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有机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8年进行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具有检出种类多、检出率高、浓度低的特点。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和苯并[a]芘。对这8种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平面上,有机污染物分布广泛,主要为点状分布,局部地区集中检出。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地下水有机污染减轻(1,2-二氯乙烷除外)。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有机物检出率和浓度更高(三氯甲烷除外),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受枯、丰水期变化影响最小,检出重现性好,污染较严重。与2001年相比,2008年四氯化碳检出率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有所减轻,而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检出率变化较小。文章从污染源、有机物理化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有机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下水卤代烃污染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某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三溴甲烷)的测试、研究和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卤代烃污染物主要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主要污染来源是露天堆放的垃圾场、排污河渠和特殊工业企业;确定了污染源分布和包气带岩性是决定该地区卤代烃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冲洪积扇顶部和潜水-承压水过渡带是卤代烃污染的高浓度区;最后对该地区卤代烃污染物的形成和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初步掌握中国主要城市地下水挥发性卤代烃污染状况和特征,在中国69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挥发性卤代烃污染检测与特征研究,采集地下水样品791组,采样井均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饮用水水井;依据USEPA8260B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器(P&T—GC/MS),分析和测试了氯仿、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二氯甲烷等15种挥发性卤代烃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在791组地下水样品中,有406组样品至少有一种挥发性卤代烃组分被检出,检出率为51.33%;各组分中,氯仿的检出率最高,为20.35%,其他组分的检出率为0.25%~5.06%;氯乙烯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有13组样品的单项组分超标,超标率为1.64%;超标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四氯化碳(0.76%)、氯仿(0.25%)、1,2-二氯乙烷(0.25%)、三氯乙烯(0.13%)、1,1,2-三氯乙烷(0.13%)、1,2-二氯丙烷(0.13oA);超标井均为非供水水源地水井。检测与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主要城市地下水挥发性卤代烃污染物检出率较高,检测的69个城市中719/6的城市至少有一种挥发性卤代烃被检出,且潜水的检出率高于承压水,但总体超标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贵阳观山湖区至白云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按水文地质条件将全区划分为12个地下水系统,并选择43组控制性水点分丰枯两季进行有机样品采集和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检出、超标、分布及来源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参评的86组地下水样品中,有32组检出有机污染物;27种参评有机组分中,10种有机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三氯甲烷检出25次,检出率29.07%,其余组分检出率均低于5%;仅有1,2二氯丙烷超标1次,超标率低;区内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浓度较低,超标率低,处于轻度污染阶段;12个系统中,有9个系统发现有机物污染物检出;检出点多分布于工矿企业的下游地段,排污河渠两侧;污染物多来源于中小型工矿企业,以污染物通过落水洞、天窗等进入含水层为主要污染途径;地下水系统排泄区的近源污染多发,危害程度大。针对上述污染特征,提出加强对中小企业污染源的集中管理,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69个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存荣  王俊桃 《地球学报》2011,32(5):581-591
全国31个省的69个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791个样品中有383个至少有一项有机污染组分被检出,检出率为48.42%;有18个样品的单项有机污染组分超标,除苯并[a]芘外,超标组分全部为挥发性有机物,其超标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四氯化碳0.75%、苯0.5%、氯仿0.25%、1,2-二氯乙烷0.25%、三...  相似文献   

6.
以典型纳污坑塘(污水库)周边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在对区内地下水污染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区内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污染来源识别结果表明:纳污坑塘周边第Ⅰ、第Ⅱ含水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其污染源主要为坑塘内堆放的工业污水以及工业废渣。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8号坑附近第Ⅰ含水层中砷浓度以及北库南侧第Ⅱ含水层中1,2-二氯乙烷总致癌风险分别为10~(-2)、10~(-3)数量级,远超可接受风险水平10~(-6)。不同含水层中污染物平均致癌风险大小关系为,第Ⅰ含水层:砷1,2-二氯乙烷;第Ⅱ含水层:1,2-二氯乙烷砷1,1,2-三氯乙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4种潜在暴露途径的平均致癌风险大小关系表现为:饮用地下水皮肤接触地下水经室外吸入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经室内吸入空气气态污染物。相对于敏感用地,非敏感用地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以及危害商较低。  相似文献   

7.
曲万隆  杨丽芝 《山东地质》2014,(4):90-94,99
以大量的地下水测试数据为基础,从污染源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对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类型及污染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典型有机污染区,有机物总检出率为35.5%,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达29种,单个样品检出的有机物种类最多达19种,部分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地下水污染区的分布及污染程度与污染源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3)
昌邑市城区及相关产业园都坐落于潍河冲洪积扇上。2014-2015年进行的昌邑市地下水环境调查项目在该区采集了53组地表水、地下水样品,检测有机污染物90项,地表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组分24种,占检测总种类的26. 67%;地下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组分14种,占检测总种类的15. 5%;二者均未发现有机物超标现象。地表水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当地企业排污,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有机物种类急剧降低,但很难根除,在远离排污口,有机物的检出种类减少。低强度的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小,地下水的有机污染检出呈点状,具分散性;强度较高且持续的污染会使进入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呈片状分布,有机物类型为难以降解的三氯甲烷等为主。此项研究能为昌邑市及类似地区产业布局调整、污水排放处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典型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特征,对西北某省会城市石油化工场地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污染场地地下水样品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出率为100%;检出率较高的是氯代烃和苯系物,检出率分别为60%和40%。超标组分为苯和1,2-二氯丙烷,苯超标率为30%,1,2-二氯丙烷超标率10%,苯最大检出浓度达1515μg/L。场地内的原油储存罐、污水隔油池的渗漏以及石油冶炼、机械加工过程工业废水不合理排放均为该场地地下水VOCs的重要来源;VOCs的理化性质以及污染场地地下水防污性能差是影响该场地地下水环境中VOCs归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滹沱河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有机物的挥发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大小,对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适当改进,在模型中添加了污染物煮沸后的残留率TF项,评价分析了滹沱河冲积平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典型的检出有机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各采样点风险的主要贡献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主要的污染源应以工业和工业产品的使用污染为主;(2)对于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3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顺序均为:呼吸途径〉饮水途径〉皮肤接触途径;(3)非致癌风险中3个点均超过规定限值1.0,致癌风险中有4个点超过规定限值10~6;(4)使用和饮用开水并保持厂内工作车间和办公环境内空气畅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1.
某城市工业区浅层地下水CAHs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明  陈鸿汉  郑西来 《地学前缘》2005,12(Z1):132-138
2000—2002年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某市工业区浅层地下水中氯代脂肪烃(CAHs)含量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分析CAH污染的原因和途径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CAH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CAH检出率48 15%~85 19%,检出值质量浓度为0 1~71 89μg/L,与美国“EPA”标准5μg/L 相比,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超标率分别为59 26%和25 93%,超标倍数分别可达14 38 和9 128;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是主要污染物,重现性好;CAH对地下水的污染与其本身的物理性质、包气带的结构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防污性能差的工业区CAH容易污染地下水;CAH在砂土中的迟后因子R值很小,很容易在地下环境中迁移;地下水流场是决定CAH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沿着地下水流向,CAH浓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地下水动态变化是引起CAH呈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方法对于有效修复受污染地下水体、节约修复工程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化工厂遗址早期排污渗坑为目标污染源,在结合水文地质勘查和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场地受污染地下水修复目标污染物,根据污染物迁移性、降解性、人体健康风险等指标及抽出处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渗透反应格栅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特点,使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进行修复技术筛选。结果显示,该场地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1,2-二氯乙烷、1,4-二氯苯等有机污染物,其中1,2-二氯乙烷在呼吸吸入条件下的最大致癌风险达9.54×10-7。化学清除、监测自然衰减等四项技术适用于该场地地下水1,2-二氯乙烷修复,化学清除法综合排序分值最高,而在成本优先控制条件下,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更为适宜。研究对于我国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及修复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GC/MS等多种分析技术,对淮河盱眙段浅层地下水45个监测点三大类(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磷农药)共82项有机物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中酞酸二辛酯、萘和菲普遍检出,挥发性有机物(VOC)和有机磷农药指标局部检出;PAHs个别指标浓度较高。所有检出的有机污染物无论是检出率还是检出浓度水平均表现出上游高于下游的特点。该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有机物污染与淮河污染、化肥农药施用、局部点源污染及地质环境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济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系统水质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泉域岩溶水已普遍受有机物污染,有机污染物检出率高达93%。检出有机物多于5项的样品多分布于大中型企业附近。在所有检出的有机物中,有机氯农药类、卤代烃类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60%、57.8%。尽管岩溶水有机污染较普遍,但有机物含量较低,仅局部地段存在有机物超标现象。泉域岩溶水有机污染特征受控于工业企业分布及地下水流场,在济南侵入岩体南缘附近形成了近长方形的岩溶水有机污染区,面积达156 km2。污染区南部地带是济南市工业集中区,灰岩浅埋,防污性能差。另外由于地下水径流方向与侵入岩体南缘线近垂直,进入灰岩含水层的有机污染物随地下水径流向北运移,造成埋藏于火成岩体之下的埋藏型岩溶水也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15.
某储油库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以USEPA推荐使用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为基础, 结合污染场地实际情况, 分析、评价了某储油库地下水有机污染对场址内暴露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该储油库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为1,2-二氯乙烷、苯、三氯甲烷和甲苯。污染场址内的工人和居民受到的非致癌风险均小于1, 在可接受范围; 而污染对场址内的工人和居民产生的致癌风险较大, 分别为1.7×10?4、9.0×10?3, 是不可接受的。产生致癌风险的主要污染物为1, 2-二氯乙烷, 占总致癌风险的99.80%, 可致人产生多种形态的肿瘤, 并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主要暴露途径是吸入吸收, 占总致癌风险比例大于70%, 其次为口入吸收。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较小, 占总致癌风险比例小于1%。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滹沱河冲积平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是河北省滹沱河冲积平原主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水源,地下水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地下水质量状况,本次研究共采集了482组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指标包含了无机常规指标以及挥发、半挥发性有机指标,共64项。利用改进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显示:超III类水样点占到总取样点的21.5%,主要分布在工业聚集区和排污河流两侧,且冲洪积扇轴部水质明显劣于中部和扇缘地带。影响地下水质量的主要为常规无机组分,如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铁、锰、硝酸盐氮等,有机组分超标点较少,检出率较高的组分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四氯乙烯和邻二氯苯等,利用EPI Suite软件计算可知高检出组分GUS值均较高,有较高的一致性。对地下水化学指标检出和超标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原生水文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是造成毒性金属、三氮、有机检出和超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鲁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浅层地下水进行了高密度的样品采集、高精度的污染物组分测试及污染程度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在部分地区受到有机物污染,污染程度总体较低,个别地区出现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13种,个别有机物含量高。浅层地下水污染区的分布及污染程度,与油田采油区位置及石油化工企业的分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北京市地下水中的氯代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国家标准方法和美国环保局(EPA)方法为基础,建立用自动顶空进样器对饮用水中的氯代烃进行测定的方法,探讨了影响实验空白的因素,所拟方法的检出限为:三氯甲烷0.096μg/L、四氯化碳0.034μg/L,三氯乙烯0.049μg/L,四氯乙烯0.033μg/L。方法回收率控制在82%-106%,其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23%,符合国际有机污染物分析的标准,并用此方法对北京市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9.
表面活性剂改性岩矿材料去除废水中氯代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胥思勤  王焰新 《地球科学》2004,29(1):55-58,64
利用天然沸石、膨润土、碱性流纹岩及英安岩等岩矿材料及其表面活性剂HDTMA Br改性产物对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去除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改性作用有利于增强岩矿材料对水中有机氯化物的去除作用 ,其中 ,改性膨润土去除效果最好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氯苯的去除量分别达到 9.1,18.9,4 3.0 ,2 0 .0 ,32 .4和 30 .3μg·g-1.有机物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 -水分配系数Koc与岩矿材料对有机氯化物的去除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区河水及沿岸地下水中卤代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择沈阳地区主要河流(浑河、蒲河、细河、沈抚灌渠)地表水及其沿岸地下水进行卤代烃的定量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卤代脂肪烃和卤代单环芳烃的污染分布特征。浑河和蒲河河水中卤代烃检出率较低,以二氯甲烷为主,检出率为33.3%。检出率高值区主要在细河和沈抚灌渠,13种卤代烃被检出。在30个站点地表水样品中有6个站点卤代烃个别化合物浓度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13个监测井中,有1个井水的1,2-二氯乙烷浓度(101.1μg/L)超标。卤代烃污染以细河上游和中游以及沈抚灌渠上游最为突出。在细河上游大于镇和中游彰驿镇河水中卤代烃的含量较高,可能与沿岸化工企业有关。沿岸土壤层中砂层为受污染的河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条件,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