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福州1982~2001年大气和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近20年来酸雨污染的特征,对影响酸雨产生的致酸源、地理气象因素及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首先从中国的酸雨研究历史出发,综述了中国近20年来的酸雨区域分布变化,指出中国的酸雨重灾区正由西南向华中地区转移,且酸雨面积正呈继续扩大发展之势。其次,根据国内外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酸雨的化学特征,指出中国是典型的硫酸型酸雨,其组成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国内南北两地的降水化学组成也有很大不同。接着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中国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指出南北方这些自然因素的差异是酸雨现状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最后,根据中国酸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家的制定控制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卫红 《福建地理》2004,19(4):1-5,10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996~2003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认为福建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酸雨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酸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动态,本文使用ArcGIS10.2对1998–2018年中国酸雨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酸雨城市的比例、酸雨频率以及酸雨面积均有所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但与1998年相比,2018年SO42–/NO3–的浓度比从11.7下降到2.1,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硝酸盐对降水酸度的贡献逐年增加。本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可为我国酸雨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百色酸雨状况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百色市1992~2006年共计1 191个降水样品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百色市酸雨的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10和11月份百色酸雨的发生频率高达80%以上,15年平均为69.5%。百色酸雨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81.4%,各年降水均表现为酸性、平均pH值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而总趋势为无明显升降;15年总降水平均pH值为3.66。各级降水的平均pH值没有明显的差异;各月降水的平均pH值均小于4.5,酸雨频率较低的主汛期月平均pH值相对较大。百色酸雨和边界层静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是造成百色边界层静风环境的主要原因。百色酸雨基本上属于局源性污染型。  相似文献   

7.
降水时空变化对中国南方强酸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SCIAMACHY、GOME 卫星资料反演的SO2、NO2 柱浓度和中国重点城市SO2 排 放量数据分析了中国酸雨前体物时空分布特征, 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在降水分布出现 气候学时空尺度调整的背景下, 降水长期变化对强酸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中国南方 地区NO2、SO2 排放量相对于降水的冲刷能力而言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为强酸雨的形成提 供了充足的污染物条件。(2) 1993-2004 年间, 以1999 年为转折期, 中国南方强酸雨分布形势 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到再次增强的过程。1999 年后, 西南强酸雨区强酸雨城市比例持续下 降, 江南强酸雨区强酸雨城市比例迅速增加, 强酸雨东移扩大趋势明显。(3) 中国南方强酸雨 区的空间分布与1961-2006 年冬夏季降水量线性增减速率超过10 mm/10a 的地区一致。以季 节降水量线性增减速率超过10 mm/10a 为界, 将江南及西南强酸雨区各季节降水量做线性趋 势和突变分析, 发现江南地区冬夏季降水量在1999 年出现增减趋势转换, 与强酸雨城市比例 转折的时间一致。其中, 1991-1999 年江南强酸雨区冬季降水减少, 夏季暴雨显著增加, 有利 于酸雨缓解, 强酸雨范围缩小; 而2000-2006 年, 冬季降水处于偏多时期, 夏季降水却相对 偏少, 强酸雨覆盖范围扩大。西南强酸雨区春秋季降水量在1990 年后持续减少, 导致春秋季 降水占年降水量比例下降, 使得年降水pH 值升高, 强酸雨形势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8.
上海酸雨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海市的酸雨状况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上海市区近几年来的酸雨状况调查发现,上海的酸雨状况尽管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的历年变化看,以及比较大气降水中各离子浓度的历年变化,并通过分析硫酸根和硝酸根在大气中的形成过程,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即酸雨的类型正在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变,并在上海市区形成了一种硫酸型与硝酸型并重的形式。对此提出了部分控制对策,来防止酸雨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福州环城游憩带发展日趋成熟,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需求也日益旺盛,其游憩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福州环城游憩带游憩功能的发挥.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游憩形式、游憩吸引物及游憩区位3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市区居民的环城游现状,为福州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福州环城游憩带发展日趋成熟,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需求也日益旺盛,其游憩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福州环城游憩带游憩功能的发挥.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游憩形式、游憩吸引物及游憩区位3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市区居民的环城游现状,为福州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模拟酸雨对福建四种山地土壤的淋溶与风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后保  林德喜 《山地学报》2002,20(5):570-577
在不同pH值 (2 .0、3.5、5 .0、6 .0及蒸馏水 )的模拟酸雨作用下 ,对福建四种类型山地土壤进行了为期 12 0d的淋溶试验。结果表明 ,盐基离子的淋溶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 ,尤其当pH≤ 3.5时 ,增加最明显。 4种类型土壤中各离子淋失量大小均为 :Ca2 >Mg2 >K >Na ,这与原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含量一致。在pH≥ 3.5的酸雨作用下 ,土壤中铝的淋失较少 ,而当酸雨pH =2 .0时 ,铝的淋失骤然升高。pH2 .0的模拟酸雨不仅增加了土壤铝离子的释放 ,而且加速了矿物的风化。在pH2 .0的模拟酸雨淋溶下 ,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和紫色土中由矿物风化输入的 5种阳离子总量分别为 2 .94、4 .33、4 .35和 6 .0 4 (cmol kg)土 ,显著大于其它酸雨处理。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由阳离子交换、氢氧化铝水解以及原生矿物风化缓冲作用三部分组成 ,其相对重要性不仅决定于土壤酸度、盐基饱和度和矿物组成 ,而且与酸雨的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祖国大陆东南,闽江由西北向东南直奔福州,然后折向东北注人东海。福州是闽江下游的富饶盆地,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面积1500多平方千米。四周为海拔600─1000米的山峰包围,闽江穿城而过。“城在山之中,山在城之内”,是福州城市的重要地理特色之一。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开元十三年门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便取名为福州。福州别名“三卅’,它的主要标志是乌山、于山、屏山的鼎立耸峙。福州有句民谚:“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那是说福州旧城区,除了于山、乌山和屏山三座“看得见”的山之外…  相似文献   

13.
南极长城站酸雨监测的样品采集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贵 《极地研究》1999,11(1):64-71
进行南极酸性湿沉降(降水pH值<5.6)的监测研究是为开展全球环境大气化学动态监测、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以及南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的科学依据。利用1998年1~9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采集监测的酸雨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南极确有酸雨存在,在104个水样中,有19个样品的pH值小于5.6,占总样品的18.3%。根据南极环境背景值和出现酸雨时的风向,认为由于大气环流把远离南极的污染源传输到南极上空,遇降水即冲刷降至地面形成酸雨  相似文献   

14.
黄一绥  林青 《福建地理》2006,21(2):110-112,120
选取福州1996~2004年环境质量的数据,对福州环境质量指标和环境政策成本的动态演变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评价福州的环境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取福州1996~2004年环境质量的数据,对福州环境质量指标和环境政策成本的动态演变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评价福州的环境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区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5年与2000年数据计算了福州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若干指标。结果表明,整体上福州地区土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有所上升,优势度指数下降,景观格局趋于稳定,系统趋于优化。同时,借助ArcGIS8.3软件平台对福州地区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景观多样性指数,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在区域内部划分出多样性程度不同的3类子区:闽侯县景观多样性程度最高,长乐、福清、福州、罗源、闽清、永泰次之,连江、平潭景观多样性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林珍  王武林  龚姣  林彤 《热带地理》2023,(8):1536-1546
基于2021年福州中心城区3 386个商品房住宅小区住房价格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住房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尺度。结果表明:1)福州中心城区住房价格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为倒“U”型曲线,东西向对称,南北向差异较大。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多中心模式,住房价格高的小区呈现“倾闽江、倾重点学区、倾商场、倾医院和倾生态资源”的特征。2)住房价格因素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明显,拥有专属带宽,楼龄、商场、小学等级是作用尺度趋近街道的局部因素,容积率、医院是作用尺度趋近区级行政区的局部因素,地铁站、长途汽车站、大学是作用尺度趋近福州中心城区的全局因素。3)住房价格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学等级、楼龄、长途汽车站、商场、容积率、大学、医院及地铁站。其中,小学等级、长途汽车站、容积率、医院与住房价格呈正相关,楼龄、商场、大学、地铁站与住房价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华南地区的酸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一种酸雨地图即酸沉降控制制图的方法与表示。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华南地区的酸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一种酸雨地图即酸沉降控制制图的方法与表示。  相似文献   

20.
1736-2010年华南前汛期始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清代华南雨雪分寸记载的内容、特点,参照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特征,提出了利用雨雪分寸记载重建华南前汛期开始时间的方法,重建了1736-1911 年福州与广州前汛期开始日期变化序列;并利用福州与广州(分别始于1953 和1952 年)逐日降水观测记录辨识了器测时期两地前汛期的逐年开始时间;据此分析了过去300 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的年-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736-2010 年间,福州、广州两地前汛期开始时间平均为5 月第1 候;但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波动,其中重建时段(1736-1911 年)的主周期为2~3 年、准10 年和准40年,器测时段的主周期为2~3 年、准10 年和准22 年。在年际尺度,重建时段福州和广州前汛期开始时间最早的年份均为4 月第4 候,最晚的年份则分别为5 月第6 候和6 月第1 候;而器测时段两地前汛期开始时间的最早年、最晚年均为4 月第4 候和6 月第1 候。在年代际尺度,重建时段福州和广州相邻年代最大变幅分别为2.2 候和1.6 候;器测时段福州和广州相邻年代最大变幅则分别为2.5 候和2.4 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