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峰 《河南地质》2009,(9):48-49
在国际上,地热能同风能、太阳能并列,被作为新能源而备受瞩目。很多国家也将后石油时代的目光转向了地热。  相似文献   

2.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能源供应日显紧张。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又不会增加环境负荷,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能耗中,生活热水、供暖耗能占了相当的比例,利用太阳能来满足生活热水、供暖等能耗需求具有巨大节能效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具有太阳能利用的良好条件,太阳能热水已逐渐普及城乡,太阳能采暖技术却面临着设计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水平,近日,2012年陕西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工程实例,指出了该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阳能供热采暖今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近日,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太阳能发电》杂志、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兴业太阳能杯中国光电建筑主题摄影大赛颁奖会在京举行。原中央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等出席。来自各行业协会、建设主管部门及光伏与节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满足北京市村镇分散式建筑清洁供暖需求,在北京农村地区建设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式系统,进行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实验,并利用COMSOL软件开展地温场热均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补热热泵供暖方案下,地源侧出水温度提升23%,系统制热能效比(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和机组COP分别提升19%、25%;系统运行10 a,地源热泵系统单季节运行方案下总的取热量要多于间歇期自然恢复量,地温场总均衡为-8.91×109 kJ;单一地源热泵方式运行和太阳能补热方式运行在双季节情况下总的取热量小于总的排热量,地温场总均衡分别为4.220×109、1.084×1010 kJ。因此,双季节运行方案对地温场不会产生负均衡,反而会对地温场有一定的热量补充。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中加入太阳能补热,对地温场的影响更小,可显著提升系统和机组效率,该模式适用于北京农村地区特别是供暖需求较大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守义 《冰川冻土》2003,25(8):116-118
通过对被动式太阳能房屋的模拟计算、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被动式太阳能房屋设计模式,与钢结构房屋有机结合,通过进一步的试验验证,可以指导青藏铁路太阳能房屋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太阳能电池行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据中国太阳能协会的资料,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为1180兆瓦,世界前16家太阳能电池公司中,中国占6家,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刚  倪晓阳  李金锋 《地球科学》2006,31(3):394-398
为解决能源问题,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闭式循环将地热系统和太阳能系统联合起来发电.发电系统可以避免因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地震、地面沉降、地热水资源衰减、地热水有害成分污染、热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以克服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缺点.地热系统地下部分由两垂深3~5km的井在井底由一5~7km的水平井连接而成,水平井中流体温度可达150℃左右,适合于ORC发电.太阳能系统采用槽式聚光镜集热,集热流体可选水或油,最高温度可达350℃以上.ORC一级循环工质为水,二级循环工质为异丁烷;ORC发电效率,白天最大为20%,晚上最大为12%.系统采用化学储能,储能密度为显热储能和潜热储能的10倍以上.钻井和完井、太阳能热能转换、载热流体、ORC和储能等技术的研究结果证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晓峰 《浙江地质》2000,16(2):75-77
利用太阳能供热、制冷、发电,应用与民用建筑中,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投入商业运行,该发电技术的可靠性已被证实,其在我国西部和北部等太阳能资源较好地区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1]-[2].基于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特点,本文综述国内外已投运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集热场典型布置,研究在采用相同配置的情况下不同纬度地区及不同集热器的布置形式对集热器余弦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器的优越性,计算方法,建议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温场数值模拟研究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TOUGH2建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水-热耦合模型,模拟了研究区多年地温场变化趋势以及抽灌井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10年后部分组团出现大量冷堆积现象,影响供暖温度。依据本结果,结合场地条件,针对冷堆积现象采用太阳能辅助热源系统进行系统强化设计,并模拟研究强化后的地温场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太阳能辅助热源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供暖温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勘察设计》2004,(9):65-65
为推进我国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建设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由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部科技司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建设分会承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262号 现批准《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95—2009,自2009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5、3.1.3、3.4.1(1)、3.6.3(4)、4.1.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可再生能源”这个词已进入技术发展的阶段。我们目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由于太阳光照射1小时的能量即可满足我们一年的能源需要,今后的能源利用必定要考虑太阳能。利用地球内部的热量梯度即地热能在今后亦是诱人的。原子能尤其是聚变能的潜力极大,但尚没有迹象表明,人类非得将精力消耗在利用裂变能上不可,尽管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广志 《探矿工程》2004,31(1):7-10
为适应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国外新能源的发展态势,从而关注我国新能源发展前景,集中编辑了有关生物质能、生物柴油、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等多种新能源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分析了各自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前景,以供大家借鉴,有利于开展某些项目的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新能源事业,能尽快走上“快车道”、“高速路”。  相似文献   

18.
守义 《冰川冻土》2003,25(Z1):116-118
通过对被动式太阳能房屋的模拟计算、分析, 针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 提出了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被动式太阳能房屋设计模式. 与钢结构房屋有机结合, 通过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可以指导青藏铁路太阳能房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兰雁 《辽宁地质》2011,(6):55-55
在我国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1)》中,将"推进规划民主决策"作为一个章节来强调,其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是关注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0.
地热水开采后,先供暖、再供生活用水、然后养殖热带鱼、最后灌溉绿地,在很多人印象里只能用来“洗温泉澡”的地热水在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实现了四级循环利用。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地热协会年会上,专家认为,这种循环利用模式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南宫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地热经济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