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第一号仪器的测微器是用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第二号仪器是用光电方法自动观测的;第三号仪器装有手转测微器;第四号仪器亦装有马达,人手操纵的.该仪器于四月份正式参加观测.全部天文测时结果都归算到徐台的经度基点上(也就是第一号仪器的所在地),该基  相似文献   

2.
1957年上半年,徐台的天文測時是用下列三個中星儀進行的: 1.Prin α=80 mm,f=86 cm. 2.Zeiss No.14968 α=100 mm,f=100 cm. 3.Zeiss No.14969 α=100 mm,f=100 cm.這三個中星儀都带有接觸測微器,其中第一號儀器的測微器可以用馬達带動,其他两具儀器都是手轉測微器。全部的天文測時結果都歸算到徐台的經度基點上(也就是第一號儀器的所在地),該基點經過1926年和1933年的國際經度测量,經度採用值為東經8~h05~m42~s.890。這點的緯度是北緯31°11′31″.0,海拔7米。  相似文献   

3.
第一號儀器的测微器是用馬達帶動,人手操縱的;第二號儀器是用光電方法進行觀测的;第三號儀器裝有手轉测微器。全部的天文测時結果都歸算到徐台的經度基點上(也就是第一號儀器的所在地),該基點經過1926年和1933年的國際經度测定,經度採用值為東經8~h05~m42~s、890。這點的  相似文献   

4.
本台测時所使用的儀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迴轉中星儀,並由超人差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觀測所得時刻。觀測一般在世界時11h—13h之間進行。每次觀测的星數一般是10—12顆,天頂南北的星體約各佔一半。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星表系統为根據,觀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儀所在經度为東經8~h5~m42~s.890。  相似文献   

5.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儀器是法國帕蘭(Prin)廠出品的80公厘迴轉中星儀,並由接觸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观測所得的時刻(测微器用馬達带動並由人手操縱).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系統為根據. 在觀测每一顆星的時候,中星儀迴轉一次:即在星體中天前後,儀器順放逆放各一次,籍此消除視準差.  相似文献   

6.
天津纬度站位于我国天津市西郊暂庄,1956年冬开始筹建,1958年春建成并安装仪器.天顶仪室的位置在选址时虽曾作过初步堪测,然精确的测定由我们在1958年3—4月间进行.观测使用的仪器为邦贝尔77262号子午仪和拉丁7302号天文表.子午仪物镜的口径为50毫米,焦距450毫米,挂水准分划值为2″.07.塔尔谷特水准分划值为1″.05.仪器备有接触测微器和目视测微器,目视测微器螺旋周值为114″.02.仪器安放在天顶仪室外距天顶仪墩子向正西7.86公尺处的砖墩子上.观测由一个观测员进行.经度测定采用一般测时站用子午仪测时的方法来测定钟表改正量,即由一组(8—12  相似文献   

7.
在經常的觀測工作中,子午儀和中星儀的方位差不斷改變。方位差的大小不但每年不同,每月不同;甚至在連續觀測的夜與夜之間,也有變化。現在根據徐家匯观象台所用的帕蘭(Prin)中星儀(物鏡口徑80毫米,焦距86厘米,接觸测微器用馬達带動,並由人手操縱)自1940年1月到1954年10月間的觀测資枓,分析它的方位差的變化情况,並分为長期的(年與年,月與月之間的變化)和短期的(夜與夜之間的變化)兩方面來討論。  相似文献   

8.
DCMT主测微器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子午环测微器,它具有自校准测定仪器参数的功能。该测微器采用了活动光栅的方案,其优点是能观测近极星和各类准直像;活动光栅另一个显著优点是不同赤纬星几乎可用相同的观测时间.对“V”形光栅的工作原理和误差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给出了一组严格的公式。其系统误差来源有:光栅形状改正、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光栅的倾斜、光栅驱动方向相对于赤径方向的倾斜、星径曲率改正。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小行星在短时間的光度变化是一个普遍的現象。有时也往往观測到某个小行星几乎没有明显的光度变化(变幅很小),这可能只是那时观測者恰好处于它的极向位置。例如(9)Metis,在1962年3月26日—30日,它的光变幅只有0.~m06,而現在所发表的观測(1964年11月19日),变幅增大到0.~m31。因此,对小行星經常地进行光电测光,得到尽可能多的优貭光变曲綫,能为了解小行星的自轉、形状以及其他物理特性等提供資料。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低纬子午环上原设计的光子计数测微器的结构和观测方式,并针对目前仪器的具体状态,说明了为什么这一测微器不能采用,而用视频CCD替代它,文中还叙述了采用视频CCD的观测方式和有关参数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太陽黑手觀測從1954年1月1日起採用聯合觀测的方式,由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簡稱寧台)、佘山觀象台(佘台)和昆明天文站(昆站)按照統一的方式共同進行。三台站觀测結果由寧台集中整理,經歸算為同一系統後向有關部門作聯合觀測報告,並按太陽自轉每周期發佈一次.現在綜合1954年全年的觀測資料,再作年度觀測報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在邦贝中星仪上进行。光电测微器由原接触测微器、光电检测器和伺服跟踪机构组成,能自动对准和跟踪星像。由穿孔纸带指令操纵机械传动装置执行:转置水平轴、安放望远镜天顶距和确定伺服电机跟踪每颗星的速度、操纵望远镜扫描来实现光电寻星和导星。用光电测微器记录星过时刻和实现观测自动化后,能从天文观测结果中消除人差和光电装置的迟滞差;减小大气抖动、天空背景和光电装置的噪音、导星和操作仪器引起的误差,提高测时的准确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3.
研制低纬子午环初衷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在低纬子午环研制过程中,如何跟踪国内外测量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调整该仪器的主要课题目标:开始时仅计划在低纬度地区进行天体位置的绝对测定,改善基本星表系统;在1m望远镜试验CCD底片重迭法成功后,打算把该仪器绝对测定的恒星位置与河外天体联系起来,间接地建立准惯性天球参考架;当国外传统子午环配备CCD测微器作相对测量后,提出了在该仪器上配备CCD测微器作绝对测定的方法,用其观测数据直接建立实用的准惯性天球参考架,并为太阳系和银河系研究提供有用数据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4.
1959年7月10日在太阳日面經度λ=327.5°日面緯度φ=18°处爆发了一个特級大耀斑,这个耀斑从发生起到消失几乎延續了四个小时之多,我們对这个大耀斑作了光譜的观測,本文就是介紹对在耀斑极強期間获得的光譜資料所作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論輪廓的比較确定在耀斑中可能存在的物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法国帕兰(Prin)厂出品的10厘米运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的时刻。观测结果的整理则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在观测每一颗星的时候,中星仪运转一次。即在星体中天前後,仪器顺放逆放各一次,借此消去视准差。所采用的星体中天时刻,对于天顶以南的星体,是在中天前后各取10个数值平均而得;天顶以北的星体(δ>31°11′),为消除因其速率缓慢所引起的误  相似文献   

16.
一、工作目的和方法由緯度观測以考究地球极点移动是緯度工作最終目的之一.国际緯度中央局近年研究用什么方法来导出地极移动,因缺少文件,我們不十分清楚.用其他方法是否能和中央局异途同归,結果相差多少,还是一个疑問. 我們在苏联学习时,在博士指导下,和苏联等同志一道,作了极点座标之計算.但由此所得极移曲綫与中央局所公布的比較,虽然大致符  相似文献   

17.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仪器是法国帕兰(Prin)厂出品的80公里回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的时刻。观测结果的整理,则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亦经以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在观测每一颗星的时候,中星仪回转一次;即在星体中天前后,仪器顺放逆放各一次,借此消去视准差。所采用星体中天时刻,对于天顶以南的星体,是在中天前后各取10个数值平均而得;天顶以北的星(δ>31°11'),为消除因其速率缓慢所引起的误差,故在中天前后,各取20个数值,再求平均值。  相似文献   

18.
由各台站以天頂儀、攝影天頂筒、稜鏡等高儀或其他儀器觀測所得的緯度值可組成各該台站緯度變化的平滑曲綫。應用個别台站的緯度變化值或組合一定台站的數據,就可以計算極點的坐標。國際緯度組織(ILS)早自1899年就組合了北半球39°8′同一緯度綫上幾個台站、使用同樣的觀测儀器、觀測星表和程序所得的緯度变化來計算極點坐標,以後還絡續組織了一些南緯的台站進行觀测。1955年在都伯林舉行的第9屆國際天文協會大會上更决議由國際緯度組織及時供給國際時間局(BIH)以資料來計算參加國際時  相似文献   

19.
中星仪测时的组内符合程度比组外符合程度约高一倍,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一般认为引起组外符合程度较差的因素是仪器情况的变更和反常折射的存在.本文根据1951—1954年间徐台的天文测时结果求出它的季节性变化,并考虑星表误差、反常折射以及其他气象因素在测时结果所引起的影响.在上述期间,徐台天文测时所用的是一具口径80mm 焦距86cm 的帕兰(Prin)中星仪,附有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接触测微器,仪器的水平轴是用水银盘控制的.主要的观测者为龚惠人(K),沈祖耀(S),罗定江(L)三人.  相似文献   

20.
佘山觀象台的太陽耀斑觀測是用太陽單色光觀测鏡進行的。該儀器的敍述,登在天文學報第3卷第1期。譜綫寬度的求得藉助於譜綫移位器。譜线移位器為厚約6毫米的玻璃片,平均每轉10個刻度,可使譜綫移位0.5A。移位器的轉動可由0至±140,故可使譜綫移動達20A。譜綫寬度的誤差主要並不是决定於刻度讀數的是否準確,而是决定於觀測者對日面精細物的辨認經驗。比如,當觀测者正注視日面精細物的時候,轉動移位器使此精細物在視場消失,如此來回數次所得譜綫移位的讀數,往往不一致,對我們說來,各次的讀數差不大於10個刻度,即是譜綫寬度的精確度可達0.5A。耀斑面積的求得,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