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涛 《地下水》2011,33(3):82-84
对甘肃省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分、地下水超采区的成因以及超采区区域性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泉水溢出量减少、土地沙化和次生盐碱化、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严格地下水超采区保护措施、实施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超采区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加强超采区科研和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是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传统方法是采用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引发问题法等进行地下水超采区划定,但各方法的划定结果不统一。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上海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划定框架,对水位变化、开采系数以及开采引发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结果与上海市实际情况较吻合。这为后续制定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水位控制等指标及科学合理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超采引发的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亟需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为合理规划管理地下水超采区,本文探讨了超采区的概念,归纳总结出超采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超采区为"在一定时期内,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一阈值而对地下水系统或局部的地质环境或水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损害或裂变影响的区域";阐述了超采区的评价指标与单因子评价、多因子系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法等评价方法,同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数值模拟-局部水位动态联合评价法,并以潍坊北部地区为例,验证了区域数值模拟-局部水位动态联合评价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论苏锡常平原第Ⅱ承压水超采区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80年代以来,苏锡常三城市及其外围乡镇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致使水位持续下降。通过分析第Ⅱ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开采现状以及出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在没有现行标准可遵循条件下,系统地确定了超采区的划分方法、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即以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可开采资源量的比值为基本条件,地面沉降程度和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制约条件将区内第Ⅱ承压含水层分布区划分成严重、重度、中度、轻度超采区和未超采区,为苏锡常三市可开采资源量的分配和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自80年代以来,苏锡常三城市及其外围乡镇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致使水位持续下降。通过分析第Ⅱ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开采现状以及出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在没有现行标准可遵循条件下,系统地确定了超采区的划分方法、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即以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可开采资源量的比值为基本条件,地面沉降程度和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率为制约条件将区内第Ⅱ承压含水层分布区划分成严重、重度、中度、轻度超采区和未超采区,  相似文献   

6.
吴旭 《地下水》2014,(6):90-92
黑龙洞泉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属峰峰奥灰水系岩溶地下水,是邯郸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本文根据历年地下水动态资料,参照《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利用水位动态法和开采系数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超采区进行综合划分,并提出治理建议,为邯郸市地下水资源统一规划、有效管理、科学保护以及正在进行的地下水压采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采区变化趋势分析是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2013年和2005年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对超采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下水超采区呈现总面积减少但苏南苏中变小、苏北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3)
山东省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地下水是全省重要供水水源,经过多年开采,个别地区形成地下水超采区,引起开采条件恶化,河道断流、泉水干枯以及海咸水入侵等系列问题。作为全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省份,2016山东省将管理因素引起超采区水位变化纳为经济社会发民综合考核指标。通过2016年烟台市降水与超采区地下水位变化,分析管理因素对地下水超采区水位的影响,以2016年烟台市降水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依据对超采区地下水位变幅分析计算,得出因管理因素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幅,并通过近年来年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幅变化的对比情况,判断本年管理因素对超采区地下水位的影响,从而有效评价超采区地下水开采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9.
李瑞  刘猛  胡军 《地下水》2018,(6):77-78,135
皖北平原地区地表水源相对不足且污染严重,中深层地下水是该区重要的供水水源。运用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引发问题法三种方法,对皖北平原的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划分浅析。对超采区划分成果进行叠加,并根据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对范围和边界进行适当修整,划分出超采区。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田苗壮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06-2024010006
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了解地表形变发生机理和识别主控因素,为后续如何科学回补,发挥最大化水资源回补效益、对地面沉降防治和超采区治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以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区域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 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形变信息,并结合区域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层沉降变化等多手段进行耦合,查明研究区地表形变与多因素之间的响应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持续回补导致区域地面沉降减缓,并在牛栏山地区出现地表抬升,抬升范围也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向中下游扩展,2022年最大回弹速率达46.9 mm/a;地表形变具有明显的受断裂所控制的第四系沉积差异特性,以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所分割的后沙峪凹陷范围内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地下水位变幅与富水性差异决定水位上升范围与响应变化,而沉积构造作用所造成第四系沉积差异在地下水流向上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果为地面沉降防控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地下水科学回补和方案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胡建平  隋兆显  陈杰 《江苏地质》2006,30(4):261-264
1995年以来,针对严重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渐加强,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分阶段实施限期禁止开采工作,首先在超采区实行地下水禁采,到2005年底,在苏锡常地区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全区地下水环境、地面沉降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地下水水位普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渐减缓。根据近年来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基岩标、分层标的系统监测资料,对地下水禁采后地质环境的效应特别是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对该区今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东  孟涛  王云智 《地下水》2007,29(2):78-80
通过对石河子市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根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相关规定,对石河子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开采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地下水水位的年变幅,对石河子市地下水超采区进行了划定,针对超采现状,提出了治理地下水超采的规划目标和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的分析,阐述了影响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控制区域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南北地面沉降发生和发展的差异;主采含水层和相邻弱透水的固结压缩是沉降的主要来源。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为核心,综合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工后沉降、滩涂区固结沉降,划分了地面沉降控制区,并根据主要沉降诱因分类分级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1,(5)
以山西临汾市为例,为制定合理的地下水水位考核指标。基于区域多年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开采量和降雨量基础资料,将2019年作为现状年,利用水文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临汾市2020-2025年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进行计算确定,最终确定了临汾市2020-2025年具体的超采区和未超采区的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数据。通过对计算出的具体控制指标数据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应加强地下水监测仪器设备的运维工作,保证区域地下水监测站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地下水监测基础数据应进行仔细校核和分析,最终确保数据的合理性。为临汾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地下水监督管理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天津市多年控制地面沉降工作的实践,总结分析了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严重超采,而控制地面沉降的首要措施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使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解决地下水超采区的替代水源。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4)
地下水是大同市城镇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主要供水水源。长期以来,由于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大同市地下水位超采严重,形成多处地下水降落漏斗,超采面积506 km2,其中严重地下水超采区达163 km2。对大同市城郊浅层孔隙水中型超采区长系列年动态资料分析计算,建立地下水开采量、超采量、超采区净补给量和水位回升线性关系,在考虑地下水补、径、排基础上,对超采区水位回升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确定大同市地下水超采区漏斗中心水位恢复年限为2017年,通过圆锥模型分析,预测地下水位恢复后能实现地下水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6,(2)
山西省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工作,对于地下水管理、保护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区为例,介绍了ArcGIS制图表达技术在超采区制图中的应用和步骤,解决了普通方法制图中存在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制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7,(4)
地下水是陕西省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在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陕西省地下水历史超采情况较为严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超采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但区域超采情况依然存在。为了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012年,对全省地下水超采情况进行了新的评价,评价期2001~2013年,评价范围为陕西省平原区埋深200 m以内的潜水和浅层承压水。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方法以水位动态法为主,以开采系数法和引发问题法为补充,同时充分考虑区域历史超采情况。共划定地下水超采区15处,总面积1 427.4 km~2,年均超采量0.51亿m~3。在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基础上划定15处地下水管理保护区,其中禁采区1处,限采区14处。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6,(3)
以河北太行山区某水文地质单元为例,在地下水位的监测过程中,为更加精确的求得地下水位的平均变幅,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在计算机软件进行人工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水位监测井权重的泰森多边形法进行地下水平均水位计算,并与各监测井传统的地下水平均水位算术平均法进行比较,最后分析了监测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人为划分网格的主观性因素、泰森多边形法的精度问题等。最终表明,与传统算术平均法相比,基于泰森多边形法的计算机网格划分下的地下水平均水位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从而为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计算精度的评价提供了更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为应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