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认知聚类分区方法的边坡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边坡可靠度分析的一种新的全局优化方法--认知聚类分区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5个步骤:分区、随机抽样、计算极径L、回代、计算可靠指标及验算点。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流程图,并编写了基于C语言的计算程序KCPREL。最后,以岩质边坡稳定可靠度问题为例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认知聚类分区方法能同时计算出可靠指标和验算点,并能获得全局最优解。该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相当,计算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此外,该方法在分析含有复杂的隐式及非线性功能函数的边坡稳定可靠度问题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等步长认知聚类分区方法能全面且均匀地搜索角度,从而得到更准确的验算点。为了保证足够的计算精度及减小计算量,建议步长取10º以内。  相似文献   

2.
灰色聚类与圈闭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圈闭系统是一种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赖以评价圈闭系统的各项参数的原始获取和定量化过程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这些评价参数都是灰参数,灰色聚类恰恰是解决这种确定性差的多参数评价问题。文中探讨了白化函数的构造方法,指出针对不同约束性能参数,白化参数的构造方式也应区别对待,并提出一种对比隶属函数方法,可以对多个圈闭进行严格的优劣排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水质站网规划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海瑞  秦福兴 《水文》1995,(1):7-11
在进行中国水质站网规划布设合理的性研究中,按河流水系将全国国土分为若干水质站网规划单元分区,然后运用主成分聚类方法进行单元分区类型的划分,作为水质站网规划的基础。在同一类型单元分区内,运用模糊集合聚类方法,将分区内的水质进行分类,以确定水质站的布设密度,并对每一水质参数的采亲频次进行分析研究,以指导确定其采样频次。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相关度的模糊聚类有效性检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英  高永胜  丁春梅 《水文》2006,26(4):39-42
本文在模糊聚类算法基础上,提出了对聚类效果进行有效性检验的方法。在考虑不同指标权重、相对隶属度和距离函数的共同作用下,引入模糊划分的类间模糊相关度公式,并定义了聚类有效性函数来优选最佳聚类数,引用划分的平均模糊熵对有效性检验方法确定的最佳聚类数进行验证。通过实例应用,结合成因分析与二元对比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聚类有效性函数的性能进行了检验,分析聚类效果,说明了本文提出的模糊聚类有效性检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判断功能。  相似文献   

5.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在宁夏水文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硕  许萌芽 《水文》2002,22(2):44-46,50
应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水文特征值进行分析计算,根据自然地理、气候和水文特性,对宁夏水文分区进行验证,分区结果与20世纪70年代的水文分区基本吻合,为宁夏水文分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进行土地整治分区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区已不能适应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管理的需要。该文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提出了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和方法,从宏观尺度上,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整治综合分区,从中观尺度上,运用叠图法进行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并指出了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7.
借鉴系统聚类分析法,以广东省汕尾市为例,通过选取相关特征指标作为土地利用分区基础,利用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PSS的分层聚类((Cluster)功能,进行了Q型分类,并最终确定了汕尾市土地利用分区结果以及土地利用调控目标和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8.
目标函数聚类法在地下水动态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划分是正确认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开发利用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论述了目标函数聚类法的原理与计算过程,并应用该方法对某河流附近的15个观测孔的水位动态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较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评价环境地质质量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阐明了应用模糊聚类算法,进行环境地球化学分区,从而达到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原理和计算步骤,在攀枝花地区的应用表明,本方法可行,结果可靠。这是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定量地多组分综合研究环境地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刘洪  孙国夕 《地下水》2007,29(6):29-32
在灰色聚类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白化函数生成灰色聚类矩阵,并以常州市第Ⅱ承压地下水为例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常州市大部分第Ⅱ承压地下水水质优良,达到了Ⅰ类水,未遭受外来物质的污染,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体系由三级指标体系和三层次用户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风险性分区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城市地球化学脆弱性分区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基本组成元素的评价指标.3个不同级别的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政府决策机构、城市规划部门、城市管理和建设设计部门3个不同层次的用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巫山县新城址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中所采用的模糊数学方法、影响因素的确定、单元划分、评价序列、影响因素数值化、分级标准和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结果,阐明了巫山县新城址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地铁联络通道冻结加固融沉注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国内首个地铁联络通道强制解冻融沉注浆工艺的设计与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土体温度和地表变形进行了监测,得到了温度和地表变形的变化规律。由于冻结法施工中存在冻胀和融沉问题,过量的冻胀、融沉会对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产生危害。结合工程实例,对强制解冻融沉注浆进行了研究,该工程对冻结加固体分区强制解冻、及时进行融沉注浆、二次加固土体,消除了后期压密沉降发生的可能,地表变形的监测表明强制解冻融沉注浆技术在该类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油区长6储层特征及测井解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的坪桥油区延长组长。的储层特征,充分运用常规测井信息以及各种分析手段,对该油区的主要产油层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实际的试油情况,建立了储集层的划分标准,实践证明,解释标准和区域的解释评价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东北缘东胜地区下白垩统划分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鄂尔多斯东北缘东胜地区下白垩统的地层划分一直存在分歧。依据地层的沉积成因及保存特征 ,通过地层的相变关系及其对比分析 ,指出了东胜组和伊金霍洛组划分方案的不合理性 ,提出了该区下白垩统划分可采用三普的命名与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运用煤田构造与控煤构造研究方法,从浑江煤田地质构造展布的平面差异性分析入手,揭示了本区地质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指出南北方向上分为三带,东西向分为两区,不同的区带内赋煤规律有显著差异。受到SE—NW向的挤压,浑江地区发育SW—NE向的断裂及褶皱,成为控制煤系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浑江煤田西区因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较强烈,断裂较发育,对煤系的后期改造破坏较强烈;而东部煤系赋存于向斜构造内,受断裂破坏较小,但保存面积少于西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分区减灾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庆华 《地学前缘》2003,10(Z1):258-264
文中以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纬向构造带、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北西—北北西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所控制的山川地貌及相关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综述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 ,提出了自然灾害宏观分布之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规律 ;从自然灾变、承灾体的密度、价值和脆弱性及社会减灾能力三重因素 ,分析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具有东部和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 ,相对损失呈现中南部高 ,向东、向西和向北都逐渐降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增长的特点。基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文章强调在中国必须实行分区减灾 ,即 ,根据灾情和国情的不同划分减灾区 ,采取不同的减灾对策。基于此 ,文中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减灾区、东部沿海减灾区、中部减灾区、西部减灾区和海洋减灾区 ,同时还分别提出了与各减灾区特点相适应的分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微山湖某采区面积约4.07km2,区内长年积水,个别区域水深达5~6m,地震勘探施工条件复杂。针对该区资料采集的技术难点,其深水区使用专用检波器,并系重物固定到位;激发井位10~12m,采用船载人工钻成孔;观测系统为8线8炮36道中间激发,24次覆盖。资料处理采用折射静校正及分频处理等方法,其资料处理效果满足地质解释的要求。通过属性识别及相干分析等技术手段本区共解释断层49条,陷落柱2个,目前已验证断层2条,两者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9.
火山沉积建造——最重要的含锰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化  刘红军 《现代地质》1992,6(4):418-425
本文根据沉积建造分析原理,提出了一个含锰沉积建造新的系统分类,并指出火山沉积建造的形成与地壳的破裂有关,控制含锰建造矿质来源的主要因素是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深成幔源热动力场。 我国地史上发育的含锰建造具有多旋回性、分区性。每次大的区域张裂活动之后和全球海平面上升阶段均有特定的含锰建造层的产出。把火山沉积建造作为最重要的含锰建造提出来,对于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ore-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the bedding fault system in th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f the Wushancopper orefield may be generalized as the control of ore deposition by optimum surface in an ore-formingstructural trap. The mechanism has three major features: (1)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 (2) positioning of hostformation; and (3) dependence of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on properties of rocks. The "optimum surface" is adivisional structural plane which marks obvious difference in physical,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is favorable for mineralization. It is also a unity of structures. lithofacies and orebodies. The structur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deposits indicate the migration trend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 clements in the ore-controlling fault belt: elements with a small radius (Si, Fe, Mg and Al)moved towards and concentr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belt while large-radius ones (Ca, K and Na) were remotefrom the cen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