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旱区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资源被公认是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缺乏一种能有效促进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水管理制度、机制与水文化体系.因此,上述水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构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能反映先进生态水文化及促进水资源高效和安全利用的水管理制度和模式.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经验表明,促进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向以流域为单元、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我国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探讨了内陆干旱区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础理论及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基本思路,旨在为促进我国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集成管理的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尾矿利用现状及21世纪展望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我国金属矿山储存的尾矿超过40亿t,而且每年以3亿t的数量在增长。尾矿排入河道、沟谷、低地,污染水土大气,破坏环境,乃至造成灾害。尾矿的治理和利用是十分紧迫的事情。尾矿综合回收有价组分可创造巨大财富。要加强调查研究,实行整体利用;通过工程示范、技术攻关、建立高附加值的产业,变害为利。  相似文献   

3.
尚海洋  丁杨 《冰川冻土》2017,39(4):910-916
"低碳"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话题,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而对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之——水资源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及早关注"低水"问题。人口的增长、技术的变化和消费的增加被认为是产生环境危机的最主要的三个原因。当前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经典的IPAT建立了人文因素与环境影响间的影响关系的账户恒等式,通过对IPAT等式的扩展,得到分析影响可持续消费影响因素、指导可持续消费政策制定的IHPACT框架,并从水足迹视角,基于黑河流域张掖市水足迹调查与核算数据,探讨了该分析框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减少食物消费中水足迹奢侈品肉类的消费(多吃蔬菜少吃肉)可以有效地调节居民消费水足迹;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将增加居民消费水足迹,但以水足迹表征的环境影响与消费能力两者间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成立,即消费能力的提高最终将会降低消费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新疆积雪深度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杰  陶辉  苏布达  窦挺峰  姜彤 《冰川冻土》2021,43(5):1435-1445
积雪深度的变化对地表水热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用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目前情景比较齐全的五个全球气候模式,通过对比新疆地区1979—2014年积雪深度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气候模式在新疆地区模拟积雪深度的模拟能力,接着预估了未来不同SSPs-RCPs情景下新疆地区在2021—2040年(近期)、2041—2060年(中期)、2081—2100年(末期)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的积雪深度变化。气温和降水对积雪深度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还分析了新疆地区到21世纪末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订正后的气候模式模拟的积雪深度数据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其中1月至3月与观测数据的结果更为吻合。气候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积雪深度年内变化的基本特征,气候模式模拟的积雪深度空间分布和观测数据具有相似的特征。气温和降水在未来不同情景下均会波动上升,其中气温的增幅相对比较明显,达0.43 ℃·(10a)-1,而降水的增幅为0.63 mm·(10a)-1,新疆未来的气候总体上呈现出变暖变湿的趋势。新疆地区的平均积雪深度在未来不同时期相对基准期均呈增加的趋势。SSP1-1.9情景下,21世纪近期、中期和末期北部大部分地区的积雪深度将会有所增加;SSP1-2.6情景下,北部阿尔泰山地区的积雪深度在21世纪近期有所减小,但中期和末期将会有所增加;SSP2-4.5情景下,21世纪不同时期东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将会有所增加,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在不同时期积雪深度将会变小;SSP3-7.0情景下,21世纪不同时期北部和西南地区的积雪深度将会普遍变小,东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将普遍增加;SSP4-3.4和SSP4-6.0情景下,21世纪不同时期西南昆仑山地区的积雪深度将会普遍变小,东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将普遍增加;SSP5-8.5情景下,北部阿尔泰山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将普遍增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成就和21世纪的发展前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滕吉文 《地学前缘》2003,10(1):117-140
20世纪是地球物理学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关键性的百年里实施了一系列大型且具全球性的研究计划。 2 1世纪必将在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和解决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和环境 (包括空间环境 )方面继续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只有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不同圈层的耦合及其深部动力过程才能深入探索地球系统的发展。为此 ,文中讨论三方面的问题 :(1)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进程及其战略意义 ;(2 ) 2 0世纪地球物理学领域主要的重大成就 ;(3) 2 1世纪上、中叶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前沿和导向。  相似文献   

6.
李晖 《地质与勘探》2011,47(2):180-186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火成岩研究的若干进展,表明火成岩在造山带、壳幔相互作用、大陆地壳生长等方面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火成岩岩石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壳幔相互作用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的关系是21世纪前20年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其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深熔作用、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  相似文献   

7.
施红霞  王澄海 《冰川冻土》2015,37(2):327-335
基于CMIP5模式模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 对21世纪初期(2016-2035年), 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三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的时空变化进行了预估, 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和气温、降水、辐射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相对于1986-2005年,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呈增加趋势, RCP8.5情景下NPP的增加比RCP2.6和RCP4.5情景下更为明显; 在季节变化上, 北半球中高纬度NPP也以增加为主, 且NPP在夏季, 尤其是6月增加最显著. 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在中低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 相对于1986-2005年,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显著影响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而辐射和降水显著影响的范围在扩大. 在高排放情景下(RCP8.5),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NPP的变化主要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由于中国西部水文循环的地区特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西部开发面临十分现实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从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同时,对21世纪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科学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核心的方面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是什么?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如何估算生态需水量?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究竟能够承载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何合理分配与调控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冰冻圈水文未来变化及其对干旱区水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受气候变暖持续影响, 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在梳理已有过去冰冻圈融水变化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冰冻圈融水径流未来变化特点, 尤其是对冰川融水拐点及温升2 ℃阈值情况下, 到2050年和21世纪末, 冰川融水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辨析, 进而研判了冰冻圈水文变化对流域、 重点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未来大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径流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并呈现冰川径流持续减少、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峰值和持续增加三种情况; 单条冰川融水可能会出现拐点, 而且拐点是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与升温速率和冰川面积大小有关; 在流域尺度上, 冰川覆盖率较大、 大型冰川面积占比较高的流域, 到2050年融水径流持续稳定增加; 冰川规模较小的流域, 冰川径流峰值早已出现;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大多数流域, 冰川融水峰值在2020 - 2030年相继出现或变化呈现不显著增加或减少, 相对稳定; RCP情景温升2 ℃阈值下, 到21世纪末, 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量减少34% ~ 74%。冰冻圈水文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径流补给量减少、 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减弱、 流域径流变化幅度增加、 发生旱涝的风险增加、 春汛提前进而影响用水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简要回顾了 2 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指出 2 0世纪是地球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此期间实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全球性的研究计划深化了人类对地球本体的认识 ,提供了有关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深层过程和空间信息 ,扩大了人类对地球整体研究的视野 ,激励了对空间和地球 (包括大陆和海洋 )以及生态环境之间耦合的研究 ,并在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了 2 1世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认为 2 1世纪的地球物理学必将担负起地球科学中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的先导角色。在深化对地球本体和日地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 ,量化地球内部各圈的耦合和深部物质状态及物质组成的错综组构 ,解决水、资源、环境 (包括空间资源环境 )等问题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的矿物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丰 《矿物学报》2001,21(1):1-13
根据20世纪矿物学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已经意识到尚未解决的问题,预测21世纪矿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将在分子轨道理论和分子模拟、三维矿物物质、矿物表面和界面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将借助更为快速、准确、精细的测试手段和仪器。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21世纪矿物学将对诸如造山带(高压变质、蛇绿岩等);深部地质(组成、物理性质);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全球变化(风化、沉积、纪年)等方面的研究作出特殊贡献。同时21世纪矿物学在矿物材料研究方面将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广泛、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目前国际海底资源与环境探测,正在由海面、水中发展到空中、海底,形成立体的综合勘测。在21世纪前期,作为海洋大国,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如何发展、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海底资源与环境探测竞争需要,是广大海洋工作者都关心的课题。本文对立体探测技术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具体数据阐述了我国及世界的水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因资源短缺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情况。对21世纪初的水资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叶中国需水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利用基于宏观经济的分行业需水预测模型,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需水形势进行展望。进入21世纪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资源紧缺仍然将困扰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2030年前后预计将会出现缺水的高峰,2030年后供需缺口有望减缓,到21世纪中叶实现水资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5.
1998~2007年中国农业用水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保国  黄峰 《水科学进展》2010,21(4):575-583
中国农业用水在未来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国际农业用水研究和政策领域近10年出现的范式变迁的核心内容,建立了基于"绿水"、"蓝水"的中国农业用水的新综合分析框架。并利用广义农业水资源量和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概念和评估方法,分析了全国1998~2007年10年间4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农业用水、耗水以及水分生产力变化趋势和现状。结果表明:中国广义农业水资源量中57%来源于耕地有效降水的"绿水",43%来源于耕地灌溉"蓝水"。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较高水平。未来继续提升水分生产力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因此,为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建议国家设立"粮食安全水资源红线"。同时,根据广义农业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主要粮食作物用水安全红线应该划定在大约7800亿m3左右。  相似文献   

16.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local capacity for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vision of safe drinking water is one of the global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Effective water treatment is a key aspect of drinking water safety. However, just as important is ensuring that sources of drinking water such as rivers and aquifers are protected from contamination. In that context,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is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barrier in a multi-barrier approach to drinking water safety.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occurs at the local scale, and involves numerous local actors with varying capabilities. Consequentl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As) for land use plann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are key determinants shaping local capacity for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existing IAs enhance or constrain the capac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protect source waters.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developed around four core elements drawing from functional and rel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apacity and capacity building, was applied to the Oldman River basin, Alberta.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capacity for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is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IAs that do not encourage the generation of a locally relevant technical knowledge base and which assign legal authority for regulating intensive livestock operations to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Formal mechanisms for integrat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which could help overcome these functional constraint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broad public involvement, have yet to be developed in Alberta.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can provide local governments with an ability to encourage source protection on private lands and enhance their leverage when confronting public land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issues. However, if local capacity is to be facilitated through IAs that encourage interac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stakeholders and residents, then 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s should als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w existing IAs help to maintain and to reproduce local power differentials.  相似文献   

17.
Pro-poor sanitation technolog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is estimated that at least two billion people have inadequate sanit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ater and sanitation services for millions of peri-urban residents is starkly anti-poor and represents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By virtue of its cost and water requirements, we would argue that conventional sewerage is an implicitly anti-poor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ses low-cost sanitation technologie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by engine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seeks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 pro-poor technology. We argue that simplified sewerage is often the only sanitation technology that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economically appropriate for low income, high-density urban areas. Simplified sewerage will only truly be a pro-poor technology if issues such as lack of investment in sanitation, insufficient cost recovery for sanitation services, conservative technical standards favoured over innovation, low-cost technologies perceived as second class provision, the nature of peri-urban settlements, and lack of engagement with users, are addressed. So often, peri-urban sanitation schemes fail to exist, fail to be sustainable, or fail to be pro-poor. The challenge is for engineers, social scientist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pro-poor sanitation a realit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the norm.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在增强,矿产资源领域的博弈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阵地,美国出台了危机矿产政策,欧盟出台了危机原材料政策.就战略性矿产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多数相关研究往往过度重视清单厘定方法和清单中包含哪些矿种,忽视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动因和采取的措施;二是将美国的危机矿产理解为关键矿产,错误判断了美国危机矿产的战略意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国外战略性矿产的定位、定义、厘定过程、政策,我国矿产资源形势、我国战略性矿产厘定原则建议、我国战略性矿产厘定的思路建议,以及国内外战略性矿产厘定的共性及差异性,做一些个人的探讨,供矿产资源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A comprehensive hydrological modeling study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a hydropower reservoir in central Switzerland is presented. Two models were tested to reproduce the measured discharge dynamics: (1) a detailed energy-balance model (ALPINE3D) primarily designed for snow simulations; (2) a conceptual runoff model system (PREVAH), including a distributed temperature-index snow and ice melt model. Considerable effort was put into distributing availabl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 to the model grids as forcing data. The recent EU regional climate modeling initiative ENSEMBLES provided up-to-date climate predictions for two 30-a periods in mid and late 21st century. These were used to estimate evolutions in the water supply of the hydropower reservoir in response to expected climate changes. The simulations suggest a shift of spring peak-flow by almost two months for the end of the century. Warmer winter temperatures will cause higher winter base-flow. Due to glacier retreat, late-summer flow will decreas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CMIP5多模式集合对南亚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印度河流域CRU、APHRODITE和CMIP5多模式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集, 评估了CMIP5模式集合对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 对多模式集合数据进行了偏差订正, 并对流域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结果表明: 气候模式对流域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 时间空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 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 模式对降水的季节性波动也有着较好的模拟能力. 偏差订正后的预估结果表明, RCP2.6、4.5、8.5情景下, 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 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一定上升, 且流域上游增幅较大; 除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期流域有弱减少趋势外, 年降水量都将有一定增长. 未来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源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 春季降水对于中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减弱; 流域北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上游水资源的增加, 东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减少会减少上游水资源. 两时期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增长, 洪涝的发生风险加大; 流域暖事件和强降水事件也将可能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