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沙群岛景观及区域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焕庭  袁家义 《地理学报》1995,50(2):107-117
本文论述了南沙群岛的海底地形、海底表层沉积、珊瑚礁景观、区域新生代古地理、以永暑礁为代表的古气候与古海面,以及本区古海洋等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沉积──古环境研究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海蚀龛沉积物 ,研究表明它是后期冰水湖泊沉积环境下的产物 ,该沉积剖面的形成环境反映了本地区距今 46 0 0年以来地貌演化、冰盖进退与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古海蚀龛沉积剖面的发现 ,为目前主要基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及冰芯等进行的南极无冰区古环境研究领域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载体。  相似文献   

3.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古海蚀龛沉积的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有大量古海蚀龛 ,龛内保存有完整沉积剖面 ,通过对其中一个沉积剖面的粒度特征及元素组成的分析 ,确认该剖面是后期的湖相沉积 ,并据此恢复了距今 460 0年以来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距今 40 0 0— 30 0 0年长城站区地表岩石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 ,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这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古环境记录载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证明古海蚀龛沉积可以作为研究南极无冰区和冰缘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的一种新的地质载体。  相似文献   

4.
南阳盆地恐龙蛋化石古地理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盆地恐龙化石群的发现是我国科学界的又一重大发现。本文依据野外调查和已有的资料,在深入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地层特点和化石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区内古地貌轮廓,古气候与生物界,盆地沉积环境,恐龙灭绝的环境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保存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综述了最近 5 0年青藏高原古地理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中新世~上新世青藏古地理环境 ,高原在 3 6MaBP海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强烈隆升。青藏高原最近三次冰期年代分别为 72 5~ 5 81、 2 89~ 136、 82~ 10kaBP ,冰期中不存在“大冰盖”。高原晚新生代重大古地理演化阶段和事件为 :38~ 2 2MaBP行星风系控制的热带 亚热带低地、 2 2~3 6MaBP古季风出现与主夷平面发育、 3 6~ 1 7MaBP高原强烈隆升与现代季风形成和现代河谷发育、 1 1~ 0 6MaBP高原抬升进入冰冻圈与大冰期出现、 0 15MaBP以来强烈隆升与高原内部干旱化。本文还讨论了高原古地理尚需深入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典型地段现代岩土侵蚀对古侵蚀面的继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阐述黄土高原地区保罗系、第三系地层古剥蚀面对现代岩土侵蚀的影响,对预测岩土侵蚀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岩土侵蚀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陕西一小流域利用GPS测量了新第三系、侏罗系地层界线点的三维空间数据,根据测量数据建立了古剥蚀面数字高程模型,目的是与现代侵蚀地形进行对比,分析现代岩土侵蚀与古侵蚀面之间是否有继承性。结果显示现代主要的侵蚀沟形成是在古剥蚀面的低洼处,发育的方向沿剥蚀面坡面倾斜方向,基本上是在市地形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研究和预测现代岩土侵蚀趋势时,应把岩土侵蚀对古剥蚀面的继承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感虑。  相似文献   

7.
吴学忠  赵希涛 《地理科学》1996,16(3):252-259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黄土稳定同位素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奖励 《中国沙漠》1998,18(3):273-282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完好地记录了过去环境信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利用碳、氧同位素作为气候替代指标研究古植被、降雨量、古环境温度及古季风演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章就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综合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9.
福建兴化平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鸿  曾从盛 《地理学报》1991,46(3):336-346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古生物化石鉴定、~(14)C年代测定及史志记载资料,对晚第四纪兴化平原古地理环境演变以及控制该平原形成的主要因素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刘腾  朱志军 《盐湖研究》2016,24(3):8-16
通过对兰坪盆地古近纪野外剖面中含盐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微量和常量元素的测定,利用Adams和Couch古盐度计算公式、Walker"相当硼"判别法及锶钡比值法定量—半定量地分析了该区古盐度特征。结果表明,古盐度在6.5‰~22.05‰之间,盐度变化明显,以半咸水沉积为主,其次为淡水沉积。沉积中心主要位于云龙县—兰坪县一带,古盐度值最高,平面上表现为从沉积中心向盆地周缘盐度逐渐降低,并与其所伴生的沉积环境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结合盆地沉积相、古环境及古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云龙县—兰坪县一带含盐系地层具有优越的钾盐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依据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ZK19孔岩芯材料的沉积学、年代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古环境演变特征。该孔以末次盛冰期风化层为界,存在2个沉积旋回和2次海侵事件。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主量元素(Al2O3/Na2O值、MgO/Al2O3值、Sr/Ba值及V/Cr值等),化学蚀变指数(CIA)和化学风化指数(CIW)的变化特征,反映了MIS4晚期至MIS3初期,该地由陆相向滨海相过渡,气候从偏冷逐渐升温,海平面逐渐上升,但速度较慢;MIS3该地为河口湾相,气候进一步转暖,海平面以较大幅度上升;MIS2阶段(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幅下降,气候变冷;MIS1的8―12 cal. ka B.P.气候逐渐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为河流相―滨海潮滩相―河口湾浅滩相―河口湾相;中全新世大暖期,受水下滩槽地貌侧向迁移影响,该孔地层遭剥蚀;晚全新世3 cal. ka B.P.以来,气候整体相对稳定,较早全新世温暖,沉积环境依次为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斜坡相―三角洲前缘浅滩相。  相似文献   

12.
下辽河平原和辽东半岛海岸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符文侠 《地理研究》1988,7(2):73-80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14C测年数据、微体古生物及孢粉组合特征,讨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海侵的次数、规模、时间以及岸线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末次冰期时存在入海的长江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从先  张桂甲 《地理学报》1995,50(5):459-463
钻孔揭示璀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自镇江、扬州向东南延伸至海的古河谷,其中的充填物为河流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时间为冰后期,古河谷当形成于末次冰期低海面之时。研究地区巨大古河谷的存在说明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长江仍为入海河流。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一曼 《地理研究》1982,1(2):59-69
渤海湾西北岸的全新世海侵问题,已往对它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全新世地层特征及其所含植物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方面,证实了本区在中全新世期间遭受过海侵,并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和微地貌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了这次海侵的范围。最后从河流—海洋水文动力条件,解释了渤海湾西北岸与西岸各自发育了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以来苏南地区的古地理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全新世以来古气候演变的影响为主,论述海面升降变化,引起苏南地区全新世早、中、晚期的古地理演变。文中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野外考察资料,重点阐明全新世中期的两大泻湖及其以后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6.
选取位于珠江口万顷沙ZK316-2钻孔进行孢粉、硅藻和岩性等分析,重建了珠江口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和古环境特征。孢粉和硅藻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期间该区域主要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期间有2次小的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地层海相特征明显,孢粉组合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林为主,孢粉组合以青冈属、蕈树属、金缕梅科等亚热带种属为主,期间出现的海桑属推测为滨海相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位置。晚更新世的海相沉积尽管14C测年结果为老于30 ka左右,但经过区域孢粉组合、硅藻特征、海平面高度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下部海相层的年代更可能属于MIS 5期,而期间2次短暂的低海面记录可能与5b和5d海平面波动有关。钻孔上部13.9 m以上为全新世2 232 cal. a B.P.以来的沉积,孢粉分析表明植被仍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但人类干扰因素的禾本科、松属、芒箕和火灾记录(炭屑)大量增加,指示了沿海人类活动增强和大规模农业的发展,这与全新世晚期海平面下降和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基本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青藏公路纳赤台地区融冻褶皱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令  边纯玉 《地理研究》1993,12(1):94-100
昆仑河及其主要支流的Ⅳ—Ⅰ级阶地发育着融冻褶皱,其形成时代为两期:晚更新世末期(距今20725—14041年),全新世中期(距今约3000年)。它际志着本区在晚更新世末期为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平均气候较今低5—6℃;在全新世新冰期时为岛状多年冻土区,年平均气温较今低2.5—3.0℃。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a study of the Holocene coastal sediments of the Hai Phong area of the Bac Bo Plain (also known as the Red River Delta) in northern Vietnam.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region's coast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light of a geological model of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recognising the interacting roles of Holocene sea-level change, alluvial responses to sea-level fluctuation, and tidal environment sedimentation. The coastal sediments overlie a Pleistocene land surface, and represent the Holocene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Prior to c .6000 bp , the sea rose to around or above its present elevation, converting the Pleistocene terrestrial landscape to a Holocene tidal landscape of tidal flat, channel and mangrove environments. Sea-level lowering by c .4000 bp triggered a switch in dominant sedimentary processes, allowing floodplain sediments to be deposited increasingly seawards.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杨达源 《地理研究》1986,5(3):39-46
本文指出洞庭湖发育的地质构造基础是新第三纪以来洞庭盆地的拗陷沉降。晚更新世末期,洞庭湖区为河网切割的波状平原。全新世以来,先是顺左河槽谷地发育河川型“沉溺湖”。近几百年来,主要由于四口分流携入大量泥沙在湖区北部淤填,形成宽广的漫滩平原,并导致西部入湖的水流在湖区绕行及在湖区南部出现湖面的扩张。根据目前情况,作者认为解决水流在湖区的绕行问题是洞庭湖实施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