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已成为人们常在谈论的热门话题,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信息已从一般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信息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科学中。信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对周围物质世界成分的新看法,世界由材料(物质)、能量组成的古典概念已经让位给世界由材料、能量和信息这三种成分组成的新概念。这三者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  相似文献   

2.
一、理解记忆。理解了的知识,易于记忆长久,且便于应用。如自然资源的概念要理解三点:1、从自然界直接获得,2、用于生产和生活,上述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3、物质与能量中“物质”这一概念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能量”学生理解相对困难,这时必须讲清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物质运动的(如风、波浪)。抓住上述三点便能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3.
<正> 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物质、能源、信息。其中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广义知识,是经人们处理和组织的,有意义形式的数据。其中林业科技信息是记录在图书、期刊等载体与媒介上的林业科技知识。这些林业科技信息是重要的林业信息资  相似文献   

4.
陈家富 《地理教学》2012,(22):44-46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地球运动、天气气候等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对地理现象和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学生要想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就需要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调动和运用各种知识”去剖析表面现象,解读有用信息,理解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说的自然利用并不是指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所有方面,也不是指狭窄理解的利用这种或那种自然资源的经济部门。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含义,是指与间接和直接利用自然有关的经济(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活动领域,它涉及到自然资源产地、经济与人配置的地点以及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在合理利用自然的概念中应包括对自然保护和恢复所有它们特性的活动。因此,在自然利用概念中应包含自然利用、周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保护自然进化和多样化的措施。在这方面,我们将谈谈有关自然利用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学解释及其定量表达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生态力学角度对生态系统退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它和一般物体一样,也具有运动的特性。生态退化实际上是生态系统从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向低水平的失衡状态转化的一种运动形式。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惯性,当生态系统遭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合力大于生态系统的内在生态阻抗力时,生态系统势必发生运动或"位移"。文中定义了生态质量指数、自然干扰指数、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和生态退化潜势指数,以定量描述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潜势。  相似文献   

7.
一、师生纠错1.核心概念理解什么是描述描述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表述。在地理学中,通常是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方式来表述试题图形呈现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地理过程等。  相似文献   

8.
赵兴利 《地理教学》2011,(23):32-34
一、关注动态性,以时空的视角进行思维 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的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最终指导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很多考生就是不能从时空的角度来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最终导致理解偏差、解题错误。很多重要的地理要素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经过统计分析此方面能力为高考地理的常考点。常考思维方向: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变化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9.
马海波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2,(10):48-54,14
一、师生纠错1.核心概念理解地理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判断时按行进方向的角度来判断左右方向。风和流水最典型。  相似文献   

10.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将学习方式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和概念或命题的联系。所谓非任意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而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  相似文献   

11.
刘宇桦 《地理教学》2021,(2):18-20,59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本教学设计以杨浦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为线索,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深化对地理概念和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一、师生纠错1.核心概念理解获取信息发现、收集试题中有关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的过程。文字信息文字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试题在文字材料呈现的信息,描述和说明试题的情景,提供即时学习的内容;二是题干和题支的文字信息,题干提供设问的时间、地点、事物或现象、限制条件等,题支是对设问问题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绿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绿洲沉积是指在绿洲生物发育、演化的环境中无机和有机物在地表和近地表层的沉积或沉淀作用。绿洲沉积是绿洲物质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沉积物不仅记录了物源组成、介质性质、能量状态及动力特征等,还记录了绿洲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沉积物的颜色、组构、组成等方面表明绿洲沉积是可识别的。通过研究绿洲沉积,可以揭示绿洲物质循环、认识绿洲环境演变、解析绿洲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绿洲低耗、高效、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构建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学习概念的学习情况,反省自我的概念教学行为,笔者发现地理概念教学往往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状况:概念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往往用一个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概念,缺乏生活例证或实际情境的支撑,概念的学习缺乏生命力,很难使学生能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来理解概念。那么如何让概念学习富有生命力呢?通过以下笔者亲历的几个教学案例,从概念的生成、解读、运用、评价四方面来探寻概念教学的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师生纠错 1.核心概念理解地形、地貌与地势(1)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一般从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类。常见陆地地形有五种,每种地形都有自己的海拔范围,如平原在200米以下,而高原多在1000米以上。(2)地貌指地表起伏的  相似文献   

16.
从感知韧性视角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乡村感知韧性概念内涵,从“压力—状态—感知—行为—响应”层面论述乡村感知韧性的运作逻辑,并基于山东省曲阜市3镇12村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从“状态—感知”“行为—响应”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估乡村感知韧性的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论证乡村感知韧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感知韧性是指乡村系统依靠其资源要素水平,促使农户主动利用乡村资源预测、吸收、适应乡村变化,推动乡村要素结构重组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能力;(2)社会网络多元化响应和生产建设状态已经成为乡村感知韧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生计多样化和物质资本富裕化的响应路径未完全形成;(3)乡村系统响应压力的方式能否促进传统乡村向现代化转型取决于农户对乡村状态的感知和行为决策,农户对乡村状态的感知越好,其越偏向主动利用资源促进乡村要素结构重组,从根本上实现乡村转型发展;(4)应从空间治理优化、促进“状态—感知”到“行为—响应”的转化、精准调控乡村“压力”等方面出发,提高乡村感知韧性。  相似文献   

17.
陈书来 《地理教学》2013,(10):25-27,50
正一、风与风向及表示方法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但对于飞行来说,还包括垂直运动分量,即所谓垂直或升降气流。所以说,空气的运动可分为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在持续时间、范围与水平运动相比一般不显著。大气相对于水平地面的运动通常称为风,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教学中常用箭号表示风向(如:→表示西风;↗表示西南风)。气象上风符号图例是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风羽垂直在风向杆末  相似文献   

18.
自然地理过程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传输。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从输入、作用和输出来认识地理过程的发生序列,主要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入基础,即地理过程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二是关注物质能量的作用细节,即地理过程的序列和特点;三是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出表现,即地理过程的结果和影响。深化学科理解,基于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序列认识地理过程时,相当于有了一个来自地理学科本体的思维地图:从动态到静态,以“镜头”方式横切地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以“序列”方式解构地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水环境容量图编制的意义水环境容量的研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尽管对于什么叫“环境容量”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长,江、河水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江、河受污染后水质会变坏。水质的好坏是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的,当河水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人类和生物就不能适应,而会发生危害;反之,当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不会给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从上述的意义来说,水环境容量可以理解为指某单元水域内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限量。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明确这一概念,必须弄清楚该概念所包含的三方砸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