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1年1-6月全世界发生的较重大灾害地震共计8次,地震共计造成17759人死亡,953人失踪,15.9万人受伤,经济损失约163.3亿美元。重大灾害地震发生在印度。  相似文献   

2.
2002年全世界灾害性地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属中等偏低,地震灾情比往年要轻。今年地震共造成1795人死亡,5363人受伤,经济损失约7.1亿美元,与2001年基本相同。上半年地震灾情明显重于下半年。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2010年的地震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人在问,全球地震活动增强了吗?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有关吗?研究表明,自1994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与以前的18年相比明显增强,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的10年中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有较大增强.自1997以来,3个海洋板块(太平洋、澳大...  相似文献   

4.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3,17(2):190-192
2000年底,我们在《2001—2003年新疆地震大形势研究报告》中曾提出:“2001—2003年,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处在20世纪以来第5个活跃幕末期,仍有较大可能发生Ms≥7.0地震;2001—2003年,新疆境内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预测意见。2001年11月14日,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的新疆若羌县境内发生了8.1级地震,证明了上述预测意见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2001年下半年,全球发生MW≥6.5地震15次,其中浅源地震13次,中源地震2次;发生MW≥7.0地震6次。下半年MW≥7.0地震的地震矩释放是1976年以来的中等水平。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中国新疆-青海交界的MW7.8地震,是下半年全球矩震级最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6.
归纳总结了2001年我国西部5级、东部4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研究表明:2001年中国大陆5级以上的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青藏一级地块内,华北地块仅发生几次4级地震,其它地块内的地震也较少。发震断层均为各活动地块内的主要活动断层。其中1998-2001年,我国大陆中强地震整体活动水平下半年明显强于上半年。  相似文献   

7.
2001年上半年,全球发生MW≥6.5地震22次,其中浅源地震19次,中源地震2次,深源地震1次;发生MW≥7.0地震8次,最大震级达MW8.4。6月23日秘鲁沿海发生了MW8.4地震,这是36年来矩震级最大的地震。上半年地震灾害严重,1月26日发生在印度的MW7.6地震使2万多人丧生。  相似文献   

8.
四川盐源-云南宁蒗间5.8级地震发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区域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地质、震源机制以及地震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01年5月24日的盐源5.8级地震应属于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的持续活跃地震.整个地震活动持续时间长达58.6个月.盐源5.8级地震序列特征为主震-余震型,四川地震台网记录自2001年5月24日至2002年5月31日共记录到0.0级以上地震1409次(不含5.8级主震),其中:4.0~4.9级地震6次,最大余震4.7级.余震优势分布大致为北北东-南南西,与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吻合,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大体一致.推测该地震与近南北走向的构造有关,即近南北向的节面Ⅱ应是地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2011年ML≥2.0地震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山西地区的视应力,结合山西地区2001年以来5次M4.5以上地震探讨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后发现,在5次4.5级以上地震前1年均出现过视应力高值,地震发生在高值异常下降的过程中,且这5次中等地震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内或附近。结果表明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对中强震的震中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地震危险性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少震弱震的江西萍乡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讨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宣教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当地民众对本地灾害的认知情况与灾害的实际发生频率基本一致;对地震等本地少发灾害影响的认可性不高。2)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对地震灾害基本概念了解不足,地震谣言辨识能力差,基本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全面。3)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校。4)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意愿强烈。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对于提高当地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和灾害意识,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陈小芳 《地震学刊》2012,(3):372-377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防震减灾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善于执法和执法不严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地震行政执法,依法保护全社会各行各业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保证防震减灾工作有序地进行,切实收到减灾成效。笔者拟从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三方面综述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力度对防震减灾、造福民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震成灾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人口的密集性、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社会活动的广泛性及基础结构的完善性,因而地震灾害更为严重,抵御地震的能力更为脆弱,后果更具有全局性。城市地震灾害的成灾要素与城市的特点息息相关。人工环境、天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的伤害,是城市地震灾害成灾的四大要素,其中对人的伤害是第一要素。城市地震灾害的成灾机制是地震造成的直接后果、原生灾害、诱发灾害和次生灾害。了解这些,为我们制定城市综合防震减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地震预报研究至今已4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社会和民众对准确预报地震的期望十分迫切,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得一些群众对地震预报工作产生怀疑和不理解。地震预报研究到底有无作用?本文从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预报的难点和我国地震预报探索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作一阐述,并对如何提高地震预报实效提出几点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7.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4):674-681
本文根据芦山6.1级地震及泸县6.0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2次地震伤亡人员的空间分布及伤亡原因,得出避震不当是造成2次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芦山6.1级地震重伤及遇难人员多集中在Ⅶ度区,多数因次生地质灾害躲避不当致伤;泸县6.0级地震伤亡人员数量与地震烈度呈现正相关性,重伤及遇难人员均因房屋及其附属构件震损致伤。根据分析结果,从科普宣传、房屋及其附属构件抗震设防、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地防震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薄弱环节,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示范,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各乡镇进行危险性分析,开展地震灾害承灾体现场抽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首次构建乡镇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估各乡镇地震灾害综合指数和程度,计算各乡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确定红水河镇为高风险区、罗悃镇为中风险区、木引等7个乡镇为低风险区,并从建筑物设防、地震地质灾害及水库地震等角度剖析罗甸县地震灾害特点,从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防护及交通等方面提出减小地震灾害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地震灾害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5年是有史以来地震灾害最为惨重的年份之一。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共计88500人,伤约10万人。9000~11000人失踪。毁坏民居不下50万栋,330万人至3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30至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