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平式望远镜中自动导星单元(Automatic Guiding Unit,AGU)用于导引主视场观测恒星,其视场仅约1'.控制软件需要控制AGU在二维运动,确保选择的参考星能够进入AGU视场;并且当参考星离开原来位置时能够给出偏差值以修正望远镜指向,从而实现主视场对恒星的凝视观测.基于球面投影坐标系分别为AGU的中心指向和像场旋转建立齐次方程修正模型,使得AGU可以按照赤道坐标指向恒星,并且当恒星偏离时能够给出误差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Lick天文台的NPM昨表作为参考架,高精度地测定银河场天琴RR型星的绝对自行,可以使得对于这些恒星空间运动的研究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上,一个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进行这项工作的计划已经开始执行。本文详细描述了这一计划所要用的归算方法,并用SW Aqr作为实例,对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作了比较。这一这产例表明,即使仅用几颗NPM星作参考,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当NPM星过少时,可在局部天区内把PPM星表的自行改正到NPM系统,然后用PPM星补充作为参考星,同们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对已经使用九十年,位于上海西郊佘山的40cm折射望远镜,利用近期拍摄的三张昴星团区域底片,在PDS上量测星象坐标,再利用天体测量标准星场:Eichhorn,H.et al的昴星团区域恒星精确位置,作为底片上星象位置的比较标准,采用作常数、三镒底片归算模型求得在底片中心周围40′×40′的象场范围内定位转换精度达0″.03,对于50′×50′和1°×1°范围,分别达0.″04和0.″05-0.″06。底片常数中相应于彗差项系数达10^-5-10^-6量级,畸变项系数达10^-8量级,这些结果表明:架望远镜的光学和装上光电导星装置的机械传动系统,仍能满足高精度的天体测量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星像的位置和亮度等信息对天文研究和空间导航具有基础意义。人们常常需要快速匹配从密集星场CCD图像中提取的信息来获取与星表中对应的信息(如位置、光度等),因此开发出了多种星像匹配算法。重点比较了两种最新的星像匹配算法:i)基于向量的方法;ii)基于径向和环向特征的方法。通过对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观测的CCD图像进行实际匹配,结果表明基于向量的方法更优,它是一种快速的、接近常数时间的匹配算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CCD图像的天文观测中,星像匹配是一项基本的任务。提出一种基于k-d树和k-means聚类算法的星像匹配算法,应用三角形不变性元组对相似三角形进行盲匹配,算法可以间接计算CCD图像的比例尺。三次使用k-d树优化计算,并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图像进行分割,提高星像匹配的精度。使用云南天文台1 m望远镜拍摄的稀疏星场和2.4 m望远镜拍摄的密集星场进行了星像匹配算法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自适应图像比例尺的微小变化,同时提高星像匹配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拱星包层物质轴对称分布的模型,计算了Mira星拱星包层的物质分布和速度场分布,并通过解统计平衡方程得到了OH18cm的四条谱线的反转区。模型假定辐射压来自中心星和尘埃本身的辐射。计算中考虑了中心星的辐射、OH分子与电子的碰撞、尘埃本身的辐射和射波背景辐射等抽运机制。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到的OH脉泽的径向分布和角向分布等性质。  相似文献   

7.
掩星情报站     
月掩星虽然经常发生,但受天气、月相、月球高度、被掩星亮度等因素影响,未必每一次都能观测成功,甚至一两个月观测不到一次也是可能的,这就使得月掩星的观测成为爱好者喜欢挑战的一个观测项目。本月就仅有一次适合观测的月掩星,而适合观测的小行星掩星也仅有四次。  相似文献   

8.
采用拱星包层物质轴对称分布的模型,计算了Mira星拱星包层的物质分布和速度场分布,并通过解统计平衡方程得到了OH18cm的四条谱线的反转区.模型假定辐射压来自中心星和尘埃本身的辐射.计算中考虑了中心星的辐射、OH分子与电子的碰撞、尘埃本身的辐射和微波背景辐射等抽运机制,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到的OH脉泽的径向分布和角向分布等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了小视场照象象场畸变小的长处,解出可应用于小视场的天球球面坐标与底片理想坐标的简化关系式ξ=(α-A)·cosδ,η=δ-D。研究了小视场底片上天体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并讨论了怎样将众多小视场图象联结成包含有标准星、特测星的大视场天区的可能性,从数学上“微分”的概念出发,给出一种近似定位方法的理论计算证明。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新兴的光电器件(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可以充分发挥其量子效率高的长处,又解决了应用于照象天体测量的视场过小的缺点,能仅仅使用这类装置快速、准确地测定待测天体的位置。尤其对暗天体的定位可以显出这一方法的长处。  相似文献   

10.
GPS掩星折射率剖面一维变分同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洪振杰  郭鹏  刘敏  黄珹 《天文学报》2006,47(1):100-110
近年来,GPS/LEO(全球定位系统/低地球轨道)卫星无线电掩星技术给出了地球大气探测的新途径.从LEO卫星观测到的掩星数据可以反演的地球大气的气压、水汽、温度等剖面;它们对气象和大气科学研究,是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资源.掩星数据资料的同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这些气象参数的剖面,从而改进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当前采用的一维变分同化反演技术中,可以用掩星观测资料的大气折射率或弯曲角剖面进行同化,来反演大气水汽和温度剖面以及海平面压强.作为独立自主开发的GPD/LEO掩星技术系统的一部分,以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分析(ECMWF)资料为背景场,CHAMP 掩星观测得到的折射率剖面为观测值,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实行GPS掩星资料一维变分同化.在讨论中,用掩星观测点附近相应的探空气球资料来检验CHAMP掩星资料变分同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roAp星(快速振动的A型化学丰度特殊星)是一类处于主序阶段,表现出非径向高阶p模式振动的脉动变星.随着光学望远镜,尤其是空间光学望远镜的探测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roAp星及其所具有的多种脉动模式被观测到,roAp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有了快速发展.综述了roAp星元素丰度特殊性、脉动激发理论、观测研究现状,总结了ro...  相似文献   

12.
PDS在天地测量中的应用技术——Ⅱ.密集星场底片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论述了在用PDS测量密集星场底片时扫描框架件生成和分组测量结果合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介绍了处理这些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并且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表明只要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组内重复度,用这些程序处理后的结果在系统上是一致的,可以直接用于天体测量归算。  相似文献   

13.
掩星情报站     
一月份较适合观测的月掩星只有一次,小行星掩星多达四次,而且这几次的小行星掩星被掩星均较亮,甚至可以使用照相的方式进行观测。而2月16日在小行星掩星后约一个半小时就发生月掩金牛136号星。  相似文献   

14.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全球覆盖的地球电离层和中性层大气剖面。它具有全天候、低费用、无系统长期漂移等优点。从1995年4月至1997年3月,首次GPS/MET试验的成功显示了GPS掩星技术对监测全球大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当前空间探测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主要叙述了无线电掩星技术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有关情况,并介绍了美国UCAR的掩星数据处理系统CDAAC的概况,可作为我国开展无线电掩星计划有关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掩星情报站     
随着寒冷的冬季来临,掩星事件似乎也少了许多。在今年最后一个月里,我国比较适合观测的月掩星只有两次,分别是12月3日傍晚的月掩摩羯座θ星和16日早晨的月掩巨蟹座δ星。本月有六次适合我国爱好者观测的小行星掩星,这几次中被掩星最亮的为6.8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模拟位于地月系L2点的中继星"鹊桥"与月球的位置关系,进而估算中继星激光测距的成功率,按照轨道周期约为14天的要求对中继星所在的晕轨道进行计算,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望远镜抖动、大气抖动和预报轨道横向偏离的模型。从数值上给出了一条轨道周期为14. 78天,X方向(地月连线方向)振幅为12 493 km,Y方向为34 596 km,Z方向(垂直于地月轨道平面方向)为11 916 km的周期轨道。由于晕轨道的最小振幅远大于月球遮挡的临界振幅4 000 km,因此月球对中继星不存在遮挡问题。基于建立的测距成功率模型,根据昆明站(国际编号:7820)的激光测距系统对运行在该轨道上的中继星进行测距成功率分析,结果表明:测距成功率随着中继星横向轨道标准差的增大呈快速降低的趋势。对于中继星到测站的平均距离而言,当中继星没有横向偏离时,探测器产生的光电子数为0. 151,成功率为14. 07%;横向偏离2 km时,光电子数降为0. 035,成功率降为3. 46%。对比最近距离与最远距离的情况,无横向偏离的情况下,探测器产生的光电子数从0. 174降为0. 139,成功率从16. 01%降为13. 02%。该计算结果可为云南天文台1. 2 m望远镜实现中继星激光测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离层的掩星分离假设反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及其发展现状和传统Abel变换方法面临的问题.为改进传统Abel变换反演方法,利用电子密度廓线的分离假设,引进了分离假设反演法.随后利用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式IBI2007给出1000个掩星事件截面的模拟数据及COSMIC卫星星座的一天实测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分离假设反演法的有效性.文中还给出了垂直电子总量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先验场的获取途径.最后,对分离假设反演法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蒋世仰 《天文学进展》2002,20(3):245-255
δScuti型变星是赫罗图上A3-F5区间的主序及其以上的一种周期短于0.3d的单周期或多周期小变幅脉动变星,与它们相关的变星有矮造父变星,γDol变星,蓝离散星,金属线星,A型特殊星,λBoo变星的δDel变星,有些赫比格Ae/Be星也存在类似的脉动,对自1964年起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给出了1995年后新发现的相关变星数和最可靠的周期变化表,提出应当用双星轨道光时效应来解释实测得到的变星周期变化中的幅度很大的成分,统计表明自转越快变幅越小,因此年轻星团中不可能存在大变幅变星,变幅随周期的分布有3个极大值,最大变由是周期0.17d处的1.0mag,恒星系统内变星的平均周期越短系统的年龄越大,金属丰度也越低。  相似文献   

19.
渐近巨星分南恒星(AGB星)是一种晚期演化恒星,它是恒星作为以核反应释能为发光能源的天体的最后演化阶段。AGB星阶段的恒星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如很大的质量损失率(因此形成很厚的拱星尘埃气体包层),光变,热脉动(或He闪耀),强的红外超量发射,分子脉泽发射等,弄清AGB星的演化规律是研究恒星演化理论的重要任务。目前人们所知道的AGB星的演化图景是,恒星经过漫长的主序演化之后,将经过红巨星(RGB)阶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表明,蓝离散星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目前比较流行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密近双星系统的质量传输及双星并合、密集星场的恒星碰撞,以及包含双星系统的恒星间 (双星-单星、双星-双星)相互作用导致的恒星并合。与此同时,蓝离散星在各类恒星系统中的普遍存在,也使得研究这类恒星的形成及演化成为追踪恒星系统动力学演化、化学演化及积分光谱性质变化的有效指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