滑型破裂最大余震的强度小,与主震震级差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CDSN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模式的P波远场位移谱,用频谱方法研究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将它应用于1989年9月22日四川小金MS=6.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长度为8.4km;宽度为2.9km;动力学参数:地震矩为4.7×1017N·m;平均位错64.6cm;应力降18.9×105Pa.并用余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空间图象证明了:地震断层为走向NW33°的走滑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东,倾角约为20°。  相似文献   

7.
最近两年,皎口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已达到了本世纪以来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最高水平。本文选择了宁波台记录该地区地震的部分典型图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计算对皎口地震的记录波形特征有了几点初步认识:(1)初动符号随时间具有优势分布特征;(2)振幅比变化范围大,显示该地区震源错动方式是紊乱的;(3)记录波形的震相较简单;(4)初动位移量AN<AE<AU;(5)最在振幅波形偏向无规律;(6)SM波周期0.2s左  相似文献   

8.
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9、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后几年的地震记录资料,详细分析了其震源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6.1级地震前震源应力场中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曾发生逆转,主压应力袖逆转时间约10个月,主张应力轴逆转时间为2个月。6.1级主震前4个月,两个主应力轴的方向、仰角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与华北区域应力场的特征某本一致,而1991年5.8级地震前却没有出现上述现象。说明大同-阳高2次地震是在同一震源应力场作用之下孕育、发展的,亦说明5.8级地震是6.1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指出山西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的孕育发生似是在华北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之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许力生  G.Patau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2,24(2):113-125
1999年9月20日17h47minUTC(北京时间9月21日01h47min)中国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发生Mw7.6地震,随后又发生许多中强余震.我们从这些余震中选择了Mw6.1和Mw6.2两次余震分别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并从包括IRIS,GEOSCOPE和CDSN在内的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波形资料中提取了主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对于发生在9月22日的Mw6.1余震,有26个台站的78条记录的97对震相清晰可用;对于发生在9月25日的Mw6.2余震,有24个台站的72条记录的81对震相清晰可用.对于每个台站,从P和S两种震相中提取震源时间函数,分别称之为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这样,利用两次余震从长周期波形资料中共提取了178个震源时间函数.从这些震源时间函数可以看到,除在特殊方位的几个震源时间函数由于主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的差别引起较大的畸变外,大多数台站的震源时间函数都具有相似性;同时,其形状随方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两种特征都是对所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客观反映.通过分析确认,这次地震由两次子事件构成,总持续时间约26s.第二次事件比第一次事件晚大约7s,第一次事件的矩释放率比第二次事件大15%.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以小震的记录作为格林函数来成像中强地震破裂增长的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迭代法中同时拟合多台的P、S波形,估计了子事件相对格林函数事件的破裂时间和振幅。我们用小事件作为格林函数反演了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的2次中强地震的加速度图。第1次地震(M=4.6)于1993年11月14日发生在米德尔山,震源深度11km,在下一次帕克菲尔德主震的假定孕震区内。第2次地震(M=4.7)于1994年12月20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武威地电台周围150km范围内发生的景泰6.2、门源6.4、天祝西4.7、旦马5.6、雅布赖4.7级地震和共和7.0级地震(△=270km)该台地电阻率(ρs)变化,结果显示:对于前4次地震,该台EW道测值出现10^-1-10^-2量级的ρs短临异常,共和和雅布赖地震前后观测到10^-1量级的ρs短期下降异常。作者研究认为,ρs异常可以是该台EW道探测范围内介质不完整,孕震后期震源力学过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琼中台短周期垂直向P波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1994年12月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震源特征,并对震情趋势作出估计。研究表明,北部湾地震的余震应力降和介质QP值分别为3.65×105Pa和285,在震区附近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在东方小震群区,测定的应力降和介质QP值分别为1.65×105Pa和266,符合小震群震源特征;在琼东北地区,应力降不高,QP值为190;海南岛东南的陵水及其海域应力降也不高,QP值为480。这两个地区均存在着孕育较大地震的介质条件,特别是琼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
1992年6月28日大贝尔地震宽频记录的分析:多震源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28日大贝尔地震发生于15:05:21格林尼(GMT)。该地震被认为是早些时间MW=7.3的兰斯地震的余震。从所有余震的位置和工周期震源研究看一 向北东方向传播的,然而,地表没有发现破裂,由强震和TERRAscope数据所确定的主震位置相互一致,并且没有位于假设的断层面上。此我,对TERRAscope台阵中得到的记录进行的方向性分析表明,显著的短周期和长周期能量沿假定的相对断层向北西方向传播2  相似文献   

14.
由速度谱测定微震的地震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K.Aki(1980)提出的ω平方、常应力参数谱衰减模式.研究了地面运动速度谱衰减的带宽效应,导出了用速度谱直接估算地震矩M0的新方法。利用中日合作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的洱源、脉地、松桂三个地区新获得的三次微震群序列数字化记录资料,通过不同参数Q值和△σ值的计算比较,选取Q=300,△σ=1.0MPa作为测定的参数值,计算了P波和S波速度谱的理论量板,并且与实际观测点的低频速度谱值相比较,用这样的方法测定了三次震群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参数。结果给出,在震级为1.0~2.5级的范围内,地震矩M0=10(1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70~200(m),P波和S波的拐角频率比f(op)/f(os)=1.58。用P波或S波三分量的速度谱值测定的地震矩比较一致,以及在相同震级范围内,用速度谱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其它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速度谱测地震矩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当地震矩和观测低频谱值(如f=1.0HZ)已知时,可通过查函数表值快速测定M0值。  相似文献   

15.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其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月30日11时51分,新疆托克逊南发生一次MS5.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震中周围地区无明显构造出露。历史上该区未有5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仅在1976年3月和10月分别发生过MS4.8级和4.5级地震。近几年,该地区地震活动较为平静,少有3级和4级地震发生,但1月27日曾发生一次MS4.0级地震。5.6级地震后,距震中最近的高崖子台和库尔勒台仅记录到不足10次余震,最大震级为2.0,因此,这次5.6级地震亦属孤立型地震。震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  相似文献   

18.
周蕙兰 《中国地震》1995,11(1):84-91
本文对1988年11月5日发生在青海省西南部西捷与沦沦河沿之间区域的6.8(Ms)级强震(34.41°N,91.94°E),使用了国内外地区的100个观测资料得到其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又使用CDSN台网长周期P波波形,在考虑P波不同传播路径上的地壳上地慢结构模型不相同的情况下,反演得到该强震的震源参数。该震的地震矩为1.9x1018Nm,位错上升、持续和下降时间分别为1.0,4.0和1.0s。虽然目前还没有能从波形研究确定的两个可能的节面(走向分别为NEE和NNW)中判断出哪个是发震断层面,但是两种方法都得到:该强震与略带逆掩分量的以走滑错动为主的断层活动相关联。这个结论与ISC公布的HRVD矩张量反演结果相近,而与NEIC的差别较大。对该震最大余震(11月26日,Ms=6.0)也进行了研究。结合该区域过去发生的其它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可以认为,该区域的震源应力场是以统一的北北东或北东向的压应力及北西西或北西向的张应力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9.
胡先明 《地震研究》1995,18(2):151-160
本文对中国大陆西部6.7级以上,东部6.0级以上浅源强震的最强余震时间及次数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应用简单的贝叶斯判别方法,以主震后初期的强余震序列特征和主震震源区的地震地质特征作为判别指标,判断自主震后15年内最强余震的分布时段和强余震次数类型,对上述方法的外推检验结果进行Wallen评分,效果比较好(分布时段的评分为0.66,次数类型的评分为0.58)。  相似文献   

20.
林怀存  刘希强 《地震研究》1994,17(2):151-156
为了从地震记录图中获取大震前后震源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本文给出了新的物理量VFP,利用该物理研究了四个大地震前后地震波列的衰减速率变化。结果表明:1981年丰镇5.8,1984年黄海6.2以及1989年大同6.0级大震前的某一时间段内,其地震波列的衰减速率明显增高(表明地震波衰减慢);大地震发生后期地震波列的衰减速率明显降低(表明地震波衰减快)。1983年荷泽5.9级地震前没有直接前震,但是其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