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水热资源丰富 ,山地、旱坡地多 ,发展玉米生产潜力大。但广东玉米生产传统主要为春种夏收 ,夏种秋收比较少。因而有必要通过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找出制约夏种玉米生产的气象因子 ,为发展夏种玉米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 1997年曲江、高要、南海三地和19 90年南雄、曲江、翁源三地的夏种玉米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进行统计分析 ,鉴定气象条件与夏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找出夏种玉米的适宜播种期 ,为发展夏种玉米提供参考。1 试验方法和资料处理方法1.1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地理分期播种法进行 ,其中19 90年供试品种为“桂顶四号”,试验…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2—1985年天水市南山梁家坪(浅山区)分期播种试验资料,我们得出不同播期的发育状况和产量差异,征明播种过早,冬前积温偏多,出现旺长,影响安全越冬;播种过迟,苗瘦弱,成穗率低,成熟期推迟,影响产量。因此,适时播种是小麦冬前壮苗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半冬性品种天选  相似文献   

3.
棉花产量及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1995年地膜棉花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别建立了籽棉产量和霜前花率积温模式,并建立了影响棉花品质的纤维长度、衣分、衣指及子指的温度、耗水量模型。分析了各自的影响机理,并推算了宁夏各地在气候正常年份下新陆早1号的产量及品质范围,发现宁夏存在棉花花铃期冷害,其出现概率为20%。  相似文献   

4.
桂西早玉米产量在不同年份和同年的不同播种期中差异甚大。气象因素是造成产量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体现在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单位面积株数、双穗率、空秆率、每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因素。由于试验地株数基本相同,双穗率小,本文只分析单产、空秆率穗粒重(表示穗粒数和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本文采用百色地区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于一九八○~一九八四年早玉米(墨白一号)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本局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播期于元月二十日到三月中旬,隔十五天播一期,五年共二十二期。三个重复。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实践中,早稻产量波动较大。这是由于早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受着肥料、病虫害、耕作技术水平和气象条件等的影响结果。为鉴定本地区影响早稻产量形成有利与不利的气象因子及数量关系,以便预测早稻产量,为适时播种、品种合理布局及采取趋利避害等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本站早稻广选三号七年共34个分期播种的平行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索在南宁这一特定的生态气候条件下,早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分配、转移这三个基本生理过程为依据描述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干物质增长积累过程,建立了单株水稻生长模式,并用1983年南京气象学院农气试验站“南粳34”水稻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对水稻干物质增长和产量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式基本上能反映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实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南京、镇江两地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基础上,将小麦产量形成过程分析为库、源两个过程的形成与发展,库主要是经济产量贮存部分,源是生产器官,主要由叶面积组成,通过分析和计算,确立了源、库容量及库的数量规律和库与源的制约关系,以及这些量的增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得到了整个小麦生长过程中各生育阶段生长与气象条件的一般规律及气象因子分别对生长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新杂交成的甜玉米与农业气象 条件的关系,我们采用分期播种,春、秋季 玻璃网室(玻璃顶,四周围铁丝网)内外栽 培以后结合大田生产调查等进行研究分析。 试验设计:1983年冬季三个播期,三 个重复(即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20日 播种),试验材料分别用甜玉米杂交组合 Ⅰ,Ⅱ,Ⅲ和普通玉米。玻璃网室内春秋播 (1984年4月6日和1984年9月26日分别播 种),室外春秋播( 1984年4月4日和7月 25日播种)。 1984年再进行冬季室内外三个播期的分期播种和1985年春季室外二个播期的全期播 种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柳州地区素有种植大豆的习惯,尤以春大豆的面积最大,并已发展为我区春大豆主栽区之一。但寒、旱、涝和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对大豆生产危害较大,产量低而不稳定。本文以 1985年我站大豆分期播种资料 (北京豆和75-375两个春型品种;播期从二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每旬逢六播种,每品种共20期;每期每品种设两个重复,每亩2万亩,小区面积0.025亩;观测生育期、生长量和产量性状等),通过对大豆不同季节播种产量要素的气象条件分析,鉴定其气候适应性,为进一步发展大豆生产,合理利用气候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区种植的早稻,品种较多,播种期不一,早稻生长期各年气候条件不同。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各年气候波动条件下的增产性能,我站从1978—1980年对汕优二号、广选三号、南优二号、湘矮早九号四个品种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 我们认为,研究这些品种的积温特性及生育期、经济性状等变化规律,对于确定适宜播种期和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可以提供必要依据。 试验在大田进行,从2月28日至4月18日,每隔七天一期,分八个播期,均是五叶期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作物系数与水分生产函数的向日葵产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套灌区向日葵2012年田间水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两个站点的农业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基于向日葵作物系数和水分生产函数的产量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向日葵标准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 最高值为1.21, 出现在开花期。标准作物系数与出苗后日数和大于0℃积温有很好的二次和三次多项式关系,拟合优度在0.93以上。在分析相对叶面积指数和作物系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标准作物系数的相对叶面积指数订正方法,得出河套灌区向日葵作物系数的动态计算式,为水分生产函数中实际蒸散量的计算提供支撑。建立以Jensen模型为基础的向日葵水分生产函数,得到对水分亏缺的敏感顺序从高到低是开花期、花序形成期、成熟期、苗期。综合应用向日葵作物系数方程和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分期播种产量,与实际产量分别相差4.4%和4.1%,初步证明该文提出的方法对产量预测较为理想,在该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辽西地区春玉米各发育阶段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的评价方法,基于2011—2015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利用锦州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玉米发育期数据和玉米各发育阶段地上生物量及产量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锦州地区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并建立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1—2015年锦州地区玉米各发育阶段实际蒸散量与地上气象生物量和气象产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播种—七叶阶段二者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播种—拔节、播种—抽雄、播种—乳熟和播种—成熟阶段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建立的玉米各发育期生长状况及产量评估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77.8%—94.5%。辽西地区玉米正常生长全生育期水分供应的下限为333.2 mm,其中播种—七叶、七叶—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阶段水分供应的下限分别为49.9 mm、23.3 mm、83.4 mm、118.9 mm、57.7 mm。玉米各发育阶段干旱对产量影响的程度由重至轻依次为:拔节—抽雄抽雄—乳熟七叶—拔节播种—七叶乳熟—成熟。本文基于玉米实际蒸散建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物量及产量评估方法,可以满足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服务的需求,在实际业务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国的CERES玉米模拟模式对河南省伊川县1992、1993年共6期玉米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模拟,对生育期和籽粒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经对播种密度、播种日期、播种深度与籽粒产量关系的数值试验,提出高产密度标准为8.25(高肥水田块可达9.75)株·m-2,最佳播期为5月31日~6月5日和最适播种深度为6cm左右。经对河南省南阳市大田玉米生长发育的模拟验证,平均相对误差率为5.6%,并可用理论计算的逐日太阳辐射代替实测太阳辐射进行生长模拟。所以CERES玉米模拟模式作某些参数调整后可应用于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玉米播种下限温度指标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平  姜丽霞  王萍  季生太  朱海霞 《气象》2020,46(8):1089-1097
利用1981—2005年黑龙江省13个玉米观测站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典型年分析法,研究玉米播种下限温度指标,并用2006—2018年观测数据及大田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对指标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地温是玉米大田播种的主要影响因子,日10 cm平均地温可以作为最低温度界限指标的指示值。日10 cm平均地温6.0℃为玉米不能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日10 cm平均地温6.0~8.0℃为玉米可以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少数玉米遭受低温灾害;日10 cm平均地温8.0℃为玉米安全播种的最低界限指标。  相似文献   

15.
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麦种好”的教导,我们开展了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寻找适宜播期,掌握小麦高产的气象条件,为“农业学大寨”做出贡献。我站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选用的品种为“红农1号”,从9月10日开始,每隔5天播一期,到10月5日止,共六期。每期播量为25斤/亩。试验结果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一) 产量的时空变化与光、水、热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省代表县1970—1981年历年的全县平均亩产量、有关地区农业科研单位的大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近两年的苗情观测资料,以及有关的专题试验资料,经过分析,获得了一些看法。首先分析一下产量的空间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各县大小麦常年平均亩产量和同期的大小麦播种一成熟全生育期内的常年正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积温,下同),平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各专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分别对蓖麻的合理整枝、科学灌水、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等几个实用增产技术进行了探讨。即对技术的气象效应和科学依据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生产上可直接应用的具体建议。吉林省白城地区和内蒙东部是我国最大的蓖麻生产基地,同属一个气候区,蓖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为了给生产上找出有效、群众容易掌握的管理技术,白城气象局1990—1992年在进行蓖麻分期播种试验的同时,每年还有若干同时播的小区,分别进行去主桃、留5桃、7桃、9桃的整枝处理。1991年并于各整枝处理区的生长后期进行了一次二分之一株高处田间小气候(温、湿、光照)调查。还在若干同时播的小区上。在不同阶段干旱时进行人工灌溉处理。并依据分期播种资料专门对蓖麻的适宜播种期和终止收获期进行了探讨。1990年的分期播种是4月25日至5月25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整枝和水分区是4月25日。播种;1991年是4月11日至5月11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水分区是4月21日,整枝区4月26日;1992年是4月15日至5月15日每隔5天播一期共七期,整枝和水分区是4月20日。分期播种区和水分区三年全生育期每十天进行一次10—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辽南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2014年以丹玉39为供试品种在辽宁庄河地区开展的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和1980—2010年庄河地区春玉米各发育期的平均日期及产量资料,探讨播期对庄河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间对庄河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有显著的影响,播种时间每推迟1.00 d,春玉米整个生长期长度缩短约0.22—0.57 d,营养生长期缩短约0.48—0.69 d,生殖生长期延长约0.11—0.36 d。不同播期之间春玉米各生育期长度存在较大差异,营养生长期长度差异最显著,而拔节—抽雄期、抽雄—开花期、开花—乳熟期和乳熟—成熟期长度差异均不显著。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但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除2014年外,随播期推迟春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12—2014年气象条件对庄河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对春玉米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长度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汽压及蒸发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总结: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榆树市开展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试验设早中晚3个品种、3个播期和3个重复,进行玉米生长发育进度、产量和温度、降水观测,分析温度条件对玉米生长发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生育速度与温度条件有密切关系,气温越高,出苗速度越快,平均气温每升高1℃,出苗速度提升17%左右,营养生长速度提升5%左右。较早播种的处理由于积温多、有效生育期长,产量比较高。积温每增加100℃·d,单位面积产量增加8%左℃右。  相似文献   

20.
蓝鸿第  江懋济 《气象学报》1987,45(1):117-119
本文用较丰富的资料建立了水稻光照阶段发育速度的光温模式。 1.资料 本文所用资料有两部分:(1)人工控制黑暗长度(d)的分期播种试验,播期为3月18日、5月16日、7月12日。d=24—光照长度h,d是12.50h,12.17h,11.83h,11.50h,11.17h,10.83h,10.50h,10.17h,9.83h,9.50h共10个处理,地点广州,1963年。(2)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试验。播期从1月开始到12月结束,每隔15天播1期。地点广州,1962—1963年。品种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